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6个隐藏秘密(天机可以泄露一一一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密码破译之道恒无名)

道德经16个隐藏秘密(天机可以泄露一一一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密码破译之道恒无名)(1)

第三十二章,原文: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译文:

道,是恒常不变的;是无法名状的;是真朴无为的。唯因其隐微不明,因此天下没有谁能臣服它。人们若能坚守道的精神,万物将会自然宾服、归化。天地之气阴阳冲和,因而普降阳光雨露。没有谁命令它,却能做到利益均沾。朴散器成,始才有名。不同事物有了不同属性、名称,才让人有了认识与区分。虽然有了认识和区分,但分别心和争执心也要适可而止。有止境和限度才不会有差错。天下万物与道就象万千溪流比之于江海。

解说:

为了更准确理解本章内容,笔者对本章断句作了

不同于其他版本的调整。通行本为“道恒无名,朴虽小...,”改为:“道,恒,无名,朴。”依据帛书本《老子》改“虽小”,为“唯小”。老子在本章论述的中心思想是提醒修行人,不能迷惑和执着于事物名相,而使自己分别心,争执心泛滥,而致道隐于小成。老子开篇给出了道的三个特性:道是无时空约束的永恒存在;道是人类语言无法讲说,也不明究竟的形而上存在;道是最自然,最原始,最本真的存在。微观的基本粒子产生于何时,消失于何时无人可知,所以是恒久的存在;它因何而产生,怎么产生也不明究竟,所以说无名(古汉语中,名不仅指名称,名号,还指事物的逻辑,道理);它又是最原始的,不可再分的物质,所以叫它朴。因为道所特有的上述属性,也因为这些属性所表现的隐微不明,以及永恒无穷的功用,所以天下万物没有谁能臣服它。老子这里还是在论述第二十九章所提出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的无为思想。人们如果一直执着于名相,执着于有为,而不知止于名相,止于有为,那么就一定会走错路,就会止步不前,不能达成最终目标。但是如果修道之人能遵从它的精神,坚守它的特性,与道同一,那么天下万物就会宾服和归化于他。上天阳光照射大地,大地阴湿之气受阳气激发而上升,与阳气冲和形成雨露。没有谁命令它,而天下万物却普受阳光雨露滋润。这就是道的真朴状态,没有分别和利益争执的状态。天道是自洽的,是自成自化的。由道而生的天下万物,也可以自洽和自成自化。道的真朴散而为器,或者说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因为大爆炸而散开,微观的基本粒子散而聚合,形成了天下万物,这就叫始于制。万事万物才有了各自的属性和名称。就是万物有名,始于道的制作而有万物成器。有器就有名。有名就有了区别,有区别就有了争执。所以有名之后,要止于分别和争执的一定限度。王弼注:“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王弼说“始制官长”也只是一种比喻。老子所说“始制有名”,实际意思是有名始制。就是万物的名号始于万物的形成。天下万物各有不同的特性,人们为了认识万物,才任名以号物,而加以区别。这就是人们分别心,我执心,争执心的形成根源。老子论述这个问题的本意,是要提醒修行人,有分别心能认识万物,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个分别心要有止境。不能只有分别心,而忘记了万物来源的同一性。这个同一性,就是微观的基本粒子的特性。万物的同一性,平等性,无差别性,才是万物的根本特性。道家经典《化书·道化》曰,“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而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邢戮,邢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挡,其去也力不可拔。”我们可以把化字理解成发展、变化的意思。《化书》列出事物由始至终一步步可能发展、变化过程,正好反映了老子本章要表达的“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的思想。老子这里也是提醒修行之人,不能迷惑于事物的名相概念。既不能过犹不及,名不副实,又不能执名忘朴。在修证大道的征途上,要一步一个脚印,明修实证。每一步的成就只是获得更大成就的阶梯,而不能忘了初衷.执着于中途某个成就的名相。应该及时丢掉这些包袱,轻装上阵去取得更大的成就。不然就会道隐于小成。就好比峨眉山溪水汇入岷江,就没有了峨眉水。岷江水汇入长江,就没有了岷江水。长江水汇入东海,没有了长江水。东海水汇入太平洋,没有了东海水。与此同时还应明白,一路所过的岷江,长江,东海都不是最终目的地,更不能执着,纠结,止步于这些地方。到了太平洋,太平洋水散之为天下水。天下水皆是水分子。水分子再散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真朴虚无的氢原子、氧原子。这里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是“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中庸》说:“中散为万事,末合为一理”。天下万物由道而生,同时也具备了道的所有属性。理应回归到万物平等,无令自均,自洽自化的真朴境界。所以老子说万物于道,犹如小谷之于江海。只看到峨眉水,闽江水不同于太平洋的水,而看不到它们同为一个水,就是无明。老子在本章强调万物的同一性,平等性,无差别性,核心是告诫修行人,影响修行证道的最大障碍------我执和贪欲,就是来源于人无明的分别妄心。消除了分别心,没有了我执,就扫除了最大的证道障碍。

道德经16个隐藏秘密(天机可以泄露一一一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密码破译之道恒无名)(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