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哪几种:为何用麻坯把去世亲人的双脚捆住

“近代山东丧礼多近古。”周代丧礼中所提及的复、铭旌、设重、饭含、小殓、大殓、奔丧、五服等丧葬祭祀礼俗,在近代山东各地尤其是曲阜几乎都能看到。

普通人家,视其财力物力尽其所能操办丧事。大户人家往往不惜花费巨额财力置办丧事以显示逝者的显耀。孔氏家族更是把丧礼看作头等大事,办好父母丧事成为孔子家规第一条。

这篇讲丧前和初丧两个方面。

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哪几种:为何用麻坯把去世亲人的双脚捆住(1)

在曲阜,老人临终之前,无论有病与否,一般都不会住进医院治疗,通常都会在家中亡故。民间极重寿终正寝,凡老人属正常死亡,都希望死于自己家中。

临终之前,一般由执事者为老人穿寿衣、理发、洗脚、净面,然后将老人架至堂屋外间靠东面墙的地铺上,然后为老人盖上被子,灵床正对屋门,西南而卧。

这里所说的“堂屋”类似于《士丧礼》当中提到的“适室”,《仪礼·士丧礼》曰:“死于适室,恤用殆裳”,基本与丧前这一程序暗合。

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哪几种:为何用麻坯把去世亲人的双脚捆住(2)

在亲人守护之下,老人度过弥留之际,曲阜将之称为为老人“送终”,这在传统文化浓厚的曲阜尤为重要,因为“在孔子仁论的逻辑框架中,孝是逻辑性出发点与前提性条件。”

为老人“送终”是做儿女的最后一次为老人尽孝,而如果不能及时赶回看老人一面,则将内心有愧。

老人在灵床上死去被称为“寿终正寝”,如未能死于堂屋灵床,而是死于里间病床之上,则需“拖魂”,其具体程序是用一块白布,从病床开始,穿过屋梁,接到灵床下,再用一只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递到灵床上,绕死者转一圈,然后把鸡杀死,否则灵魂将留在病床上不得超度。

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哪几种:为何用麻坯把去世亲人的双脚捆住(3)

老人停止呼吸,称为“咽气”,或称“倒头”,在老人咽气之前,应为他换上新衣服,如果老人没换衣服就走了,俗谓之“老人光着身子走了”,被认为不吉。古礼中也提到“彻裹衣,加新衣”一项,郑玄云:“彻裹衣,则所加者朝服矣,互言之也。”其含义古今基本未变。

病人咽气之后,若为男性,丧事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料理;若死者为女性,则通常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

停尸于正房中间灵床上,同时要在其口中放入银制鱼形物,被称为“噙口鱼”,此举是仿照周人死后饭含的礼俗演化出来的。

《礼记·士丧礼》曰:“主人左极米,实为右。三,实一贝。左,中亦如之,又实米,唯盈。”虽然古今饭含的形式有所差异,但其内涵基本相同,都是使老人口实之意。

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哪几种:为何用麻坯把去世亲人的双脚捆住(4)

除口含“噙口鱼”之外,死者头枕“鸡寐枕”,枕的两端翘起,端顶缝一条红布,状似卧着的红公鸡,其目的是为死者指路。

据当地老人说枕上一般都写上四句歌谣:“亡人头上一只鸡,光会打鸣不会飞。亡人若要迷了路,鸡叫一声自不迷。”

“缀足用燕几”,在周代的丧葬仪式中,人死之后需用燕几束其足,其目的是便于为死者穿鞋。

近代以来,在曲阜有老人亡故后,需要用麻坯将其双脚捆起。这种捆在脚上的麻坯称为“拦脚麻”,其目的与周代大体相同,也是怕老人死后身体僵硬而不方便穿鞋袜。

古代的丧葬形式有哪几种:为何用麻坯把去世亲人的双脚捆住(5)

此后,在灵床旁放置一凳,上面摆上点燃的长明灯,儿女守灯,并时时添油,不使它熄灭。到出殡时,要将它置于一个竹筐内,担至墓地放在棺首灯台上,死者长子入穴点燃,此灯有为死者护灵之意。

随后要进行“指路”仪式,意即与亡人的灵魂告别。其具体仪节是在院内放置一椅,椅旁置一斗,长子手持揩面杖登椅,击打斗面,用杖指西南方向,连作三次,仪式结束之后,家人放声痛哭。

此时,亡故老人的子孙及近亲开始穿戴孝衣,俗称“披麻戴孝”,这种仪式在周礼中谓之“成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