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对人的影响(孟子解读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孝就是道德之本。我们想要维持社会的和谐,不但要有法制,还需要道德。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孝在文化传承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孝作为一种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所在,如果连孝都做不到,那么又怎么样能够让人相信你能够仁义对待他人呢?我们知道孟子继承并发展着孔子的思想,“仁义”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是通过阅读《孟子》我们会发现孟子对于“孝”的重视程度完全不亚于“仁义”。

孟子性善论对人的影响(孟子解读百善孝为先)(1)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是一样的。”之所以把无后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古代的社会制度,权利和社会资源都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配的。祭祀先祖也是非常重大的仪式,而如果没有孩子,那么在死后就没有人在给先祖上香,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断了香火”。古人认为这样,父母先祖的在天之灵都不得安心,所以无后为大。

孟子性善论对人的影响(孟子解读百善孝为先)(2)

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社会意义也会随之改变。先人的话我们应该学习,但是因为时代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以先人的话为标准。我们要知道“孝”文化对于社会和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决定社会意义。从来没有哪个思想家、哲学家说“孝”就是生孩子,所以不要去曲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义。

孟子性善论对人的影响(孟子解读百善孝为先)(3)

在现代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人们常常会用孝顺去进行道德绑架,我们要明白孝和顺完全是两回事。古代讲究孝道,孔子和孟子都说要孝,可是并没有说要顺。该顺就顺,不该顺从就不要去顺从,朱熹就曾经注解说:孟子说的三件不孝之事其中一件就是一味地顺从。当父母有不仁义的地方时,如果不去想方设法委婉的去劝阻他们,还一味地顺从,照着去做,那就是将父母陷于不义之中,这就是不孝。所以在我们理解了孝不是顺之后,我们就能够明白现在社会中许多的道德绑架完全都是曲解了孝道。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具有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亲情是一种世间最珍贵的一种感情,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感情,就去剥夺个体之间的平等与独立。

孟子性善论对人的影响(孟子解读百善孝为先)(4)

有些人认为“孝”根本无需强调,因为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好,自己就会理所当然的孝顺自己的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孝,论心不论迹。而根本无需强调规定,如果被规定和强调就会变成强迫,因此甚至有人会说“百善孝为先”是整个民族的“毒鸡汤”。这在我看来是大错特错的,孝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但并非论心不论迹,很多人知道父母长辈对自己好,自己内心也很尊重他们,可是从来不会用行动表现出来,反而却印证了另一句话,那就是:“把最差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好,但是他们在做事的时候却很少去考虑父母的感受,光有爱,没有孝,又有什么意义呢?

孟子性善论对人的影响(孟子解读百善孝为先)(5)

论心不论迹这句话并不是说只要你有心,就可以没有迹。而是说只有迹没有心根本毫无意义。所以有孝心也是要靠行动来表明的,之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倡论心不论迹,就是因为有很多很多人的迹并不是做给父母的,而是做给其他人看的。就像是现在每当父亲节和母亲节时,我们的社交软件都会被“晒孝心”刷屏。而这种行为根本不能体现出孝心,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样做的人没有孝心,只是很多盲目跟风的人,并非是发自对于父母的孝心而这样做的,只是为了让他人看到自己的孝心,这种做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论的迹,不是自己做的事情,而是自己发自内心对父母做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不是论心不论迹,而是先论心后论迹。

孟子性善论对人的影响(孟子解读百善孝为先)(6)

孝顺是一个人的本分,父母花费心思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将我们安稳的抚养长大,并且对于我们的爱都是无私的。面对这样的爱如果都不能给予相应的回报,那么这样的人又能够得到谁的信任,又怎么会成就大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