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最厉害的历史人物(河北历史名人一百七十三)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朱家务村人,武术家,一般被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河北最厉害的历史人物(河北历史名人一百七十三)(1)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青年时认求真谛,行走江湖,云游四方为不给家乡族人招惹麻烦改名“海川”,取容纳江海百川之意。

其父董守业有三子:长子德魁,次子明魁,三子武魁。董海川幼时与堂兄董宪关系甚密,董宪喜文善武,必尽其术。受其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与董宪形影不离,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

早年便在河朔地区响有威名。听长者讲,明魁幼时聪明过人,嗜武成癖,终日研文武二途,家传武艺一点既通,并秉性刚直,疾恶如仇,时为贫弱者打不平。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

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董海川远游吴越巴蜀,以武访友,历险搜奇,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处,访一处,学一处,常与人比手,验证所学。走过寒暑秋冬,气候在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的武术注重细节。董海川觉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一去十三载,年近四十余回归故乡,已改青年时之刚烈。朝夕习练揣摩,传授族人。时常外出数日,家人不知何为,问言访友。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有传为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王府当差。其实系太平天国所派卧底探子,与慈禧太后身边近身侍卫交厚(该侍卫功力极深,后被追杀潜逃),宫内消息由该侍卫传递给董海川。据说是其到了苏州,正欣赏小桥流水的风景时,恰巧目睹了苏州知府强抢民女的恶行,为搭救民女,董海川夜闯府衙,一掌结束了苏州知府的命。杀害朝廷命官,董海川一夜之间成了被朝廷追捕的钦犯,好不容易逃出苏州城后,流亡到河南后,董海川受农民起义军之托,身负重任奔京都而来。

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临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

董明魁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不喜欢的东西他碰也不碰,喜欢的就疯狂喜欢。无论寒暑,他始终坚持白天学文、夜晚习武,他嗜好武术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时时刻刻脑子里都在琢磨着武术,只要跟武术有关的道理,他一点即通;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当时社会动荡,山东河北一带常有强盗出没,董海川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的名声传播四野,不仅在本村名号响亮,即使是周围的村庄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无法应付的强盗土匪或者是麻烦,人们常请董海川出面帮助解决。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董海川“因年老气骸,始得寓外舍”,常游居弟子家中,专事授徒,“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仅见于墓志碑中所记门徒,就达56人,董祖师声名远播。董祖师所传掌势经后人“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数,代代相传”,遍布各地,形成武术一大门派。董祖师因材施教,各授其技,为后来八卦掌形成不同风格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卦掌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清德宗光绪九年(1882年)春,董海川去世后,由尹福等弟子将董海川葬于北京市东直门外小牛坊村南,先后在墓前左右立四座碑纪念,记载其生平事迹。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