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卧薪尝胆事例简短(卧薪尝胆最初是形容孙权)

勾践卧薪尝胆事例简短(卧薪尝胆最初是形容孙权)(1)

战败受辱

卧薪尝胆的故事至今为后人称道。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积怨深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打越国,却反被越国打败,阖闾死于败逃途中。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精练兵马,大败越国。越王勾践仅带5千残军逃到会稽山,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越王只得派文种去吴国议和,议和的结果是勾践夫妇必须到吴国为仆。越王勾践虽贵为君主,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忍辱答应,将国事托付给大夫文种治理,自己带着妻子和另一位贤大夫范蠡到吴国作奴仆,被安排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石屋里,守坟、喂马、扫粪,受尽屈辱也不敢有丝毫怨言。

勾践卧薪尝胆事例简短(卧薪尝胆最初是形容孙权)(2)

卧薪尝胆首次出现,形容的其实是孙权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距当时的历史较近,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在这两本史籍中,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直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吴既放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司马迁的话是非常明确的,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一事根本没有提及。最先把“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不过他说的不是勾践,而是孙权。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提及: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勾践卧薪尝胆事例简短(卧薪尝胆最初是形容孙权)(3)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主要是文学作品杜撰

后来,海量的文学作品又把“卧薪尝胆”用在了勾践身上。明朝末年,在传奇剧本《浣纱记》中,梁辰鱼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清初,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后来,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这毕竟是文学杜撰,而且始于北宋,距离春秋已过千年。另外,根据正史记载,勾践自吴国返回后,连续多年不吃肉食,坚持下田劳作,以收获所得粮食菜蔬自给;其妻每日织布陪伴其左右,如要每天在硬柴上睡觉,恐怕也不切实际。因此,勾践“尝胆”确有其事,卧薪却难以令人信服。

勾践卧薪尝胆事例简短(卧薪尝胆最初是形容孙权)(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