论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个规定(道德经墙里开花墙外香)

论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个规定(道德经墙里开花墙外香)(1)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恒(左)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右)在“分享生活世界中的海德格尔”

《道德经》在中西方的影响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著作,历史上几度沉浮,即便在改革开放,复兴国学的近几十年,《道德经》依然不温不火,与他所蕴含的大智慧不相匹配。与此相反的是,西方各国对《道德经》情有独钟,持续火爆,到了2016年底,《道德经》的销量就超过了《圣经》,高居经典销售榜单第一名。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的作者雪漠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旅德华人在回国探亲前,一位德国朋友托他在国内捎回一本原滋原味的中文版的《道德经》,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觉得在中国别说买一本,就是一车皮,也不成问题。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回到国内找了好几家书店,竟然没有找到一本《道德经》。更让他吃惊的是,有些书店的老板甚至不知道老子是谁。在这位旅德朋友看来,中国人不知道老子,就像德国人不知道康德一样不可思议。但这却是中国的现实,中国人确实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道德经》。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关于“道”的思想可追溯到人文始祖黄帝,《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几千年历史中,“老学”研究者代不乏人,但却不像西方那样形成热潮。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科技发达,人文昌盛,逐渐形成了“西方中心论”的潮流。但为何到了二十世纪,反倒推崇起东方文化,尤其是《道德经》了呢?

论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个规定(道德经墙里开花墙外香)(2)

西方人为何推崇《道德经》? 以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为例

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文化 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与中国道家、儒家文化几乎同时,也与中国道家思想一样,都跟古代神话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西方文化发展到近现代,走向了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就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独到见解是,发现了西方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尖锐问题,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创见。到了晚年,海德格尔忽然发现他的见解与两千多年前《道德经》竟然不谋而合,他惊叹于老子的超前智慧,他感到无比 震惊!

自此海德格尔对《道德经》手不释卷。二战后,海德格尔潜心研究《道德经》,他很幸运地遇到了旅居德国的中国哲学家萧师毅先生,二人聊起《道德经》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 决定联手解读这部伟大的经典。可是合作不久便产生了分歧,萧师毅说海德格尔不懂中文,海德格尔则说萧师毅不懂老子!

那么,海德格尔又是如何解读“老子”的呢?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时期,就把研究探讨的重点放在宇宙万物的起源上,从亚里士多德起,就提出形而上学之说,重点研究变化的现象背后,那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到底为何物。

论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个规定(道德经墙里开花墙外香)(3)

到了海德格尔时代,西方对“存在”的研究出现了偏差,他们看待“存在”,看待复杂多变的万事万物,焦点放在了万物的独立图象上,忽略了图像背后的根本。也就是从希腊人开始,直到海德格尔时代,学者们把“存在物”与“存在”本身割裂了,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之为体,德之为用”,道与德分道扬镳,道找不到附着物,德找不到本体。

在此思想指导下,西方世界先后出现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求权力的意志、求力量的意志,到了尼采时代,又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

这个走偏了方向的主要发现者,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跨越笛卡尔、尼采等,直接回溯源点,提出关键是认识“存在本身”,人类作为“存在者”,也属于“存在本身”。这个“存在本身”是什么?就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

道,就是老子说的那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是那个“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也是那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而这个“道”,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论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个规定(道德经墙里开花墙外香)(4)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归宿,是循环往复的整体,它的存在是永恒的,是超越的。海德格尔惊喜地发现,道的内涵,跟西方哲学核心“存在本身”是那样地高度契合。

因为“道”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万物离不开“道”。而“道生万物”的万物,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它有万般可能:可能增强、也可能渐弱;它可能存在,也可能消失;它可能一直以一种形态存在,也可能变换另一种形态存在……但这些万物的强弱与存失,都不会影响“道”的永恒存在。“道”是超越的,无始无终的,虽然它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但是,“道 ” 作为“ 存在 ” 本身,却是宇宙真理。

智慧是相通的,文明是相融的。它不受历史的局限,也不受国界的限制。

不仅一个海德格尔,打开网页,点击“ 中西方名人评价《道德经》”,在德国一栏里,从启蒙运动学家康德、哲学大师黑格尔,到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疯子哲学大师尼采等等,都将老子和《道德经》奉为涅皋,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呼吁全社会重视中国哲学《道德经》,他建议每个德国家庭都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论海德格尔对哲学的一个规定(道德经墙里开花墙外香)(5)

也不仅一个德国,几乎西方各国的历代名流、精英都给予老子和《道德经》以高度评价, 法国大传教士马若瑟甚至认为,上帝耶和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他的根据是,《老子》第十四章中有如下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y)、听之不闻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所以,他认为:“yhwe即是“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华名字。

不管这种联想有无道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老子的痴迷与热爱。这些学者名流的情有独钟,也正是西方社会推崇老子的主要原因。

中西文化虽然各具特色,发展路径有所不同,研究方法也各有所专,但其精神本质却是殊途同归的。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相通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