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的上班路(基层公务员真的好疲惫)

新冠疫情这几年来,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不少企业也因此而倒闭,许多员工不得不被裁员。另外,高校毕业生也再创历史新高,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考编几乎是成了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但是也有部分在编人员,尤其是处在体制最末端的人,早已对这份儿工作心生疲惫。

基层公务员的上班路(基层公务员真的好疲惫)(1)

大家都知道,基层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样式一直都是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疲态是当前基层较为突出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来看一看造成基层疲态的原因吧!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解释视角。

第一,结构-制度视角。这一视角认为基层疲态主要源于现有组织制度体系形成的基层工作定位和束。基层处于责任和权力的末梢,组织结构性因素限定了基层工作人员服务与治理的基本场景。学者们认为,条块关系失衡是导致基层长期超负运转的结构性因素。与此同时,基层工作中的繁文缛节、组织支持度低影响着基层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从制度的角度看,基层工作具有“权小事多人少责任大”的制度特征,在“上级权力、职责规范、下级权力、督查机制”的组织管理制度下,基层负担过重问题突出。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自上而下的任务,难免相对疏于处理基层服务矛盾,由此加剧了处理基层矛盾的难度。此外,在目标责任制下,直接面向一线的基层行为的不良后果容易被感知和捕捉,进而触发相应的问责。

第二,权力-责任视角。这一视角将基层疲态归因于权责利层级不对称。研究认为,基层面临“任务多、压力大”和“资源少、权力小”的结构性困境,权责不对等、名目繁多的考核约束等是基层疲态运行的主要原因。自上而下的权力层层分解到基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只有政策执行的权力,而决策权、资源配置权以及执法权阙如,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权力资源约束致使基层难以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也难以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此外,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加剧了基层疲态。在压力型体制责任传导机制下,基层职责不断扩张、考核范围也不断增加,而基层工作人员往往是任务的具体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就得承担责任,这种高压力问责、问责追责泛化极易催生基层疲态。

第三,思想-能力视角。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从基层工作人员自身来解释,将基层疲态归因于基层工作人员思想意识偏差及自身能力的不足。研究认为,基层工作人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对外,他们害怕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缺乏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对内,为应对上级考核,一些基层行政工作弄虚作假、机械化执行。基层工作人员在面对工作中、人际关系中出现与自身价值观不一致甚至是冲突时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能力视角看,学者们认为,疲态是基层工作人员自身能力不足引致。如有学者指出,部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扎实,创新能力不足,并且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新问题,导致工作吃力低效,基层疲态由此形成。

文献来源:《形象包袱:基层疲态现象的一个经验解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