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吕之争(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⑪见事不平有人吼)

司马懿和诸吕之争(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⑪见事不平有人吼)(1)

司马懿在京师的所作所为,让一个人产生了联想,联想到了当年的董卓,也是控制了皇宫,控制住了还未成年的小皇帝。

这个人就是如今的扬州都督王凌。这个名字这么一说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那么如果说到他的另一个身份——当年献计杀董卓的司徒王允的侄儿,产生这样的联想就不奇怪了吧?

王凌比司马懿还大七岁,高平陵政变的时候,他已经七十七岁了。人老,经过的事就多,自董卓乱政以来所有的大事他都经历了,所以司马懿的举动,引起了他足够的警惕性。

王凌对于曹爽被诛未必有多少关心,但是他关心曹家的江山啊。因为年轻的时候他受过曹操的好哦。

当年王允诛杀了董卓,遭到李傕、郭汜的疯狂报复,被诛三族。那时候王凌才十多岁,和哥哥翻墙逃了出来。

后来长大了出来做事,受人牵连犯了罪,被罚“髡刑”。这个刑罚是把头发胡子都剃光了,在群众监督下,接受劳动改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刑罚,对于名门出身的士族,是非常有侮辱性的。

恰巧被曹操看见了,知道是王允的侄子,立刻解除了他的刑罚,并委以主簿,也就是做曹操的秘书工作。那时候曹操刚刚起事,刚刚担任自己任命的兖州刺史。

王凌出身太原王家,世家大族,虽然家门屡遭不幸,但家风悠然,非常具备行政才能,在曹魏很受重用。曹家父子祖孙三代,都对王凌不薄。所以他忠心大魏。即便到了第四代,曹芳继位,曹爽掌权后,对王凌也很重视,提拔他做了扬州都督。但是也应该指出,他的这次升迁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起作用,王凌和司马懿没有纠葛,不是一个系统的。

司马懿和诸吕之争(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⑪见事不平有人吼)(2)

扬州和兖州的地理联系

前文一再提到过曹魏的四大战区,扬州都督是东南战区长官。而王凌都督扬州之前,还做过兖州刺史。

熟悉三国的看官都知道,兖州在曹魏集团是有着非常的战略价值的。其治下的泰山兵,能征惯战,一向是曹魏攻城拔寨的前锋。而兖州的地理位置又在扬州的上游,这就让兖州在洛阳和寿春之间,成了一个飞子,至于是谁飞的这个子,那就看兖州忠诚于谁了。

王凌都督扬州,兖州刺史是他的外甥名叫令狐愚。关系很微妙,但是这个名字不怎么吉利。

王凌和令狐愚商量,当今皇上太年轻了,还不是先皇亲生,主少臣暴,难免大权旁落。所以为了曹家的江山社稷,应该立一个年长的皇帝,不受权臣挟制。他们就选中了曹操的儿子曹彪。

曹彪是曹操的儿子不假,这一年已经五十五岁了。前文介绍过,曹丕因为有兄弟夺嫡的教训,虽然把兄弟都封为亲王,可是不给他们实际的权力,更不会让他们掌兵,并且让他们只能居住在封地,非奉诏不得进京。曹彪被封为楚王,封地在寿春,所以和王凌有交集。

他们的计划是去故都许昌竖起大旗,引司马懿出来,在他们的地盘决战。

这时候王凌的儿子王广给他来了一封信。我们说过曹操时代就有个条例,驻守在外的大将长子必须留在京城,虽然朝廷给官做,给配备宝马香车,给提供锦衣玉食,但大家都明白,你就是人质。

王广告诉父亲:太傅的政变并不是不得人心,主要还是因为曹爽他们太过分了。如今他们被诛,没有人哀悼、惋惜。而司马懿,心机深不可测,又能笼络人才,知人善任,广树自己的势力。他遵循先朝的法令,附和众人的期待。终日兢兢业业,以体恤民力为先。况且兵权都把握在他父子手里,是不容易被推翻的。

但是王凌没有听进儿子的意见。老家伙这是连儿子也不要了——司马懿杀人不眨眼,知道他谋反,肯定先杀人质啊。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令狐愚忽然得暴病死了。这不仅让王凌失去强援,还失去了泰山兵这一最强战斗力。而且兖州地理上控制着扬州,司马懿任命的新任兖州刺史黄平是人家从西北战区调来的老部下,这些让王凌处于非常不利的战略地位。

于是王凌也有点含糊了。

偏偏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激励王凌的天象:火星出现在了南斗星的位置。这意味着南方将出现一位显赫人物。老王凌不知道怎么就认为这一天象应验在他们这里。于是更加坚定了另立皇帝的行动。

司马懿和诸吕之争(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⑪见事不平有人吼)(3)

图片来自百度

这时,孙权也给王凌提供了机会:这年冬天,孙权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在淮南前线集结了十万军队堵塞涂水。其实这个行动只是一个国防工程,并没有动刀戈的意思。

但是王凌不管这个,急忙以集结大兵为借口,要求中央增兵扬州,归他指挥。

司马懿什么人啊,早就窥视着王凌的一举一动。令狐愚一死,他派去的兖州刺史黄平一到任,兖州府主簿杨康立刻就把令狐愚的计划报告了。王凌自以为秘密进行的安排,早在司马懿的洞察之下。

于是司马懿将计就计,调配大军南下,名义上是支援扬州,和孙吴开战。而司马懿也静悄悄随大军进发。

王凌并不知道司马懿竟然亲自来了,等到大军出现在了寿春郊外。忽然司马的战旗打了出来,被司马懿的赫赫威名震慑,王凌自己率先就没了斗志。老司马故技重施,先写信安慰王凌,只要投降,就赦免他的罪。

老王凌八十了,筹划了两年,一枪没发一炮没放,就被生擒活捉了。

司马懿派人押送王凌回洛阳,走到项城,老王凌忽然想明白了,来到贾逵庙,对着老友的牌位喊道:“贾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然后自尽。

贾逵、王凌和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年轻时是好朋友。列位记住贾逵这个名字,以后还会反复提起。

兵未加刃就大获全胜的司马懿再一次举起屠刀,大开杀戒,把参连其事的王凌部属全部诛灭三族。

诛三族,咱们说起来轻飘飘的三个字,可斩杀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其中肯定有老人,有欢蹦乱跳的孩子,有女人,不管是姑娘还是媳妇。

唉……

这货是真狠啊,真黑啊。

司马懿和诸吕之争(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⑪见事不平有人吼)(4)

图片来自网络

王凌的战略“清君侧”还算师出有名。但是他方法很不得当,事还没办呢,就把楚王曹彪推出来称帝。这就没有一点合法性了。而且给司马懿提供了借口,有了这个口子,司马懿把曹魏的天潢贵胄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就是在一城之内,也不准他们互相交往。

明末时,船山先生王夫之就评论说:王凌能被称作是魏的忠臣吗?他是想当司马懿而没能当成而已。他没有当成,反促使司马懿更加嚣张。司马懿杀了曹爽而挟制曹芳,即便有罪也是司马懿有罪,曹芳有什么过失,为什么要行废立?你王凌真的要做大魏的忠臣,那就应该宣布司马懿的罪状,打出讨伐司马懿的旗帜。即便不成,也能展现你的勇气,激励其他心存大魏的忠诚之士起来斗争。那么司马懿也就没有借口囚禁曹氏宗室,使他父子专擅朝纲自行废立而一点顾忌都没有。这都是因为你王凌欲废一个合法的君主另立别君而引起的啊。你说自己是忠臣,不是掩耳盗铃吗?

——这是我择要翻译的,不是完全准确,大体思想是这样。

司马懿和诸吕之争(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⑪见事不平有人吼)(5)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懿回到洛阳,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其孙子及侄子各一人为列侯。整个司马家族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但是任命他老弟司马孚为太尉,他不辞了。

251年八月,司马懿病重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诏命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当年司马懿北征辽东,路过家乡时,司马懿曾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舞阳候,是他父亲司马防的封爵。他的意思是要等到肃清万里,统一天下后,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来侍奉先祖,听从先父的评判。

咱们中华传统,盖棺定论。我们读史书,每一纪、传最后都会有一总评。《史记》是“太史公曰”;《汉书》是“赞曰”;《资治通鉴》因为是写给皇帝看的吗,都会是“臣光曰”——臣司马光的说法。后世通常将之称为“史论”。

所有二十四史中,《晋书》是最特殊的。其他史书最后的史论,都是史官写的,几乎是出于史官个人的看法。最多也是史官根据历史评价,综合个人看法写成。而唯有《晋书》,是皇帝亲自执笔,为《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写了最后的史论。这个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一个最高权利者评价另一个,应该是和史官的角度不同。下一期咱们就一同讨论下,李世民是怎么为司马懿盖棺定论的。

司马懿和诸吕之争(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⑪见事不平有人吼)(6)

图片来自百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