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

#群星8月榜#

不少人对月的怀想,起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其中也蕴含着种种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中秋节也如约而至。“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天空中耀目的一轮皓月,陪伴了多少游子的归程,带来了多少相逢的喜悦?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1)

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仅次于春节的存在。而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系列神话传说更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八月十五在秋季中间,因此得名为中秋节。在传统的历法之中,称为“仲秋”,因此也可以称之为“仲秋节”。关于中秋这个词语的最早出现,在《周礼夏官大司马》。

中秋节成为一个节日的时间,大概是在隋唐时期,中国最早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里面记载,南北朝时期还没有中秋节的相关概念。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2)

佳节中秋,低头温酒,抬头赏月。令人想起那些美丽的神话与故事,也总会在其之上诱发无限的遐思。文人墨客总喜欢将月亮的形象与嫦娥联系起来,也总喜欢将月亮比作恬静可爱的少女。

这样一来,原来蟾蜍捣药的样子也就不好看了,一只癞蛤蟆怎么能陪伴在美少女身边呢,也就逐渐演化为月兔捣药了,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供玩耍的兔儿爷。

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祭祀,这种仪式与节日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节日不成文的规定。在赏月的同时,需要祭月,也是中秋节隆重纪念活动的组成部分。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3)

古代有春季早晨祭日,秋季夜晚祭月的礼制,附和中华文化的阴阳特色。中秋节虽说是隋唐才形成,但赏月的风俗却是由来已久,汉代基本上就已经定型。

相传汉武帝为了赏月,曾经专门建造了“俯月台”来赏月,并将其命名为“眺蟾”,俯月台之下又建有“影娥池”,来映显天上的明月,这算是玩月赏月的初始。

这种习惯到了唐代的时候已经蔚然成风,也衍生出不少神话传说,相传《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夜游月宫时所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4)

赏月习俗最为昌盛的时候是宋代,此时解除了所谓的宵禁政策,可以彻夜的游玩欢娱,文化娱乐也向大众普及,赏月的群体也就更为广泛。

“公子王孙、富家闺室,莫不登楼玩月,琴瑟铿锵,举杯高歌,竟夕欢乐。”

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华大地上至今依旧留存着大量诸如“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建筑,北京的“月坛”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家为了祭祀月亮而修建的。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月亮据我们多远,上面是什么样子,但怕是很少有人能够承古人之志,抬头赏月,找寻片刻安宁了吧?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5)

中秋之夜,月亮分外明。人们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因此八月十五又称作“团圆节”,月饼也被称为“团圆饼”。古往今来,多少客居异乡的游子,用天上的这轮明月来表达相思之情。

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话说,已经有三四年没在家中过中秋节了!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6)

中秋的美食是月饼,同时也是供月的物品。其他的瓜果梨桃之类也要取其圆满之意,边赏月边品尝美食是传统的习俗,一家人其乐融融,岂不美哉?

关于月饼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起源于唐代:唐高祖李渊与群臣共度中秋时,拿着吐蕃商人所献的月饼,指着天上的明月,吟诵说“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将圆饼分给群臣共食。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之中,那时候的月饼也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食品,大概率没有与中秋节挂钩。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和中秋节的习俗(一文看清中秋节的文化符号)(7)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了,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面详细地记载了月饼的制作手法,不少工序传承至今。如今的月饼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节日食品,百吃不厌。

不过嘛,即便口味越来越多,五仁永远是一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