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闭关锁国(这个清朝人漂流到南洋后建立了国家)

清朝后期闭关锁国(这个清朝人漂流到南洋后建立了国家)(1)

从汉朝开始,就有中国人陆续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到了明清时期,这种下南洋的风潮更加兴盛,呈现出大规模的迁徙潮。据统计,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福建、广东一带到南洋谋生的人多达700万。到了清朝晚期,下南洋的风潮依旧不减。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多达150万。

下南洋的华人,部分人从事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地,销售当地货物。还有一部分则从事手工业,比如面包师、裁缝、鞋匠等等,也有人从事农业生产、渔业捕捞等。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南洋商人逐渐形成了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这些到南洋的华人,忍受艰难的生存条件,还要时刻防范当地民族的仇视,其艰辛可想而知。当时的荷兰学者就曾在书中写道:“涌入婆罗洲西部的移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在炎热的赤道,日复一日起早摸黑在金矿里从事一种连当地人也难以忍受的苦工……有这样一个民族,在完全没有祖国的战舰、士兵或大炮支持的条件下,让自己的人民离开美好的家园,到炎热的热带和遥远的海洋去谋生。那里极少有同胞、祭坛和神明,有的只是陌生而敌视他们的异族人。他们并非以成千上万的集体,以强力或全付武装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而是一个接一个或以小组的形式前进,最勇敢的人当先锋,每人凭借自身的力量、机智与道义自力更生。难道这不是值得称道的勇气以及肉体、道义上的力量吗?”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南洋的华人建立起很多政治团体,他们有的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存在近百年的“兰芳共和国”就是其中一个。

“兰芳共和国”全称叫“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南洋华人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他最初并非是一个国家,而是一家贸易公司。这家贸易公司的创始人叫罗芳伯。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自幼学文习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婆罗洲,为了能在当地安身立命,他纠集一众志同道合的人,成立具有帮会性质的兰芳公司。因为兰芳公司善于经商,很快就在当地出了名。为了抵御欧洲商人和当地帮会的骚人,他们不但经商,还聘请武师,训练保镖,久而久之便建立起了当地不小的武装力量。甚至连当地的一些酋长也要寻求兰芳公司的保护。

清朝后期闭关锁国(这个清朝人漂流到南洋后建立了国家)(2)

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建立自治政府。于是兰芳共和国便“横空”出世了。兰芳国的元首称为“大唐总长”或“大唐客长”,罗芳伯任总长。他还参照西方国家的法制,设置了完整的行政、司法、立法机关以及国防部。兰芳国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经商生产,战时则集中御敌。兰芳国地方分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负责人由当地人民投票选出。

兰芳国的势力发展越来越大,最强盛时期占领整个婆罗洲,能与荷兰等殖民者抗衡。当地部族看到兰芳国日益强大,便纷纷加入兰芳,成为成员部族。

清朝后期闭关锁国(这个清朝人漂流到南洋后建立了国家)(3)

1795年罗芳伯在西加里曼丹病逝,终年58岁。兰芳国不搞世袭制,也不搞指定,新的总长由全国公民投票选举产生,选出的继任者叫江戍伯。江戍伯之后,兰芳国又产生过10位总长。在100年的历史中,前后共有12位总长。

1886年,兰芳国遭到荷兰殖民者的进攻,兰芳全体民众进行的艰苦抵抗,终于由于武器落后、部族内斗等原因遭到惨败。兰芳国也被荷兰人强制解散。从此,兰芳国成了已经消失的国家,掩埋在纷繁的历史尘埃中。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兰芳国的历史才重新被学者提及,这个华人在异域建立的小国家才被广大中国人得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