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

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1)

3月22日的读书会起源于讲堂2021年6月漂流读义卖活动,分享者来自16位听友内部交流,又经两次内测,都经历了将书本语言转为自己语言到听众语言的摸索

清朝派出钦差大臣在美国为何会做“勿扰她”的演讲?徐福东渡怎样影响了日本的渡来人历史?伦敦建筑里有多少帝国背影?反战者在一战的炮火中如何发出声音?

四本书揭开四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原书观点、分享者视角,学者点评立场,如同苏州园林般的移步换景式多视角读书分享会举办着,“我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听友感慨着。

3月22日晚上,上海防疫进入“倒春寒”式的攻坚阶段,居家模式成为普遍,“文汇讲堂漂流读分享暨2022年核心听友双周热点论坛扩大版第四期”提速举办,120分钟内,给繁杂的信息流增添了精神生活的某些确定性。四位普通听友读了半年的心得,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宏图指点下,上升到历史专业治学视角,感受着时代和现实的关怀,他们与所有听友一同领略了何谓独立的反思意识。

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2)

四位没有历史专业训练的普通听友分享了所读书目,李宏图总结主题涉及“战争与和平,中国与世界”

“勿扰她”:晚清兴衰中的中美相遇

“理解当下的中美关系,就从中美相遇开始”,80后中学数学老师沈世皓,以一本脱胎于历史学家王源崇授课讲义的书籍《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做主题分享,追溯中美最初相遇的历史情境,以一场特殊的演讲来反观当今中美关系根源。

1868年,清政府向欧美各国派出了由驻华公使蒲安臣和另外两位清朝官员领衔的外交使团,使团到达华盛顿后,美国人蒲安臣以钦差身份发表了著名“勿扰她”(let heralone)演讲。演讲介绍了他所认识的中国友好且开放,不会敌视他国,而未来可以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建立完整巨大的贸易关系,蒲安臣呼吁各方“勿扰她”,意即让中国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这番演讲向一个“新”美国展示了中国进步的形象,影响了后来很多对华政策的制定。“这是一个老迈的清朝遇到了青年的美国。”沈世皓感慨演讲中的许多主张,今天看来相当超前。通过沈世皓的分享看到了晚清兴衰和中西两大国相遇之初利益的权衡变换。

作为这本书的审读人、文汇报原国际部主任、文汇出版社审读负责人徐海清,在分享会结束后的微信群内做语音交流,和听友们分享了作为审读人视角。他回忆,当初打动他的内容,便是书中蒲安臣的“勿扰她”演讲,徐海清认为演讲反映了当初的中美两国相遇时的真实想法。相遇相知是一个过程,蒲安臣的观点积极且实事求是。结合2月“上海公报”50年各种纪念活动,“尼克松的破冰,在我看来,可以视为中美再次相遇。”这样的视角对听者观察当下中美关系颇有启发。

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3)

中学数学教师的沈世皓比照当下,选举了四个角度分享《中美相遇》

虚实徐福:不再提倡的二分史观

徐福东渡,常人看来是多少带点奇幻色彩的历史,在载满帝王将相的《史记》中,司马迁却不吝笔墨,以三种方式记载此事。原外贸系统干部陈一纲,阅读这本通过漂流读活动得到的《穿越时空话扶桑,一眼两千年:兼说徐福及其时代文明的东传》,颇感新鲜,他分享了书中核心内容“东渡传奇”和“数典论祖”。

作者的论述从日本是一个“没有古代史”的古国开始。陈一纲分享了被遮掩的历史即整个弥生时代,20世纪80年代徐福故里在中国赣榆琅琊被发现,而弥生时代遗址在日本北九州吉野里开挖,所出土文物均是大陆战国先秦时代器物,由此“大陆渡来人”有了线索的两端。作者通过《史记》中相关记载和徐福故里的发现,梳理了徐福东渡照亮古代日本的轨迹,并由此对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盛赞徐福为古代日本带去农耕文明,意义不凡。

李宏图教授在分享后的点评中指出,当今历史学界不再提倡“文明与矇昧”二分对立研究,因为这种文化中心论的思想不再符合时代方向,因为它否认了每种文明有其自身特点。他介绍,联合国在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年之际,将已成定论的说法更改为“两个世界的相遇”,“这种措辞修改的背后不仅是史学潮流的转变,更是折射出一种面向世界的观念。当今的中国之繁荣,不需要通过与任何‘矇昧’做对比,大国自信当从自身由内而发。”

李宏图由此指出,在读各类历史书时,应超越获得信息的第一层面,进入第二层面的独立思考,以此书为例,阅读中的历史价值观,是拥有的反思性的基础。

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4)

外贸系统退休干部陈一纲查询多种资讯,分享了书中颇为新颖的观点及考证

伦敦建筑:石头里帝国意识如何警惕?

用于建筑的石头里也能看历史,这是第三位分享者文汇讲堂工作室李念给出的答案。在她看来,英国学者霍利斯的这本《伦敦的石头:十二座建筑塑名城》更像中国的《石头记》(《红楼梦》别名),不仅仅满足于建筑介绍,更欲用石头的意象串起了城市、权利和帝国的兴衰。作者感叹“这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寻找被称为家的地方”。

威斯特敏斯特修道院,也即西敏寺,从这座建筑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石头能窥见早期全球化的痕迹,而建筑内的大量几何造型图案诉说着基督教欲传播的上帝的理性观念。英国王室和贵族的斗争大戏也在这里不断上演,自公元10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传教到10世纪丹麦王攻破城筑皇宫;从爱德华王登基重修,到伦敦贵族拥立约翰王,再到约翰王被推翻,中间穿插着伦敦城市为争取自由和繁荣进行的不断的抗争。西敏寺见证了牛津大宪章的签署,议会雏形的诞生,也安放了这个国家的灵魂。而见证了伦敦金融崛起的皇家交易所和帝国海军发展壮大的格林尼治,以及成为国会建筑模板的国会大厦都给听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宏图谈及阅读历史书籍的反思性时,特地以《伦敦的石头》为例,他指出当我们看到作者在追寻一种“被称为家的地方”时,实际上可以有两重理解,即“家”作为英国昔日的荣光和帝国昔日的权力,因此要警惕历史解读中对帝国主义的思慕,尤其是当下国际单边主义盛行,阅读学习时更要多加思索,仔细辨别作者的意图。

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5)

李宏图从李念分享的《伦敦的石头》一书中,给听友举例如何警惕帝国情结

终结战争:重新聆听一战中的反战者声音

战争有几种声音?政治家的争吵,士兵的呐喊,炮火的炸裂还是建筑的崩塌?在85后自闭症康复师袁忠凯看来,有一种声音被淹没却震耳欲聋。作家亚当·霍赫希尔德的《终结一切战争:忠诚、反叛与世界大战1914-1918》为我们带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反战者们的视角。

本书作者的多位家人都曾卷入“一战”的漩涡,这让作者对“一战”的真相产生了疑惑。经过6年的实地走访和资料搜集,一战前夜混乱的线索以及反战者们的群像浮现在了他的笔端:各方势力在隔岸观火,相互猜忌和犹豫之间,事态滑向了不可控的深渊。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袁忠凯分享了西尔维亚和她的母亲埃米琳的故事。相比于女儿西尔维亚坚决的反战态度,专注于争取妇女投票权的埃米琳则从战争中窥到了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而愈演愈烈的战争验证了埃米琳的期望,惨重的伤亡让仇恨弥漫,反战者西尔维亚反战的呐喊被淹没。母女也因为对战争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决裂,直至一战结束母亲去世都未和解。而走上布尔什维克道路的西尔维亚原本以为一战的黑暗已经结束,却未曾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

袁忠凯在分享后谈到本书其实仍然存在带主观情绪和观念的片面性,但闪光点在于展现了不同视角的一战,我们看到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矛盾积重难返,以及面对危机时混乱处置,以及对规则和责任缺乏基本的敬畏。

随后,李宏图从专业角度点评这本书所采取的平民叙述视角符合当今历史学界的主流,他举例《梦游者》一书,提醒各位听友在阅读此类书籍时反思的重要性,在分辨历史的复杂性的同时,要看到规则与权利的辩证。

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6)

自闭症康复师袁忠凯对一战反思书籍的分享,给听友展示战争的不同面向

读书境界:历史需要独立反思和人类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常讲“以史为鉴”,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曾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虽然话分中西,但道理相同,意即阅读历史往往能够像照镜子一样看到当下的问题和经验。李宏图肯定来自各行各业的分享者,都实际地走进了“历史的语境”。

“阅读是一项技艺,也是一门手艺活”,在西方思想史、启蒙等领域深耕的李宏图分享,首先,读书是一项艰苦而又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着个人价值观的参与,还取决于阅读者知识体系本身。以史为鉴,“唯有沉淀才能‘为鉴’”,而形成我们自身观点的过程,则要意识到对读书保持反思性,否则在各异的历史观点中容易迷失自己,因为读书的目标便是培养我们的反思性。其次,基于传统但又需要跳出本身的历史学,是要求阅读者以不同视角进入历史的实践,这个特征要求我们具备独立反思能力。

与此同时,今天中国参与重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更需要一个面向全球从人类维度上去思考的视角,看待历史和当下。

要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历史人物(讲堂读书会李宏读历史书)(7)

分享会后,分享者、三位点评听友曹子杰、司思、吴志强,与会听友一起合影,留下精神留驻时光

面对复杂时局和不确定性而滋生的浮躁,阅读可以带来沉淀的力量。听友的分享让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独乐乐”,知识在流转碰撞中激发的火花点亮了疫情中这个普通但又独特的夜晚,分享者和听众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正确、进步的打开方法,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读书如呼吸,呼吸之间是学习和分享。这漂流读的上半场,不禁让讲堂听友憧憬起下半场,将在3月31日周四晚举办的“第三只眼看世界”分享会,届时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专业的学者毛丹将和四位听友共读四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

作者:毛鹰

海报设计:平源海

照片截屏:张勤、柴俊、李念

编辑:李念

责编:李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