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每一个人)

哀莫大于心死,受唐朝诗人李绅《悯农二首》的触动,我想到了这句话,并有了理解。

《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每一个人)(1)

这个“悯”字很温暖,千年后依然让人感到很温暖,传达了诗人对农民辛苦、疾苦、痛苦的态度。

言为心声,语言的温暖来自心的温暖。没有一颗温暖的心,写不出如此温暖的话语。

唐朝农民是弱势群体,诗人看到了农民的苦,没有因为与自己没有利益关系,而漠不关心。

诗人的心是热的,是同情的,这份情怀是诗人写这首诗的动力所在。

“悯”,是“人”心的标志。与之相反的是冷漠,冷漠意味着人心的麻木,甚至死亡。这里的死亡即是“哀莫大于心死”里的“心死”。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每一个人)(2)

白居易的《轻肥》里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但是大夫、将军们对此无动于衷,没有说救灾,反而沉溺于酒宴,吃着山珍海味,吃饱喝足后便心满意足了。

这些大夫、将军的心对人的生死都漠不关心,冷漠麻木到如此地步,心就失去了“悯”,虽然有着人的面孔,却没有一颗人心。如果心有“悯”,就一定不会眼睛只盯着山珍海味,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面对人的生命,都如此冷漠,心已死。对一个人来说,哀莫大于如此。内心没有光明烛照,暗无天日。生活也不再是人的生活。

具有悲悯心的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令人感到人性的美。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每一个人)(3)

丰子恺评价老师李叔同,说了这么一句话:最像一个“人”的人。

弘一法师对待生命的态度,那份尊重、爱和敬畏,总是能唤醒我们内心高尚的部分。

弘一法师生前,每次坐藤椅的时候,总是先摇一摇,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对待小虫的生命都如此认真,心中的悲悯何其多?

这是一颗鲜活的“人”心。这样的心对待人的生命便不必多言。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每一个人)(4)

白居易有一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悲悯。这首诗就是《鸟》。

《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悲悯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地将心比心。白居易没有觉得鸟的性命比人的生命卑微,他觉得石子打在鸟的肉骨上,和自己一样疼。

诗人还想到了鸟的家庭和孩子,如同人的家庭一样。

对待鸟的生命都如此感同身受,诗人写出《卖炭翁》、《轻肥》这样为底层百姓的疾苦呐喊的诗文就不足为奇了。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每一个人)(5)

皆是因为一颗对生命的悲悯心,这样的诗文是温暖的,这样的人是温暖的。

他们的心是鲜活的,相反的就是“心死”。

所以有句话说: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这句话里的“活着”指身体,“死”指心。

哀莫大于心死,某种角度讲,也可以说成“哀莫大于心失悯”。

为什么”哀“呢?

1、在自己。这样的人心是阴暗的,怎么会有美好的人生呢?

2、在他人。想想我们所经历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李绅、李叔同、白居易这样的人,作为经营者,我们的毒奶粉、毒火腿、毒大米等食品药品问题会少很多吧。

我们遇到的很多社会问题,多可由“心死”找到答案。

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人”心的人。

所有的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每一个人)(6)

文化、风俗都在熏陶、导向、崇尚人有一颗人心的时候,乃百姓之福。

哀莫大于心死,因此“喜莫大于心生”。每一个人的面孔,都有一颗人心时,人间该有多美?

(这句话还有别的理解,这是万千理解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