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是什么(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

今天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在海南博鳌举行,我聆听了主旨演讲《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

演讲中,引用了两则中国古代典故,也是两则治国名言。

其一:“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这则典故出自成书于唐代的《群书治要》

“ 贰其志”,即改变自己的志向。“险易” ,义同“安危”。“革其心”,即改变初心”。全句的意思是: 无论是处身于安定时期或危难之中,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和初心。

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是什么(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1)

大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著名谏官魏徵,及名臣、大学问家虞世南、褚遂良等人,辑录前人著述,编辑成为谏书,这就有了《群书治要》的成书。《群书治要》是一部为唐太宗李世民“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重要警示的匡政巨著。

《群书治要》的第一主编魏徵,在进谏唐太宗之时,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传颂千古的治世名言。

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是什么(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2)

其二:“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这则典故出自先秦名著《管子》。

意思是:治理得好、内部安定团结的的国家,常常富足;局势不稳定、内部动乱的国家,常常贫穷。

《管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巨著。

《管子》可以说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博大,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及农家的观点和思想,是先秦时期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是什么(博鳌会议主旨演讲中引用的两则典故)(3)

有人认为《管子》一书,为后人托名管仲所作。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

齐桓公元年(前685年),管仲担任齐国国相,竭力辅佐齐桓公,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于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后世尊称他为“管子”,誉他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 “华夏第一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