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有名的荔枝采摘园 东莞荔枝王国建成的背后

文、图/秦小辉 邓窕玲

在东莞城管系统,有这样一群青年科研工作者,她们被称为城市“护花使者”,专跟花木打交道,视花木为“宝贝”,只为能让国内外的花木在东莞植物园满目青翠,满园花开。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东莞植物园“80后”高级工程师韦阳连和她的“宝贝”。

我心待花开,处处皆花开。如今,东莞植物园已经寻找收集了全国各地的荔枝种质资源322份,品种之多,国内罕有,被圈内誉为“荔枝王国”。韦阳连说,以前,很多人认为城管就是跟小摊小贩打交道的。在东莞植物园工作十多年后,她慢慢地明白了城管是城市“美容师”,是城市“护花使者”,还是市民身边的植物科普员。

曾远赴海南山区,遍地蚂蝗难以下足

2008年,韦阳连硕士毕业后,因专业对口来到东莞植物园工作。此时正逢东莞植物园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根据规划和园内存有大片荔枝林的现状,东莞植物园将荔枝园规划为特色专类园之一,拟通过收集、保存国内外荔枝种质,打造一个开放的荔枝研究平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东莞荔枝文化。此后,韦阳连便走进了荔枝的世界,从事荔枝相关科研工作,并管理单位科研项目。

东莞有名的荔枝采摘园 东莞荔枝王国建成的背后(1)

韦阳连团队远赴全国各地寻访野生荔枝种质资源

2009年开始,东莞植物园的荔枝从生产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研究转变,荔枝园科研人员的重心随之放在寻访野生荔枝上。因为野生荔枝是荔枝栽培品种的祖先,由于长期在自然逆境中生存,多演化为携带抗病、抗虫、抗逆性基因的重要载体,是进行荔枝品种改良的基础材料。为收集野生荔枝种质资源、开展其遗传多样性及保育策略研究,韦阳连带领项目组搞野外调查,他们翻山越岭,进入深山老林,不惧路途艰辛和危险,只为收集野生荔枝。

2012年,韦阳连带领项目组到海南的霸王岭开展野生荔枝资源调查,她是此行中唯一的女队员。海南霸王岭漫山遍野都是山蚂蝗。韦阳连一行人脚刚踩到地面,山蚂蝗就“顺竿子往上爬”。顷刻间,一行人腿上、身上就爬有蚂蟥,即便是用树枝刮掉,可没走几步,鞋子上又有,晚上回到家,还能从衣服里找出吸饱人血的山蚂蝗,令人不寒而栗。面对这些山蚂蝗,韦阳连只有克服恐惧心理,做好个人防护,见到一条刮掉一条,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开展工作。

“我们植物园还和华南农业大学合作,从全国各荔枝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收集荔枝种质资源。”韦阳连娓娓道来:“2013年,荔枝种质资源圃的功能区划完成;2014年,荔枝种质嫁接苗开始陆续定植到种质圃内;2018年,借助东莞植物园工程一期建设,荔枝园完成了围栏、道路、排水及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

现已收集322份种质资源

荔枝园建设初期,韦阳连团队遇到不少困难,资金、人手、设备都欠缺。“那时,我们的荔枝园面积有200亩,常年需要工人进行栽培管理。因我园工人较少,可供荔枝园使用的工人更少。”韦阳连就千方百计筹措相关经费,其中就包括“通过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装了自动化水肥一体化微喷和打药系统,购置挖掘机、树枝粉碎机、碎草机等自动化机械,提高管养水平,减少了人工投入”。近年来,借助东莞荔枝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在东莞市农业局和科技局的组织下,荔枝园通过申请平台类项目争取到中央、省里的专项资金,解决了荔枝园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

东莞有名的荔枝采摘园 东莞荔枝王国建成的背后(2)

韦阳连对荔枝苗进行日常栽培管理

就这样,荔枝园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目前,我们的荔枝园现在收集荔枝种质资源322份。”韦阳连欣喜地告诉记者,荔枝园依托丰富的种质资源,开展了种质鉴评和良种选育等相关工作,现为“国家瓜果改良中心荔枝分中心种质资源圃及品种改良基地”“广东省荔枝工程技术中心东莞研究基地”和“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如今,韦阳连和技术员每天的工作除了日常的栽培管理(修剪、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外,就是对园内种质资源进行物候跟踪记录和性状调查拍照,以掌握每份种质的特征,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对发现的荔枝优株,他们会通过高接换种对其进行扩繁,进而开展品种对比试验、区域试验以及DUS测试,以期培育荔枝新品种。韦阳连说,她的荔枝团队一直想开展荔枝种质的分子鉴别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研究,但是科研基础薄弱,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少。所幸,因为获批中央、省里专项资金,今年启动建设东莞植物园分子实验室。

“刚工作时,我以为搞科研就是开展高大上的理论研究。”在韦阳连看来,植物园不同于公园,有着深厚的科学内涵。一直以来,东莞植物园从开展本土特色植物和新优园艺植物的科学研究做起,打造一个兼具“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植物园,使其成为市民接受科普教育、享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韦阳连说,以前,很多人认为城管就是跟小摊小贩打交道的。通过在东莞植物园工作后,她慢慢地明白了城管可以是城市美容师,也可以是城市“护花使者”、是市民身边的植物科普员。据了解,截至目前,东莞植物园已分别组建了以荔枝、秋海棠、兰花、杜鹃、月季、簕杜鹃、莞香及沙生植物的收集、栽培与发掘利用为主要研究工作的科研团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

校对 | 彭继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