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

《中国医生》正式上映3天后,如今豆瓣评分只有6.9分。

比它的原班底前作《中国机长》略好,但考虑到背后依托的情绪,依然很难算得上“合格”。

网友评价“感人的地方都是真实事件”,或是嫌拍摄手法太过模式化。

但这种明星打卡式的班底,加上主旋律的基调,成不了神作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的反倒是有关护士群体的争议。

片方的宣发物料下除了影评外,也一直有零零星星不满的声音。

归结起来四个字——“没提护士”。

01

质问护士戏份太少,

是“玻璃心“吗?

乍一看,很多不满其实有些“抬杠”的意思。

比如——挑剔影片为什么叫《中国医生》,而不叫《中国医护》。

被人反驳说“医生”在大众认知中,就已经包括了所有医疗人员,没必要进行特别的强调;

也有人说,既然片子本身就是聚焦于医生群体,片名当然该叫《中国医生》。

于是接下来的不满,又变成了“护士的戏份太少”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2)

听上去合理了一点。但在围观者看来,这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的吹毛求疵。

毕竟电影本身就不是纪录片,不可能面面俱到。

更何况,《中国医生》里真的没拍护士吗?其实不是。

里面自告奋勇去疫情最前线的,就是张天爱和李沁饰演的援鄂护士。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3)

她们在方舱医院里带着病人跳舞,是全片的一大泪点。

前两天片方专门放出一段情节,也是聚焦在护士身上。

婆婆出院时,对照顾自己的护士说“能不能摘下口罩看看你长什么样子”;

看到对面是个年轻的小姑娘,她深深鞠了一躬。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4)

网友深受感动,集体刷屏“出生时第一个抱你的人,离开人世时最后一个送你的人,都是她们。”

但这依然无法说服那些感到耿耿于怀的护士们。

“当时的援鄂医疗队员中,护士占了近70%。可放在电影里只有短短几分钟的镜头。”

“片子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却偏偏对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护士角色一笔带过,让人有些心寒。”

很多网友直接烦了——“飞机出事的时候空姐也做了很多工作,人家也没说要拍一部《中国机长和他的乘务员们》啊。”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5)

但再仔细看这些“抬杠式”的发言,其实倒不像是护士们真的感到多愤怒、多委屈。

更像在一种全网歌颂医生贡献的气愤之下,微妙地“酸了”。

很多人前脚怒气冲冲地控诉影片无视护士的贡献,还要跟反驳的网友激战三百回合;

结果看到有人在下面感谢她们的付出,语气就瞬间回归温柔。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6)

《中国医生》更像是一个情绪的导火索。

在此之前的更多医疗题材影视作品中,护士的作用都常常是“隐形”的。

要么是手术室的背景板,用来烘托主刀医生的技艺高超;

要么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咋呼精,专门负责给医生们的平静生活增添风波。

去年的抗疫剧《最美逆行者》,就曾经因为对护士形象的勾勒引发争议。

里面的护士不仅嘻嘻哈哈聚众聊天,还不按规定佩戴口罩,需要医生提醒。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7)

当时就有很多护理从业人员表示不满:

“护士每天在病房一呆十几个小时,防护意识明明比医生还强。”

《我的姐姐》中,“护士”这个职业更是困住女主角人生的枷锁。

因为高考后被父母改了志愿不能,安然一边工作,一边卯着劲要考临床、当医生。

影片中还大力渲染了护士在医院“地位低”“被欺负”的形象。

暗恋自己男朋友的女医生,动不动就讽刺安然“你怎么厉害怎么不去学临床”。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8)

讽刺完不算,还要给她“穿小鞋”。

故意下“半小时量一次血压”的医嘱,让安然整夜都不能睡觉。

有尽管有从事医疗行业的网友反驳,医生根本不敢这么整护士。

但一直以来,这个职业的刻板印象都在影视剧中根深蒂固。

而这次《中国医生》聚焦医护人员的主战场,护士却“再次沦为背景板”,更像是一个情绪的爆发口;

再次“被无视”后,她们心中的失落和委屈,其实不难想象。

02

“不就是服务员吗?”

影视剧里的护士形象,并不是凭空形成的。

无论是在医疗行业中的“隐形”,还是没地位、没本事的刻板印象,其实都和日常生活里面人们的观念相辅相成的。

与医生相比,护士的形象一直都有些尴尬。

学历门槛相对较低、工作琐碎日常。这些决定了护士在很多人眼中,只是白衣天使身边的“陪衬”。

《生门》里有一幕,很容易看出周围人对医生和对护士的不同态度。

患者的妈妈因为女儿抽血迟迟排不上队,在大厅里高声怒骂护士;

护士长出去安抚患者情绪,却被母女俩七嘴八舌怼了回来,只能回来劝当事护士“算了算了你不要跟她吵”。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9)

后来病人顺利入院,主任医生在查房时“批评”了这位妈妈:“你一来,已经不下三个人跟我告状了。”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0)

对方的态度却突然变好了:“医生护士都很好,但就是那个女孩子她搞我。”

亲戚也在一旁帮腔:“这是妇产科的一把刀,这个医生蛮有医德。”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1)

虽说此时女儿已经安稳躺在病床上,她的心情肯定比之前挤在走廊里等抽血时好了太多。

但患者对医生和护士的区别对待,依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社交网络上常常有护士抱怨,自己被周围的人默认是“医生的下属”;

或者目睹有人对年轻的实习医生恭恭敬敬,却转头对着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护士呼来喝去。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2)

@逗比护士查段珍

为什么很多人习惯把护士看做是“一辈子只会打针、拿药的服务员”?

这一方面来自于隐形的“学历歧视”。

不像医学生的“五年本科三年硕士”,总归带着些专业高材生的“光环”。

而以前护理专业大多开在专门的卫校,以及各类专科学校。又因为相对好找工作,于是经常被看做是考不上大学的出路。

如今开办护理专业的本科学校不在少数,但这种印象一直延续了下来。

一位211大学护理方向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每天被无数人问“你是哪个卫校的”。

学历本身当然无法说明一切问题,但的确会让护士在工作中面对更多的质疑。

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护理本身的特点。

作为医嘱的执行者,护士更像是医院体系中的“蓝领”。

动手的往往不如动脑的听上去“体面”。就连强调不要忽视护士在救人中起到的作用,也会遭遇反驳:

“救死扶伤的是医生,跟你一个打下手的有什么关系?”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3)

但护士提供的并非是普通的服务,她们的工作本身就是专业医疗中的一部分。

很多刚进手术室的实习医生都说,有不少常识是巡回护士教给自己的。

ICU里的护士,日夜都陪在病人身边,监控各种复杂的生命体征;

抢救、插管,一系列实操比普通医生还熟练。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4)

03

别轻易说她们“玻璃心”

回头再看那些对《中国医生》“没拍护士”的不满,或许能更多一点理解。

同样身处救死扶伤的行业,但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专业技能都被长期低估,当然会觉得委屈。

就算不进手术室、不进ICU,这也不是“毫无技术含量、只能干粗活”的工种。

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对病人的状态的掌握同样非常灵敏。

央视有一档节目,曾经请到了某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长。

聊到院内的一位保洁突然感到头疼,同时半侧肢体发麻。

护士长在听完对方的描述之后,连忙给他测了血压,随后判断可能有脑卒中的风险;

于是第一时间联系大夫进行诊断和治疗,成功地促进了患者的恢复。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5)

在临床中,护士经常需要协助医生进行一些医学上的判断和评估。

整个行业对于她们的专业需求,也在水涨船高。

《生门》中,妇产科要面试一名护士。

不仅医生护士齐上阵,还出动了科室主任。

提问中不乏各种与医疗诊断相关的问题,比如遇到某个症状后,如何一步步排除可能的诱因。

资深医生还会贴心地告诉她,要如何梳理判断逻辑。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6)

而这次护士们对《中国医生》的“挑刺儿”,也像是一种微妙的呼吁。

作为医疗领域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大众认知中,她们都不该只是一块可有可无的背景板。

不是每种职业,都会被放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接受赞赏;

但医护行业本身就无法避免被职业荣誉、道德光环等因素包围。

被纷至沓来的意义、赞美,掩盖掉工作本身的难处——这不是是医生面对的处境,也是护士面对的处境。

而遇到了真的能够为自己正名的机会,渴望多得到点正面的关注,真的不算过分。

在观影现场,片方也特别提到“实际上我们的护士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但更让人感动的,是张文宏在合影时自己默默退后,把上台的护士们让到了舞台中间。

麻烦别再来渣我的闺蜜了 这次就想帮她们抬抬杠(17)

如果是医疗行业本身的特点,让医护人员总归有那么些时候需要“为爱发电”;

那么护士作为医生们最专业、最可靠的战友,也需要社会认同和职业自豪感的支撑。

尤其是在全网赞美医疗行业的声量中,她们更该被看到、被记住——

最重要的,是作为职业被尊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