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旦李金泉及子女(市井奇侠李金鳌义帮京剧名角儿)

天津人所熟悉的“混混儿”最早叫“土棍”,相传乾隆年间就已危害一方,被清政府称为“天津土棍之多甲于各省”。

混混儿们横行近200年,直到清末才有了李金鳌这样的“行业巨头”,随后被说书人、江湖艺人演绎成天津的市井奇人,将无数的混混儿传说附会到这位集大成者的身上。

京剧老旦李金泉及子女(市井奇侠李金鳌义帮京剧名角儿)(1)

天津卫混混儿老照片

东北人爱说“胡子”张作霖,上海人爱提青帮“杜月笙”,北京人有老炮儿,四川人有哥老,两广也有各种大哥,所以天津人的都市传说中,有混混儿出场并不稀奇,甚至在文学作品和曲艺文艺中,地痞恶霸变成了侠义可亲的一方守护神,也不算过界。

天津著名评书大家马轸华先生说演的评书叫《混会论儿》,也叫《混混论儿》。此书是马轸华先生根据历史真实事件创作出的评书。后来因为历史原因,被禁播了。直到近些年来,才又收集整理,改为《津门英雄谱》出版发行。

这本评书的内容讲的就是天津卫清末民初时的李金鳌,他和其它混混不同的是,作为天津卫最为知名的“大耍”,李金鳌却颇有侠义之名

李金鳌,穷苦人家出身,为讨生计,来到天津卫“三不管”的南市。初到南市时,便成了一个小混混,俗称“混星子”,行内称“混会儿”(寓意为混口饭吃)。(在老天津卫,因“混会儿”作恶多端,极遭百姓痛恨,而被称为“臭狗食”。)

京剧老旦李金泉及子女(市井奇侠李金鳌义帮京剧名角儿)(2)

天津卫南市老照片

后来,李金鳌在天津卫的混混大军中也算混出了一点名堂,成了天津卫有名的“大耍”,人皆称“李二爷”。

据说,李金鳌在天津青帮(亦称安清帮)辈分是最高的,即:第二十代的“理”字辈,但是,他的处事原则却极为低调。他真混好了,李金鳌就不跟以前一样了,把短靠一拖,改穿大褂,文人怎么穿,他就怎么穿。虽然有钱,但是不糟蹋,不抽大烟,不逛窑子,给人一种老实人的感觉。他给家人买了几处宅子,邻里之间相处非常和睦,从不仗势欺人。

据老辈人传说,李金鳌虽然有专车接送,但是离家200米,不管刮风下雨保准提前下车,然后让车先走,他自己走回家,为的就是告诉邻居,自己什么也不是,不是那种有了钱就耀武扬威的人。

京剧老旦李金泉及子女(市井奇侠李金鳌义帮京剧名角儿)(3)

李金鳌

市井传说,有一天,李金鳌拎着两条鱼走着回家,在路过一条胡同时,被一个小混混拦住,说这鱼是他的,于是,李金鳌立马笑着“乖乖奉上”。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说出名号来怕把对方吓死。

可见,李金鳌的江湖地位之高,为人处理又有多么的低调与神秘了,

民国二十八年,天津发了一场大水,这场大水是很有名的,我们看京昆历史,就知道,北昆名伶陶显庭先生就在这场大水中被困房顶,饥饿而死。而也就是这场大水来的时候,吴小如、吴同宾兄弟在中国大戏院看侯喜瑞先生的《连环套》,戏看完了,戏园子进水一尺半。

这场大水是旷日持久的,而京剧名角儿小杨月楼先生的戏班就被困在天津南市,没有戏演,自然也没有收入,人吃马嚼,终于把家底儿都用光了,十几箱子行头也被压到当铺,等水退了,小杨月楼无力赎当,一筹莫展,急得腮帮子都肿了。

这时候戏园子的小伙计为他支招,让他求救于李金鳌。李金鳌果然凭着自己的面儿,帮小杨月楼把行李给要了出来。天津卫的混混们感于李金鳌的义气,纷纷主动掏钱给当铺,把小杨月楼欠下的钱给补上了。

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把银票也给当铺寄回,当铺的老板把银票交给李金鳌,李金鳌把钱分给了代为付钱的那些弟兄。

转过年来,上海滩冰冻三尺,很多天津去扛活的人被困在了上海滩,正巧到上海办事儿的李金鳌就求到小杨月楼头上,小杨月楼满口应允,于是李金鳌烦请小杨月楼义演三天,把票拿给那些被困的弟兄们直接去卖,而这些票钱救活了被困的上千个天津弟兄。

京剧老旦李金泉及子女(市井奇侠李金鳌义帮京剧名角儿)(4)

小杨月楼又包了一个红包给李金鳌,被李金鳌断然拒绝,李金鳌说:“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

如此说来,李金鳌和小杨月楼都是义气千秋的奇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