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游古城旅游攻略(这些古城如何乘风破浪)

近700年时间里,苏州没有发生大的水患。

文│于锋

雨后游古城旅游攻略(这些古城如何乘风破浪)(1)

8月2日,随着梅雨季节结束,降雨停止水位下降,苏州宝带桥桥面景观重现

抵御洪水,减少城市内涝,是我国许多城市一年一度的硬任务。和古时相比,虽然现在有水利科学技术鼎力相助,但仍可以从古建筑中寻找智慧。

千百年来,人们在规划城市、修造桥梁、兴建各种公共建筑时,充分考虑防洪排涝问题,这些巧妙的设计对今天依然能有所启发。

南京:皇宫遗址下的排水系统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在千年建城史中,早已形成了完备的排水系统。每年夏天暴雨倾泻之时,古老的南京城墙上就会显现“龙吐水”的景观。城墙顶部,石水槽吐出长长的水流,使人联想起浙江雁荡山的小龙湫瀑布。而在一些地段的城墙底部,刻有铭文的城砖之间会迸出几道水柱,在雨后迅速排水,好似喷泉。

这正是600多年前城墙设计者的巧妙之处所在:城墙顶面的女墙一侧设置石质平流水槽,用于收集雨水,每隔60米左右,再设置石质大滴水槽,伸出城墙50~70厘米,使雨水泄出城外。而城砖之间留出不大的缝隙,有助于排出内部积水。要知道,如果城墙内部积水过多,就会生长出野树杂树,时间长了会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坏。当然,如果水柱太粗,说明城砖之间的缝隙已经很大,这时候就要考虑对这段城墙进行维修。

南京现存的古建筑不多,但依然能够看出古人在排水方面的巧思。

在明故宫遗址的地下,有着用条石、青砖铺成的纵横交错的排水干道系统,留存至今的明万历年间的“疏通沟渠碑”上,记录了明故宫地下排水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就是,雨水从各种散水、螭首流入排水道,再借助地形走势,汇进皇宫外的河流湖泊。传说中,这些地下暗沟宽阔幽深,披着神秘色彩,有野史甚至说当年建文皇帝正是通过这些排水沟,逃出皇宫,消失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位于中华门外的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十几年前在这片遗址上的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举世震惊的长干寺地宫,也揭示了大报恩寺的地下排水系统:大报恩寺建筑群坐东朝西,自山门到最后一进的法堂,地势逐渐加高,水流进地下的排水沟后,会汇到地势低的香水河桥,从而排出寺外。

大报恩寺以北,隔着外秦淮河,城墙内是被称为“老门东”和“老门西”的明清历史街区,这里街巷密如蛛网,民居鳞次栉比,地下藏着暗沟,保证排水畅通。

在老门东街区三条营的清代建筑蒋寿山故居的墙角处,一块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告示碑清晰可辨,碑文警告“无耻之徒”不得偷盗排水暗沟上的石板,更不许向沟内倾倒杂物,以保持排水畅通。

雨后游古城旅游攻略(这些古城如何乘风破浪)(2)

南京明城墙太平门段“龙吐水”景观

苏州:700年里无水患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地势低洼,水资源极其丰富,西边是太湖、北面是长江,东面有金鸡湖、阳澄湖、澄湖、淀山湖等湖泊,可谓水乡泽国,但从南宋到清末将近700年时间里,苏州没有发生大的水患,这有什么奥妙呢?

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苏州的城市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春秋时期伍子胥为苏州选定城址以来,这座古城一直采用“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方略,用拦河堰、护城河、城墙、水关、河道、池塘、阴沟等组成一套科学而严密的防洪系统。

从城墙格局上看,苏州古城由郭城、大城、内城三重城墙组成,城墙是不规则的长方形,四个城墙拐角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防洪需要。

比如,城北的护城河水流很急,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就做成梯形,以减轻水流冲击。盘门是苏州现存唯一的水陆城门,但在历史上,苏州古城立有水陆城门多座,水门中设置闸门,既能防御敌人,又能抵挡洪水。

苏州古城内到处是河道、池塘、水沟,既方便人们舟楫往来,也能排洪蓄水。据推算,苏州城内河道就可容纳 1.4 亿立方米的水。苏州街巷密如蛛网,老街石板路下藏着暗沟渠,地面上形状像铜钱一样的孔洞(俗称“钱眼”)正是雨水入口。

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收藏一件弥足珍贵的吴江“横道水则碑”的拓片。历史上,苏州的一些河道旁、古桥下均设有“水则碑”。“则”,是“准则”。“水则”是中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顾名思义,“水则碑”是一种出色的水利文物,能起到测量水位,预防洪涝灾害的作用。

苏州的河多,桥也多,让人眼花缭乱。在设计时,这些古桥充分考虑到了排水泄洪。比如著名的宝带桥。

苏州城南澹台湖与运河交汇处,长达三百多米的宝带桥如长虹卧波,53个桥孔倒映在水中,潇洒而又飘逸。宝带桥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古桥,它的精巧设计闪耀着古人高超的水利智慧。

唐代,澹台湖水在此自西向东,奔涌如潮。运河上南北而行的船只受侧面冲击,常有倾覆发生。时任苏州刺史王仲舒认为,在湖口填土做堤,如遇到暴雨,堤岸易被急水冲决,形成洪水。反复斟酌,还是建桥最为稳妥,既能保证漕运顺畅,又能防洪利流。

据说王仲舒带头筹款,捐出自己的玉腰带,百姓感念,将这座长桥命名为“宝带桥”。建成千年以来,宝带桥发挥了多方面作用,它既是堤岸,又是纤道,五十三个桥孔净空较大,便于通行,也利于流水,有效地肩负起泄洪使命。

雨后游古城旅游攻略(这些古城如何乘风破浪)(3)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堤坝弯曲减轻洪水冲击

早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今江苏境内良渚文化遗址上的先民就开始兴修水利。坐落于洪泽湖东岸的洪泽湖大堤是江苏现存最大的水利工程遗址之一,在这里,你能发现很多古人防洪减灾的工程智慧。

洪泽湖大堤全长约62.75公里,始建于东汉,形成于明清,加固于当代。在洪泽湖大堤上行车,司机要不停打方向盘,因为几乎没有200米以上的直道。大堤为何如此蜿蜒曲折?

原来,明清时期洪泽湖水患频仍,决口多达100多次,在湖岸线上冲出很多深塘。重修时,人们并没有恢复决口之前的大堤走向,而是根据冲塘的形状,在外围修建堤坝,因此造成了洪泽湖大堤弯道如此之多的景象。从另一方面来说,每当洪水泛滥,波涛汹涌之时,波浪冲击弯曲的堤坝,可以大大减缓冲击力,客观上有利于巩固堤防,减小洪水侵袭。

减水坝是古人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杰出创造,是防止河湖因水位过高发生决溢灾害而在河堤上预先设置的溢流坝。减水坝石脊一般比大堤低二三尺,上有封土,如水涨高过坝脊一二尺,相机减土,使河槽中水从坝顶溢流,泄入坝下河道或滞洪区,既可保护堤防不致在其他地方溃决,又能保持原河道的一定水位。

为了伏汛泄洪,自明嘉靖元年(1522年)开始,洪泽湖上就开始建减水坝,至清道光六年(1826年),有记载的各种减水坝就有26座之多。清代,大堤最著名的五座减水坝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命名,又称“上五坝”。目前,仅“信坝”一座相对保存完好。

高超的水工智慧,也要通过出色的工程质量才能得以实现。

在洪泽湖大堤的周桥大塘遗址公园,737米长的石工墙极其坚固,严丝合缝,地面上的条石竟多达十一层,固若金汤。

条石间镶嵌的铁锔上刻有“钦工”“林工”等铭文。“林工”代表这段大堤的督建者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道光四年(1824),江苏洪泽湖大堤周桥段突然决堤,在家守孝的林则徐临危受命,亲自指挥加固大堤,认真督办。工程完工后,林则徐在铁锔上留下“林”字,就是为了体现他对周桥大塘堤坝工程质量的高度信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