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英语核心语法(不背单词和语法)

文章开始之前先说两点:1.这个方法适用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人,水平至少需要达到初中生,即掌握基本句子结构,能记住大概2000-3000高频词汇的意思,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初级英语核心语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初级英语核心语法(不背单词和语法)

初级英语核心语法

文章开始之前先说两点:

1.这个方法适用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人,水平至少需要达到初中生,即掌握基本句子结构,能记住大概2000-3000高频词汇的意思。

2.背单词永远是必要的,不是说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发现能做题了,或者基本能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了就放弃去背单词,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永远是非常关键的,我个人非常反对死记硬背式记忆,关于科学背单词的方法可以看我的#每日一词#系列,基本可以通过一定的重复练习实现无痛记忆

了解了这两点之后下面进入正题。


英语内容的阅读有两个常见误区:

1.认为一定要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才能读懂文章。

这也是大家上学的时候往死里背单词的原因,但阻止我们阅读的其实并不是词汇,当我们阅读一本高深的中文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怎么就看不懂了?”的疑问呢。抱着“我背够了单词就能看懂文章”这种心态去阅读很容易怀疑人生。

2.跟着“名师”上阅读课,一丝不苟地标注出长难句的各个成分,再用严密的语法逻辑进行分析。

我一直认为语法框架是阻止中国学生英语飞跃的巨大障碍物,因为英语说到底是一门工具,对普通人来说只需要完成:英语输入——意会——英语输出这个过程,整个流程里完全不必要插入任何中式思考,当加入语法之后流程变成了:英语输入——中式分析——中式翻译——转换成英语——英语输出,专业的英语学者当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转换,但普通人能吗?更何况语法是一套非常枯燥和庞大的规则框架,记忆起来本身就是巨大的负担。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100%使用第一条思维链,这也证明了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非必要性。(注:这里的语法是指中国人独有的一些分析方法,不包括英语学习必备的基础常识如词性,单复数,时态等)

你可能在想:既看不懂单词,又不用语法分析,那我可能看了个寂寞?

别急,其实阅读最关键的一点是:逻辑文章的整体逻辑,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句子内部的逻辑。只要厘清以上三种逻辑,这篇文章就会被你摸透了。

这是被很多阅读者忽视的重点,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准确把握英语材料的核心思想。

下面我将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通过逻辑判断快速准确地阅读一篇文章。


首先,我们在今天的纽约时报上随机挑选一篇文章。

美国当地时间5月24日的纽约时报

就你了,登上中国热搜的纪念名单。

再随意截取一个片段。

先用文章标题部分讲解一下方法:

The project Behind a Front Page Full of Names

A presentation of obituaries and death notices from newspapers around the country tries to frame incalculable loss.

我将大家可能不认识的单词标红,来看看这些单词会对我们的阅读起到多大程度的阻碍作用。

首先摆正心态,不要对满篇的英文字母产生畏惧心理,并且假装自己认识所有单词。这一点很重要。

第一句The Project Behind a Front Page Full of Names。(当我们面对单个句子的时候只需要分析句子内部逻辑,事实上大部分情况都只需要分析这一点。)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句子的主体是The Project ,后面那一串只是在形容和描述这个project,那我们心里就要明白:这篇文章大概率是围绕着这个project展开的。

补充部分一眼扫过就行了:原来project是隐藏在写满了名字的front page之后。到这里我们甚至不需要去思考project和front page是什么意思。

副标题A presentation of obituaries and death notices from newspapers around the country tries to frame incalculable loss.

重点来了,面对这种套娃句型:

我们先在心里将这个句子内部分组归类:(A presentation)( of obituaries and death notices( from newspapers around the country)( tries to frame incalculable loss.)这里需要用到一些基础的英语能力。

大家可以看到我将and标黑了,这是因为这些与逻辑息息相关的连词正是我们阅读时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不一定每个句子都用到,但绝对不能忽略。

这句话标这三个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

1.第一个括号:句子主体必标,重点关注对象。通过第三个括号里面的tries我们可以确定主体是A presentation(基础英语能力)。

2.第二个括号:形容,补充,修饰作用的语句单独标出来,略读。句子很长的原因往往是作者在这些补充和修饰性质的语句中塞了太多东西,这部分有些语句可以直接略过不读,比如我又在第二个括号里单独括出来的( from newspapers around the country),只挑我们感兴趣或者需要的部分看看就行了。

3.第三个括号:主语行为,重点关注对象。这部分直接告诉我们这句话的主体到底在干什么。

这样把句子拆分之后整个句子就会主次分明,接下来我们阅读的时候采取先主线,再支线的顺序。这个句子中我们先读第一个和第三个括号中的主线:A presentation tries to frame incalculable loss.

此时的你脑海中:

这句话主要在讲 A presentation 试着去 “框架” incalculable loss.

常规操作,莫慌。

接下来再针对含糊的地方进行优化:frame在这里用框架显然不太合适,结合A presentation演讲/报告和loss损失间的关系相信你已经大概有了一种感觉:这个词应该表达展现,陈述之类的意思,此时虽然我们还没有明确的中文翻译但已经无需再继续死磕,因为“意会”已经够我们读懂这部分内容

至于incalculable,我们不知道它的意思,但我们知道它是一个用来形容loss的形容词,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这个词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之类的含义,也可以干脆将它划掉,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句子主体意思的把握。

从这一步我们可以看出,千万不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词汇上过分纠结,它的重要性甚至不如那些你见过但是意思含糊不清又处于句子主干核心位置的简单词汇。比如这句话中的frame重要性就超过了incalculable。

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句子主干部分的阅读,此时你的心情应该非常放松,因为这句话90%的重要信息已经被你掌握,接下来我们只需要简单浏览第二个括号里的内容:

需要提前掌握的是:and的左右两边重要性相同,这是and这个连词本身的固有属性(基础英语能力)。

(A presentation)( of obituaries and death notices( from newspapers around the country)

非常轻松就能明白这个A presentation里主要包含了两种内容:obituaries and death notices,obituaries 不认识不过没关系,第二项是死亡通知,此时也可以大胆推测能和死亡通知放在一起的大概率不是什么好东西,更何况句子主体中提到了这个presentation是想要去表达一种loss。

这样我们就完整地完成了这个句子的阅读,也了解了整个逻辑分析流程。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关键和难点就是在于对句子主体的提取,还有对作者用词意图的揣测。英语国家的人写作很喜欢将90%的信息用10%的词语描述,然后再用90%的词语去补充和丰富10%的内容。

在对句子主体的提取时有一个小诀窍:多问这部分语句描述的主体是谁,大家经常读着读着就跑偏了尤其是看见了代词如:it ,they,this,that之类,一定要搞清楚指代的什么,是句子主体还是无关紧要的补充内容,its,their,these之类同理。再结合句子中的动词时态和单复数形式来进行辅助划分。

如果你现在完全做不到句子内部分组归类这一步,说明你的英语基础知识还有欠缺,需要进行基础学习。


以上就是今天的保姆级教学了,希望大家学会了这个技术之后都能和小室一样再也不害怕阅读英语文章,拥有更广阔的的阅读选择。

接下来是一篇作业,为这篇报道的节选,试着用刚刚的方法分析一下,有任何疑惑可以留言,小室会第一时间回复。

Putting 100,000 dots or stick figures on a page “doesn’t really tell you very much about who these people were, the lives that they lived, what it means for us as a country,” Ms. Landon said. So, she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compiling obituaries and death notices of Covid-19 victims from newspapers large and small across the country, and culling vivid passages from them.

Alain Delaquérière, a researcher, comb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online for obituaries and death notices with Covid-19 written as the cause of death. He compiled a list of nearly a thousand names from hundreds of newspapers. A team of editors from across the newsroom, in addition to three graduate student journalists, read them and gleaned phrases that depicted the uniqueness of each life lost:

“Alan Lund, 81, Washington, conductor with ‘the most amazing ear’ … ”

“Theresa Elloie, 63, New Orleans, renowned for her business making detailed pins and corsages … ”


关注青年成长自修室,获得更多学习,成长,职场干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