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

文/张文 通讯员 沈明礼

1972年发现于韶关曲江的石峡遗址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石峡文化与江西赣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关系密切,有人甚至将两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五路大军南征,让南岭南北这种本就“肉眼可见”的联系得到更进一步地贯通。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岭南名相张九龄上书朝廷,称大庾岭古道“岭东路废,人苦峻极”,请求新开大庾岭路,得到唐玄宗允准。工程耗时一年多,一条宽达一丈、长数十里的梅关新路——也就是如今的梅关古道——呈现在世人面前。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剧作家汤显祖被贬徐闻典史,走上张九龄开凿的梅关古道。学者们近年来考证,正是这次岭南之行,直接促成他在数年后创作出带有明显岭南文化印迹的经典戏剧《牡丹亭》,其中《惊梦》一折,杜丽娘上场即言:“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2020年11月5日,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邀请著名昆曲专业演出团体——湖南省昆剧团到南雄演出昆剧天香版《牡丹亭》,在南雄这座梅关脚下的粤北古城引起轰动。四百年风云变幻,四百年往事如烟,《牡丹亭》重返当年“故事现场”,舞台之上再续因缘。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1)

《牡丹亭》剧照一

“若士南归写丽娘”

所谓因缘,根据《汤显祖的岭南行——及其如何影响了〈牡丹亭〉》一书作者、文史学者周松芳博士的研究,汤显祖的故乡临川位于南京到广州的“走广”路线上,四十一岁那年,因贬谪徐闻,汤显祖踏上“走广”之路,因而种下与岭南的情缘。

全面系统地梳理汤显祖的岭南行踪,研究汤显祖在广东的经历与心态,周松芳认为汤显祖的岭南经验直接促成了《牡丹亭》的创作。戏剧大师田汉先生吟咏汤显祖和《牡丹亭》的诗句“柳垂横浦岭梅香,若士南归写丽娘”“徐闻谪后无限愁,庾岭归来笔有神”同样表明这一点。

周松芳认为,正处“走广”孔道上的韶关,以及遍植梅花的梅岭刷新了汤显祖对岭南的印象,梅花成为了他忆岭南的符号,而韶关、南雄及梅岭,在汤显祖的岭南之行中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也是《牡丹亭》创作的重要触发点。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2)

梅关古道寒梅开

汤显祖一生好梅花,大部分咏梅诗都写于岭南,《牡丹亭》充满梅花意象:“柳梦梅”的名字有岭南特征;《惊梦》一折中,杜丽娘上场即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此时她跟柳梦梅的故事尚未发生,就深念南安府邸南面、南雄与大余交界处的古梅关。

汤显祖南贬徐闻,先回临川休整后,一路南下,备感哀戚,而一逾梅岭,精神顿时焕然一新,笔致清新可诵。

翻越梅关古道,汤显祖在今南雄县城南的凌江驿下水舟行,作《保昌下水》:“乱石水溅溅,绫江下濑船。撑腰过黎璧,才得小翩旋”;过金匙滩至新妇滩,又作《始兴舟中》:“石墨画眉春色开,有人江上寄愁回。转风湾底曾回烛,新妇滩前一咏梅”;过九里十三坡作《九里》诗,过打顿滩作《打顿》诗,过曲江有《韶阳夜泊》……在今韶关境内,汤显祖作诗三十余首,并无贬谪之路前途未卜的恓惶,反倒因沿途岭南风物而心生欢喜,甚至雀跃无限。

历史上,大庾岭上曾遍植梅花。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自大庾以往,溪谷村墟之间,在在有梅。”甚至在离开岭南后,汤显祖依然对岭南、对梅岭和韶关念念不忘。《寄张圣如盐史》中说“庾岭南枝,时动梦想”,《答鲁乐同司理》中劝鲁司理不要总喝酒,振作起来,可到韶关去走走,“韶石定有曲江先生祠,当日游之。”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3)

梅关关楼

一道梅关,千年往事

汤显祖念兹在兹的古梅关,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还要从南岭说起。

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省区间,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的南岭群山,像一道分界线,隔开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岭南是粤桂,岭北为湘赣;一边称华南,一边属江南。南岭并非高耸而绵延的整体,而是由多个较小规模的山脉东西并行排列。群山之间,留有一些或宽或窄的间隙,成为岭南岭北往来交通的孔道。

南岭南北山麓,分布着大量江河,或向北经湘江、赣江汇入长江,或南下由西江、北江、东江注入珠江。这些深入南岭腹地、大致呈南北走向的水道,使得南岭这个南北相隔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成为南北人群交往和商品流通的孔道。石峡等相关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让这种观点在时间维度的佐证得到极大延伸。

南岭又称五岭,即构成南岭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这五座主要山脉,其中赣粤两省之间的大庾岭位于最东端,“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庾岭和梅岭处在大庾岭的腹心地带。据考证,梅岭得名源自战国末至汉初,梅鋗曾率人于此拓荒筑城,后人栽梅以作纪念。汉武帝时,又有庾胜于此驻守,故又称庾岭。也就是说,二者同处一地。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4)

珠玑古巷

梅岭驿道始通于秦汉,唐张九龄开凿扩展之后,渐渐成为中原与岭南最主要交通要道,梅岭至南雄城区间的珠玑巷,是翻越大庾岭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在移民史中,更被誉为广府人“祖居地”。从这条古驿道上走过的,有遭贬的官员、应考的士子、避乱的流民、往来贸易的商人,还有谢灵运、宋之问、韩愈、苏轼、寇准、秦观、杨万里、文天祥等数量众多的“文化大咖”。统计显示,自西晋至清末,为梅岭写过诗词的有三百余人,留下诗词一千多首。

北连江西大余,南达广东南雄,青石及鹅卵石铺砌而成的梅关古道从梅关关楼向南北两边伸延。古道两旁青松叠翠,梅林婆娑,杜鹃遍野,流水淙淙,驿站、凉亭、饮马槽等历史遗存点缀其中,堪入全国保存最完好古驿道之列。作为“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梅关古道如今是国家4A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广东省首批文化旅游融合示范点。

庾岭折梅逢驿使,一路风雨一路诗。直到粤汉(现京广)铁路和雄余(现323国道)公路开通后,梅岭古驿道才逐渐失去南北交通孔道作用。今日漫步古道,路旁汤显祖《秋发庾岭》诗歌碑刻赫然在旁,见证四百多年前那段过往。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5)

梅关脚下

千丝万缕,两相纠缠

《秋发庾岭》是万历十九年(1591年),汤显祖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吏,经过梅岭时写下的。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6)

梅关古道旁,汤显祖《秋发庾岭》诗碑

专家学者们考证,《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的原型很可能源自南雄梅岭。目前发现与《牡丹亭》蓝本直接相关的资料有多种,经前辈学者的接续努力,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是《牡丹亭》的蓝本的观点80年代后逐渐成为学界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200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向志柱发现明代胡文焕编《稗家粹编》所收录的传奇体《杜丽娘记》,随后撰文质疑学界定论,遂引发《牡丹亭》蓝本问题的论争热潮。

关于《牡丹亭》相关的几种资料出现时间孰先孰后,哪种或哪些才是《牡丹亭》蓝本,学界至今仍无定论。但如伏涤修先生《<牡丹亭>蓝本问题辨疑》论文所言,《杜丽娘记》等三种资料中杜丽娘之父杜宝均为南雄府尹,柳梦梅之父柳思恩均为继任的南雄府尹。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7)

《杜丽娘传》显示,杜丽娘父亲杜宝为“南雄府尹”

现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录的图书资料明代文选类总集《胡氏粹编》(含《稗家粹编》)里记载了有关《杜丽娘记》的文字:“宋光宗年间,广东南雄府尹姓杜,名宝,字光辉。生女为丽娘年一十六岁聪明伶俐。”馆中文献《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所记载《杜丽娘慕色还魂》,也有“南宋光宗朝间,有个官升授广东南雄府尹。姓杜,名宝,字光辉,进士出身”的表述。馆中所藏卓发之《漉篱集》中《杜丽娘传》也记载称“太原杜宝,宋光宗时任南雄府尹”。

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宇告诉记者,戏剧《牡丹亭》的创作与汤显祖贬谪岭南之旅,特别是他行经的南雄和梅关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的与《牡丹亭》故事直接相关的《杜丽娘慕色还魂》《杜丽娘记》等几种古代文献资料全部指向“宋光宗间广东南雄府”,因此说韶关南雄是《牡丹亭》的“故事现场”并不过分。

古戏台上,再起歌吹

为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韶关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呈现《牡丹亭》这段感人至深而又与韶关南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名剧,讲好岭南文化、韶关文化的故事,11月5日,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邀请国内著名的昆曲专业演出团体——湖南省昆剧团到南雄演出《牡丹亭》,让这一世界著名剧作“重返故事现场”。

当天上午,昆剧折子戏《牡丹亭·惊梦》在南雄市珠玑镇珠玑里东戏台上演。这座位于梅关古驿道旁,宋嘉祐四年初创、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的古戏台,在送走南贬又北归的汤显祖四百余年后,终于又续上了与名剧《牡丹亭》的前度因缘。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8)

里东戏台上演折子戏

南雄市文史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里东戏台历史上一直是当地及省内外戏班的演出场所,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时期的里东戏台上经常上演着祁阳戏、花鼓戏和采茶戏等,戏台一带的古驿道沿途古街人来人往,商贾如云、货物如雨,在戏台看戏成为南来北往商旅官宦难得的风雅之事。清代诗人朱彝尊的诗作《雄州歌·浈江西下墨江流》中的“十部梨园歌吹尽,行人虚说小扬州”就是戏台当时一带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11月5日晚,以杜丽娘“回家”为主题,经典昆曲天香版《牡丹亭》在南雄市大会堂上演。舞台上,演员们服饰妆容精致、曲调清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杜丽娘阳光明丽,柳梦梅风度翩翩,赢得观众满堂喝彩。曲终落幕,观众仍掌声持续,久久不愿离去。

国家一级演员,专注演杜丽娘角色长达30多年的梅花奖获得者雷玲告诉记者,此次来南雄演出,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让我很放松,所以今天晚上演的丽娘可能是这么多场次当中最温柔、最婉转、最柔情的一次演绎,呈现在南雄,我们美丽的家乡,还有我们乡亲父老面前,非常高兴。”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9)

演出现场

刘启宇表示,长期以来,无论是在韶关还是南雄,对《牡丹亭》与南雄的因缘都鲜有人知,更谈不上研究和开发利用,此次邀请湖南省昆剧团到南雄演出《牡丹亭》,就是要这一世界著名剧作“重回故事现场”,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全面扩大《牡丹亭》故事原型发生地的影响力。

南雄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钟筱蓉也认为,昆曲《牡丹亭》走进南雄,为当地创造了又一个讲好文化故事、以文促旅的契机。刚刚成功创建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借助这次演出的影响和一系列措施,让南雄古驿道再现“十部梨园歌吹尽”的繁华景象,充实全域旅游文化内涵。

活化文化资源,讲好岭南故事

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扼守北上与南下交通之要塞,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融,涵养出丰富的韶乐文化、禅文化、珠玑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等文化资源,构建起开放、包容、多元的“韶文化”。

近年来,韶关市加大历史文化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研究、活化利用工作,系统研究和编写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15本,建立了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名册档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到加强,投入5000多万元对南粤雄关与梅岭古道、西京古道进行修缮保护。

刘启宇表示,现在各地都在抓文旅融合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和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与其费尽力气、舍近求远,或绞尽脑汁、牵强附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搞好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活化利用。这次策划举办“重返故事现场”文化艺术活动,就是想把一段感人至深而又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文化雅事趣事展现给大家,弘扬民族优秀文艺传统,讲好岭南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10)

牡丹亭演出现场

11月5日下午,韶关市、南雄市有关部门在南雄市区召开了《牡丹亭》重回故事现场座谈会。中共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宇,中共南雄市委书记王碧安以及中山大学古文献所、非遗中心兼职研究员周松芳博士等学者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媒体记者就《牡丹亭》的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周松芳认为,南雄府是杜丽娘原型的渊源所在地,在戏剧中则是杜丽娘“精神原乡”,建议韶关应该借助《牡丹亭》的岭南元素、南雄元素,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比如,韶关是‘走广’的重要通道,更是桥头堡。‘走广’可谓内循环和双循环的重要最佳载体——外贸物资南下,同时刺激‘广货’的生产;内需广货北上长盛不衰,直至上海开埠后,洋广货物仍是令人瞩目的物件。”

故宫博物院博士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池浚则认为,作为直接影响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灵感触发之地,柳梦梅与杜丽娘千古爱情的故事现场,韶关南雄拥有得天独厚、万金难买的文化资源优势。我们要珍视这种资源优势,唤醒文化基因,激发文化潜能,打造文化IP,建构文化地标,定制文化名片,激活文化市场活力,以互联网思维对人文历史进行“转码”“升级”,让经典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下,让南雄获得更广阔的传承、发展和传播空间,成为“国潮”受追捧,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新时代热起来、燃起来,在年轻人中火起来、潮起来。

游天生桥七绝(牡丹亭中望断梅关)(11)

岭上寒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志远博士认为,无论是《牡丹亭》《杜丽娘记》和《杜丽娘慕色还魂》,都是文学艺术作品,都有虚构成分在,但汤显祖与南雄府、韶州府有关联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在开发《牡丹亭》这个文化符号所能给韶关带来的文化价值时,不是简单地据小说或戏曲呈现一个南雄府府衙与后花园,而是需要挖掘《杜丽娘记》之所以把故事发生空间设置在南雄府的深层文化含义,真正讲好“还魂”背后更为合乎人性、彰显正能量的故事。

来源:金羊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