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

民国四大才女,张爱玲、萧红、吕碧城和石评梅,她们都出身名门,才华惊艳,成就斐然,成为那个时代文坛上耀眼的明珠。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2)

同样的出身好,文华出众,张爱玲傲慢、萧红悲苦、吕碧城冷静。她们在文坛各领风骚,而石评梅却少被人提及。

一样的拿到人生好牌,才貌双全的石评梅,在最灿烂的年华,遭遇爱情失败,不敢追求真爱,选择在自责中消沉枯寂,26岁红颜早逝。

她的人生太过短暂,令人扼腕叹息。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3)

可以说,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革命家,事业上成就非凡,思想上标新立异,却在爱情上一根筋,观念守旧,导致情感受挫最终走向人生悲剧。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4)

诗书之家出了个清秀才女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平定,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母亲是父亲的续弦,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

石评梅从小活泼可爱,天资聪颖,父亲视如掌上明珠。周岁抓阄,她抓的是一本书册。

四岁的她,会背三字经、千字文。父亲看她是个读书的好料子,亲自带她读书,她跟着父亲识文断字,特别刻苦。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5)

小小年纪,学习很拼,经常熬到半夜,一个字没认熟就不睡。

小学了,白天认真上学,放学后还经常“加餐”,跟父亲读《四书》、《诗经》。

天赋加勤奋,她很快扬名乡里。人人都说,石举人家出了个小才女。

不久,父亲石铭调到省立图书馆任职,石评梅跟随父亲到太原生活,读太原师范附属小学。

附小毕业后她成绩优异,以公费生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一切费用全免。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6)

亭亭玉立,气质出众,身上有父亲的儒雅和博学,又有母亲的知书识礼、温柔大方。她在学校里大放异彩。

五•四前后,时代的新风吹进校园。石评梅没有死读经书,她关注时事,看《新青年》、《每周评论》,思想活跃先进。加上她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很快成为学校的潮流人物。

一次学生闹风潮,她是组织者之一。这个敢作敢为的漂亮女学生开始让学校“头疼”。

动荡局势,学生闹风潮,学校要处理带头人。但是看到她一张天真纯洁的脸,言辞犀利不失正气,胆大敢为又不失爱国。最终学校考虑她底子好,是个好苗子,惜才,没有开除她。

她毕业了,面临重要选择:是按世俗思想,嫁人生子呢,还是继续深造,升级自己?

才女不走平庸路,石评梅向往着诗和远方的“北平”,她想去大闹一场,有番作为。

在父亲石铭支持下,她如愿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她太激动了,“北平”是她梦想中的城市。那里有思潮最先进的人,有最新鲜的事。她要去大练身手,施展理想与抱负。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7)

纯情少女,一遇渣男误终生

要去北平读书了。少女的心是雀跃的,她喜悦激动的脸上,泛着青春动人的光泽。母亲为她准备了新衣,出门那天,她身上穿着豆绿色的上衣,配元色绸裙,再搭一条雪白的围巾,那份飘逸清丽,直让人移不开眼。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8)

二八芳华的少女,犹如人间四月天,又美又炫,自带美颜。

第一次出远门,父亲不放心,找了个同行的学生照应女儿,他就是过完暑假要返北京大学的吴天放。

两人一路同行,对面而坐,吴天放看着石评梅,竟看得痴了。

第一眼见她,他的眼光就很难从她脸上移开。她唇红齿白,眼神清亮。知道他看她,羞涩地转向窗外,白晰的脸上飞起一片“红云”,平添一份妩媚。

举止优雅的石评梅,谈吐得体,吴天放大为倾慕。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热忱周到,这让第一次出门的石评梅感动,远离家乡的伤感也慢慢平复。

吴天放英俊潇洒,身形挺拔,他是北大高材生,也是赴美留学归来的的学子,优秀的他,是一位受追捧的才子。

他的热情和照顾,让少女单纯而敏感的心一点点被触动,打开。她也受他的吸引,他的风采他的博学,他的通达,很让评梅欣赏。

他是有家室的人,哄起单纯的女孩子自然得心应手。石评梅名字中有“梅”字,手帕上绣着梅花,猜度她一定喜欢梅花。到达北平后,他立刻精心设计,为她印制精致漂亮的“评梅用笺”。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9)

这一天,吴天放约她去公园玩,掏出一沓信笺。评梅打开一看,每个信笺上都印有一株梅花,还题写着诗句。非常精致高雅。

吴天放应景地吟出很多咏梅名句,石评梅不由说:“想不到您对梅花有这么深的研究。”

“我喜欢梅!”他双目灼灼,盯着她,一语双关,石评梅一时间无力招架。

这样的情深意切,招招击中少女的“心头好”。叫初涉情场的石评梅怎能不芳心大乱,意乱情迷?

送花,写诗,郊外游玩,翩翩公子吴天放对她展开了热烈追求,石评梅很快成了他的俘虏。

她爱他,立誓说:“我们一旦相爱,不管今后彼此的命运如何,道路如何坎坷,我将终生不再爱第二个男人。”

爱情上飞蛾扑火的少女,她不知道“情感是个魔鬼,谁要落在他的手中,谁便立刻成了他的俘虏。”她只是个猎物,此时的你侬我侬,未必是真的。

她那么单纯,看不透的人,怎会是她托付终身的良人?

这年寒假,她提早返校,吴天放约她一起游玩。一直没等到他的电话,她打过去问,吴天放只说有事。

约好的几天后下午见面。到了这天石评梅急着见他,上午就跑去想给他一个惊喜。

来到吴的住所,吴天放尴尬地请他进屋。屋子里,赫然站着一个少妇和一个小男孩,石评梅一下子懵了。脑袋一片空白,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四个人就这样站着,空气凝固,女人和孩子好奇而警惕盯着她。吴天放只能介绍:“评梅,这是我的妻子和儿子。”

天啊,她只觉得心里一声轰响,心乱成一团。她努力挤出微笑,脸上却苍白又怆惶。

她假装矜持地说改天再来,转身逃一样跑出了这个令她窒息的地方。

她头疼欲裂。喝酒,买醉,写诗,以狂放治愈情伤。她挥剑斩情丝,毅然结束了这段感情。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0)

她清楚地知道,可能这一辈子,都要住在创痛里舔舐伤口了。

她写下《疲倦的青春》:“缠不清的过去/猜不透的将来/一颗心!/怎样找到怡静的地方?”

三年的感情,她付出全部,以为遇到最对的人,以为走下去就是一辈子。万没想到这么狼狈收场。

她大病一场,不再相信爱情,立下“独身”终生志愿。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1)

她只需一念放下,一切繁花似锦

石评梅在女高师勤奋学习,学业优秀。

1920年她参加山西同乡会,会上,她结识了高君宇。年轻的高君宇,意气风发,少年有为。他是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也是一位活跃的革命家。交谈中,他们欣喜地发现,石评梅的父亲石铭曾是高君宇的恩师。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2)

他乡遇故友,两人一见如故。分别后二人经常通信,谈理想谈人生,他们发现,两人竟是这么志趣相投。

高君宇知道石评梅和吴天放的恋情,他只好以好友的身份默默祝福;知道她受情伤无法自拔,他默默地等待,等她走出阴霾。

这期间,石评梅把全部精力投入文学创作中,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京城名噪一时的作家。

她与好友陆晶清创办《妇女周刊》;以笔代枪,不断发表文章声讨反动政府。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她发表多篇文章,句句都是血泪控诉。

她悼念死去的刘和珍:“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山河滚烫,她一腔热血,向着黑暗发出挑战。

而她的内心,是多么悲凉的,犹如一口枯井。她封锁自己,沉浸在感情的伤痛中。

他和高君宇越走越近。高君宇喜欢她的才华,还有她高洁的革命理想,视她为战友,也是革命知己。

她的好友去世了,悲痛中她病倒了,高君宇放下工作不离不弃地照顾她。每天喂她服药;几次深夜,跑到很远的街上去给她配药。累了,跪在她床前睡着了……她非常感动,滴滴清泪润湿了他的手背。

他工作愈忙,愈是疯狂思念她,寄来一片红叶,题上他的思念:“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3)

她立刻在反面写下:“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将信封和红叶退回。

他被追捕,乔装冒死深夜只为来看她一眼,又星夜告别去完成更重要的任务……她心疼得泪流满面,心却依然坚硬无比。

他生病回北京静养,两人相依相伴。他深情地在雪地写下“心珠”(石评梅的名字)二字,心中轻唤她的名字。

石评梅立刻想擦掉,他说,“我觉着我写的那‘心珠’好像正开着的鲜花,忽然从枝头落在地上,而且马上便萎化了!”

敏感多情如他,心心念念她的名字,而她,却不解风情,让他徒然叹息。

面对一片痴情真情,她依然把自己禁锢在冰山里。

所幸,他是一个战士,也是攻城夺地的将军,“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在爱里,高君宇更像一只飞蛾,有扑火的勇气,更有坚守的韬略。默默地等,温柔地试探,一寸寸地靠近。

顽强而不冒进,柔软而又坚定。

他为革命出生入死,在广州被一颗流弹打穿汽车,差点丧命。他立刻买了两个象牙戒指,一个自己戴,一个寄给她:愿我们用“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

他,视她如命。弹雨枪林中不珍视自己,却念念不忘她。明知枯死的结局,依然愿意守候。

如果他不生病,如果他不死……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火一样的热情,一定能温暖她冰冷的心。

这样,世间就多了一对幸福的人儿,少了两个受伤的灵魂。

求爱无望,他默默地清理“障碍”,百忙中回家乡解除婚约,不惜与家庭决裂。

他寄来长达20页的信,还抄录着他写给岳父的请示。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一切都准备好了。而她,依然把自己关在寒冬,抱紧她“独身”夙愿。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4)

他病了,她带着花去看他。高君宇问她:“世界上最远的地方是哪里呢?”

“便是我站着的地方。”石评梅很快回答。

高君惨然一笑,“也是我站的地方。”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她只需一念放下,一切繁花似锦。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5)

高宇君身患重病,手术失败导致大出血,与世长辞,年仅29岁。

石评梅悲痛欲绝。她哭着喊“我的爱”,到他坟前流泪,让生命枯萎。三年后她患病去世,死时仅26岁。

庐隐说:石评梅注定了是悲剧中的主角。

纵观石评梅的一生,柴叔觉得关于爱,关于人生,有这样几个意义:

一是遇到爱情,不了解男人九分,就不要轻易托付感情。石评梅初遇吴天放,对对方家世背景全不知情,一念动情,全部感情“押宝”,导致“一见渣男误终生”;

历史人物对张爱玲的评价(同为民国四大才女)(16)

二是如果感情错付,不要迷失,爱情就像做题,做错了可以再来,谁不是一点点学会爱。允许自己试错,才能找到对的人;

三是遇到痴情的,如果心动,就别做绝情人。爱经不起错过,“花开需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摘枝”。

四是如果你在爱中受伤,请继续相信爱情,因为好的爱情,才能治愈伤痛。

. END .

【文| 云淡风轻】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宋庆龄去世后,为什么不与孙中山合葬?到底是不够爱还是另有隐情

同治皇帝18岁亲政,19岁便殒命,他是死于天花,还是另有隐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