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都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孩子自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终的目的都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孩子自立。

什么是自立呢?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幸福的勇气》里有一个经典定义,他说,“自立就是脱离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摆脱自我中心性。”不再凡事都以我为中心、让世界围绕我转,而是逐渐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独自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会有一种自我驱动力,想要实现自立。因为依附于大人,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和价值,甚至还会产生怨恨和挫败感,继而对大人产生敌意。但有的时候,孩子又会迷恋对大人的依赖,不想要承担责任,所以,会出现现在所谓的“巨婴”、“妈宝”。

家长的责任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实现自立,那么,要如何鼓励孩子自立呢?

第一点是多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在很小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听从大人的安排,如果大人能够给予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就会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我们可以从一些很小的选择开始,比如,想穿哪件衣服,想吃什么菜,想去哪里玩,想什么时候洗澡,等等,更多地让孩子参与选择,而不是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创造机会让孩子做选择,这样他们将来对职业、对生活方式、对伴侣的选择,就会更加从容。

第二点是尊重孩子的努力。很多事情在大人眼里不值一提,但是孩子却很难做到,当孩子努力去做的时候,不管他们做得如何,我们都应该积极鼓励,而不应该泼冷水。比如,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表演,他们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努力。只要得到尊重,他们就会更有信心集中精力去完成。比如,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学炒菜,结果把厨房弄得一团糟,这时候大人不要去说“你看你把厨房搞得像个垃圾堆,真是笨手笨脚,还是我来吧”,你可以在旁边做些指导,尊重孩子想要学习的愿望,也尊重他的努力。

第三点是不要问太多问题,孩子到一定年龄阶段以后,会慢慢地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秘密,我们不要总是打探太多,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当孩子想要跟你分享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说。

第四点是在孩子向你发问的时候,别着急告诉答案,你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或者寻求外部资源,比如,邻居、朋友、专业人士、图书馆、互联网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渠道。“把孩子问出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从小就训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朝一日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才会有能力去自如应对。

第五点是别毁掉孩子的希望。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想,尽管它们并不成熟,而且可能大多都不会实现,但父母千万不能轻易毁掉一个孩子的梦想,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禀赋和爆发力。不要对孩子轻易说出否定的话,比如,“就你这数学成绩,长大还想当工程师,还是算了吧。”“你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将来会一事无成的。”这样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尝试。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天傍晚,一个6岁的孩子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小男孩一边跳,一边对着妈妈喊:“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个妈妈没有骂孩子傻,没有打击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只是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谁知道,三十多年后,这个孩子竟然真的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这个人就是阿姆斯特朗。你看,千万不要毁掉一个孩子的梦想,因为那可能是他往后辉煌成就的起点。

第六点是帮助孩子从各种角色和标签中释放出来。很多大人,包括父母和老师,经常不负责任地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比如,“某某孩子性格就是倔”“某某孩子就是懒、就是调皮、就是蠢……”这些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孩子可能永远被禁锢在那个被定义的角色里。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要给孩子贴各种负面的标签,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从已有的负面标签中释放出来,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父母做好以上六点,更好的让孩子学会自立,自我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