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论述有几种方法(研讨方利民语言运用要)

深入论述有几种方法(研讨方利民语言运用要)(1)

语言运用要“六度”

方利民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言语实践,加强语言运用,使其科学、高效、整合、优化,笔者认为必须遵循学生认知实际和学习母语的规律,从学生认知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进行语言的运用训练,使全体学生乐于运用,善于运用,而不能随意、盲目的运用,丧失运用的作用和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

一语言运用要求要“适”度

“真理前进一步就是拗误”,语言运用的要求不能过分拔高或降低要求,要求过高过难,学生丧失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要求过浅过易,学生无须动脑,“吊”不起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胃口”。因此,设计语言的运用,要求必须适度,必须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年段特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为准,必须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下“桃子”,享受到运用语言成功的喜悦。

【课例一《山中访友》】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丰富、语言清新的散文。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运用描写加感受的独特构段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三位执教老师,各安排了一次语言运用——

(一)

在品读课文后,出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句子: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

让学生想象自己到山中还有什么“朋友”,学习比喻、拟人的写法,写几句话。

(二)

在品读课文中,重点学习一段——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独特言语形式,先描写后写联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学习描写树林这一段,学生恍然大悟,也是同种写法。

再让学生读接下去两段,通过品读,让学生知道,同是先描写后联想的写法,后两段的是用排比的形式,多种事物合写,详略得当。后教师出示化简为详的语言运用: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让学生学习先描写后联想的写法,把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等写一段话,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一种写一段写详细?

(三)

在课后,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访友》的散文……

三位老师都在进行语言文字运用,但,第一位执教者的要求太易,而第三位执教者写一篇散文,这个运用要求就显得太难,不适度;第二位通过示范、明规、内化、运用、比较,就适度可行。当然,这个适度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二语言运用对象要“宽”度

语言运用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少数优生包办运用题目,然后读一下或说一下,教师就匆匆了事。大部分学生充当着“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这样的语言运用不能算真正的高效的语言运用,充其量是一种形式,一种点缀。高效的语言运用应面向广大学生,设计的运用训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运用。运用对象要“宽”度,使全体学生都在运用中得以提高语言素质。

【课例二《丑小鸭》】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文章主要写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说明了要相信自己,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要自暴自弃的道理。

初读后的语言运用。在感知课文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填空运用训练:“( )的丑小鸭变成了( )的白天鹅。”不同的学生可以填写不同的答案,只要符合教材内容就可:(难看)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可怜)的丑小鸭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白天鹅。(饱受欺侮)的丑小鸭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白天鹅等……

精读后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品读描写丑小鸭外貌——“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后,抓住文中“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等,教师设计了一个宽泛的语言运用:用上课文中描写丑小鸭外貌的词句,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会如何讥笑、讨厌丑小鸭的?学生可选的对象多样,人人动手,个个运用。

结尾的语言运用。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内化语言运用:原来我不是( )丑小鸭,是一只( )漂亮的天鹅呀!我(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内化课文语言,深化课文感悟。

三语言运用过程要“亮”度

所谓“亮”度,即语言运用过程中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语言运用的作品“透亮”。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显示,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切忌为了运用而运用,对学生的语言运用作品不评价或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亮度不够。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语言进行“言语思维”。从言语的运用中学语言,才能提高运用语言的力度,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真正发展。

【课例三《最后一头战象》】

课文讲了抗日战争后唯一幸存的战象嘎羧,26年后知道大限已近,重披当年战鞍,告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坟墓,庄严地将自己埋葬。课文以嘎羧行为为线索,语言细腻传神,场面生动感人,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晰,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细腻传神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这是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教师在学生学习品味、美读了嘎羧“重披象鞍”“告别寨子”“再回战场”“光荣归去”的语句后,明白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法的迁移运用: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进行细腻传神描写——

如: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了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村民给嘎羧送上临别的食物,可是嘎羧紧闭着嘴,怎么也不肯张口,只喝了一小口水。它深深地凝望着送行的村民,眼睛里泪光闪闪,似乎在告诉他们:“谢谢你们!二十多年来,你们待我如亲人,养育我,陪伴我,要不是你们把我从战场上带回来,我就不能苟延残喘那么多年!再见了,我的亲人们!”嘎羧低着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像是在和村寨告别,又像是和这片深爱着的土地告别!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嘎羧要上路了。嘎羧走几步,回头望望身后的村民,走几步,又回头凝望片刻,就这样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村寨。

学生练笔后,师生对照要求,进行点评,修改练笔内容,这样,有的放矢,对准目标,语言运用透亮高效。

四语言运用内容要“粘”度

所谓“粘”度,即语言运用中要正确处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言运用不要脱离具体的文本情景,阅读教学的练笔不同于纯作文课的练笔。这种练笔设计不能游离于文本的整体之外。一堂课,如果比作散文的话,应形散而神不散,练笔设计不能“走四方”,天马行空,不能只注重言语形式,使言意分离,应言意兼得,使练笔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工具和人文比翼齐飞,得意和得言相映成趣。

【课例四《母鸡》】

本文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这篇文章最大的两个写作方法是,总分结构及先抑后扬。但,总分结构的构段方法学生在别的课文中已学过不少,而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却是这篇文章首先学习,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语言运用中,都注意了这方面:

在学生品读了母鸡讨厌的句子后,教师出示母鸡可爱之处,让学生对比读,教师提问,同一只母鸡,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描写——

讨厌: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

可爱: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

……

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后教师出示语言运用题——

教师一:学习课文抑或扬的写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片段。

教师二:学习课文抑或扬的写法,将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

从教学效果看,前者,游离文本,课堂上满是小狗、小鸭……教学环节突兀;而后者,结合文本,巧妙运用,既加深内容的理解,又迁移方法运用。

如:母鸡是个乐天派,它一天到晚地唱个不停,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后院嘎嘎到前院,像一个不断练声的歌手。有时候它像有什么心事,唱的是极富感染力的抒情歌曲,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让人忍不住想分担它的忧愁。每当下蛋的时候,它则用摇滚歌曲向主人报告。有母鸡在,你永远不会感到寂寞。

五语言运用形式要“趣”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运用形式不应该是枯燥单调的练习,而应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趣味性活动,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运用语言。变“要我运用”为“我要运用”,学生的内驱力充分激发。

【课例五《爬山虎的脚》】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运用题,让学生以童话的形式充当爬山虎的脚,有条理地进行自我介绍,边介绍可边加上一些动作,要求学生将学到的有关知识说进去,将课文有条理地介绍事物的写作方法用上去。在同桌说、抽说的基础上,抽部分同学上台讲解,这样,上台同学讲得绘声绘色,神彩飞扬,听的同学津津有味,羡慕不已。

【课例六《新型玻璃》】

如:教学《新型玻璃》后,我们可让学生进行写广告词及推销产品会,“同学们,我们对新型玻璃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是,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新型玻璃,所以新型玻璃的生产厂家的销售形势不够理想。如果我们能做个宣传,写几句广告,写几则产品介绍书等,然后,我们开一次产品推销会,让人们都对新型玻璃的种类和特性有所了解,一方面能使新型玻璃为更多的人造福,另一方面也为生产厂家带来效益。你们想做这样的宣传员吗?””“想!”同学们在兴高采烈中运用语言。

这样,在说说、演演、玩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内化语言,运用了语言,教学效果很好。

六语言运用要“广”度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语言实践运用必须引入新鲜的活水,让学生在“大语文”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一是扩展阅读实践运用。以学生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学习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丰富学生词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或阅读大量的文质兼备的课外读物,并进行有关相应的实践运用活动。如:进行专题资料搜集、摘录优美词句、交流阅读心得,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诗文比赛、课外词句运用赛。

二是口语交际实践运用。此类实践运用旨在为学生发掘、创造口语交际的环境,提供口语交际内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促使学生言语的发展,构建学生语感的图式。如:短新闻发布会、热门话题讨论会、专题辩论会、即兴演讲赛、生活见闻交流会、焦点之我见,等等。

三是课外练笔实践运用。课外让学生通过学到的语言,描绘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充满爱心的家庭生活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练笔中运用语言。如:写班级日记、写观察日记、编辑手抄报、采写广播稿、写新人新事,等等。

四是兴趣游戏实践运用。让语言的运用融于生动活泼的兴趣小组活动之中,寓于兴致盎然的游戏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悦愉的气氛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如:编演课本剧、成语接龙、一字开花、绕口令、诗歌朗读会、制作小书签、制作贺卡、为插图配解释词,等等。

五是社会活动实践运用。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如: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学写文章、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上街捉错字活动、设计广告词、写春联,等等。

语言运用天地广阔,语言运用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外国语学校)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