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王比赛的教案幼儿园(幼儿园教案故事大王)

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讲故事后,其他小朋友给予评价的“故事大王”活动,在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评论中受到普遍赞扬,却在美国和日本教育同行中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他们讨论的焦点,正是我们从来都没意识到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内核: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很多幼儿园里,都有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活动安排。为了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让孩子勇于发言,敢于张口,很多幼儿园也鼓励小朋友自己讲故事。我和我的研究小组曾把一所中国幼儿园中“故事大王”的活动录了下来,然后分别请中国、日本、美国三国儿童教育专家观看。

故事大王比赛的教案幼儿园(幼儿园教案故事大王)(1)

场景

录像记录的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在午休前讲故事的活动。每天有一个孩子讲自己找来的故事。之后,大家参与评论,最后投票决定当天的“故事大王”称号是否可以给讲故事的孩子。活动之后,班上的老师讲述了“故事大王”活动的起源:“一开始孩子们只是想听老师讲故事。后来,两个喜欢讲故事的孩子问,他们是否可以到前边来讲故事,老师鼓励他们试一试。很快,其他孩子也开始要求讲故事。一个学期过后,很多孩子都想上前给大家讲,还自发讨论怎样组织这一活动,最后达成一致:由当天讲故事的人决定明由谁来讲。有的孩子建议应该由老师来选择,但大部分孩子都不同意这么做。”

“故事大王”的活动是中国常见的幼儿园孩子讲故事的一个例子。这种活动在美国和日本的幼儿园的分享活动中都没有见过。那里,人们一直认为学前儿童在听、说方面不仅发展还不充分,而且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尚不适于讲故事。因此,一群4岁大的孩子能在班集体前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能耐心地倾听他人的批评,并且能给其他孩子提出有内容的意见,给我的研究小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国”专家怎么看?

观看过这段录像的中国学前教育专家们普遍赞扬了这一活动,很多中国各地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做得较好的语言活动。还有许多老师指出,这个讲故事的活动,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完整儿童的理念,融语言、数概念、个性、社会和教育大目标于一体。不少老师特别对该活动在促进幼儿民主意识的作用印象深刻。一位昆明幼儿园园长说道:“当老师问‘你不同意他当故事大王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思考,更表现出了对幼儿的尊重。”这个活动备受赞扬的原因之一,正是它体现着中国幼儿园改革的重要原则——尊重儿童。

有意思的是,日本和美国教育同行对这段录像有着非常不同的关注点,引出不少感受颇深的讨论。她们讨论最多的不是对民主价值的强调或者课程完整性的关注,也不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而是中国老师对幼儿相互批评的鼓励。在日本,老师鼓励儿童自我批评,但基本上不鼓励相互批评。有位日本教育工作者说:“故事大王活动虽然给人印象深刻,但还是让人感觉不舒服,因为强调批评同学的表现让人难以接受。”京都的一位资深幼儿园园长回忆道:“很久以前的日本也能看到此类现象,但是我们已经改变了。中国的这家幼儿园强调头脑重于爱心,但我们现在强调支持爱的发展。”日本幼儿教育工作者介绍了日本小学里的小组自我反省行为,描述它和中国幼儿园“故事大王”活动中批评方式的不同:

1. 老师很少参与或完全不做指导。

2. 孩子做自我批评,而不是批评他人。

3. 针对集体的缺点进行反思,而不是针对任何个人。

如果把这3条挪用到中国和美国的学前教育活动中,很难想象那里的幼儿教师不会乱了阵脚。在美国幼儿教育中,儿童批评同伴讲的故事被普遍认为是不合适、不提倡的。绝大多数美国教育工作者对“故事大王”的录像片段表示吃惊,很多教师认为,考虑到儿童自我感受的脆弱,感情上伤不起。有个亚利桑纳州的幼儿园老师说:“我觉得让孩子公开批评别人是奇怪的事,我们肯定不会这样做!”而且美国专家认为批评别人不提倡,自我批评就更不提倡了。可想而知,美国文化中的幼儿教育为什么不采用相互批评和自我批评——教师们见都没见过中国学前教育这种轻松自如的传统。

但是,有些美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也看到美国早期教育这方面的不利之处,有位有20多年教龄的老师说:“我45岁,如果是我现在讲个故事被批评了,我肯定会伤心地哭,但那正可能是因为我没有中国幼儿这样的机会,在很小的时候就习得批评别人和接受批评的能力。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机会来学习这个,到了成年时,不难想象他们都不知如何应对批评意见。”

思考

虽然中国幼儿园近年来重视从国外引进思想,但是这些学前教育新方法仍然保留了中国式特质。“故事大王”的活动正是中国学前教育实践里涌现的多种教育观念融合的绝好示例,因为它把杜威的进步主义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相结合,既融会了中国文化里注重语言的纯熟掌握和表达,注重语言和性格锻炼的整体性;同时,又体现了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混合信念。

中国文化中的深层价值

其实,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个特征。儒家传统思想也鼓励将批评作为一种促进学习及弘扬其社会价值观的方式。在中国家庭、邻里、学校、商务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中,批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批评他人并没有像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化中那样动辄就让人难受。为人提意见,强调出发点,是助人的善行;虚心接受他人批评意见,是人之美德。在中国,同伴、同行中的建设性反馈意见不仅可以在幼儿园看到,而且在幼儿教师切磋教案、互相听课、对实习教师试讲的反馈中,随处可见。

如此看来,幼儿园的故事大王活动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深层价值,包括自我完善的价值观。尽管在这项活动中,学前教育工作者融入了许多新的想法和做法,批评和自我批评仍是一种追求,是隐形的,即司空见惯的文化实践的范例。在中国学前教育实践中普遍使用,并在持续的社会巨变及教育范式转换中依旧存在。

看清自己的育儿文化比自然而然地接受更难

文化永远是育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我们有时候努力地学习很多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但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依然强劲有力。作为从小在这个文化中长大的人,都会有许多感受,又习以为常。不像从其他文化里来的人,如日本人和美国人,看到、听到后会一脸诧异,觉得不太能接受。文化实践作为历史传统的存在,必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也许,它正是中国人如今能够让世界瞩目的独特气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育儿这件事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使用,早就在我们每个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言行中。也许,我们的确需要日本和美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用惊异的目光和不舒服的感受,让我们看到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文化要难得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