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聊一聊得宠思辱)

前言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是一句充满着辩证思维的谚语,字面意思是说:“(人)得到宠爱了,就要思索可能会受到羞辱;(人)处境安全了,就要思考可能会遭到危险。”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着享受当前的好事,而忽略了往后可能会发生的坏事;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句谚语出自文学作品《增广贤文》,原文为:“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翻译为:“人在得到荣誉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可能遭受的耻辱;人在平安无事的时候,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要像如临大敌一样时刻警惕,像过独木桥一样小心谨慎。”这句谚语涉及到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问题,让我们联系唯物辩证法里基本范畴之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来聊一聊这一句谚语吧。

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聊一聊得宠思辱)(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主体

在唯物辩证法里,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即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过程;具有现实性的事物,即实际存在的事物简称为现实。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内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包括两大类: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①现实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具有充分根据,具备了一定的实现条件,因而是目前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比如说海底捞船。②抽象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尚不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因而是目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比如说海底捞针。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潜在趋势如何转化为客观现实的一对哲学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事物或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必然阶段。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任何转化都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复杂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几种可能性。但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在内外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转化为现实,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斗争中被克服而没有成为现实。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还不是现实,着眼于未来;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已不是可能,着眼于现在。它们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不可以把可能性与现实性混为一谈。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存的,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之中,存在于现实中,是没有展开的、没有实现的现实;现实性则是已经展开、起源于可能性并已经实现的可能,是可能性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所以,没有现实性也就没有可能性,反过来,没有可能性也就没有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转化的,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后,在新的现实中又包含新的可能性。可能与现实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懂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聊一聊得宠思辱)(2)

可能与现实的区别

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尽管客观事物和客观条件是基础,但主观能动性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回看“得宠思辱,居安思危”这句谚语,“得宠”和“居安”就是现实,而“辱”和“危”就是可能。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的现实我们无法改变,我们便安然接受,此时的现实其实也是往昔的可能,往昔的我们努力创造出了如今的现实,也是对我们努力付出的肯定。但是我们若在目前的现实里,满足于当前的享受,那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实又有可能孕育出残酷而不利的各种可能性。譬如说,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满足于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不寻求更大的发展,当经济危机的可能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时候,这些工人便会陷入巨大困境当中。对于还未到来的未来,它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有不好的可能,也有很好的可能,无法确定。因此,我们需要承认未来可能会遭到羞辱和危险,进而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即使真的出现糟糕的情况,我们也能胸有成竹地处理,而不至于手忙脚乱甚至手足无措。譬如说,大火焚烧森林是可能性,它可以转化成现实,造成很大的损失;而我们知道有这种可能,我们就可以做好各种准备,比如灭火消防加强准备工作、严禁烟火等,遏制火烧山的可能向现实转化,若不幸还是起火了,我们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方式去灭火,挽回更大的损失。

后语

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去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心中要树立起科学理想,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所期望的可能转化成现实。在立足现实的前提下,我们还要保持谨慎,防止坏的可能,若出现不利情形,则要妥善处理;同时积极地去创造条件,争取好的可能,促使更多好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真正做到“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