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书一知己美到心动的散文(茶人故事季羡林)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后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高中时开始学德语,期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十九岁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留学德国,主修印度学。先后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等十几种语言,取得了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立即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终于池鱼归故渊,从此科研学术与教书育人并行,季老开始在自己的国家发光发热。

很难想象一个人有如此多的精力,抑或是天赋,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语言学习能力,季老都堪称天才。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都是他的研究领域。更别说季老还精通多种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甚至还有梵语吐火罗语这样常人听都没听说过的语言。

一茶一书一知己美到心动的散文(茶人故事季羡林)(1)

我们尊重一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不仅仅是因为他著作等身,获得多少荣耀。更因为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他的品格如同他留给后人的学术成果,让我们受之不尽。

我们说茶,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最天然、最本真的东西。茶人的品格也如茶,总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是阅尽千帆后仍不忘初心的那一点真。无论在哪,不忘故国,不忘自己的根。无论何地,坚守本心,坚守学术的真。无论多远,望着月亮,总能想起故乡的一轮明月,这是茶人季羡林的不改初心。

季羡林老先生写下《月是故乡明》的时候年近耄耋,思乡之情泛起,朗润园胜地的茂林修竹与良辰美景也难解乡愁。曾不远万里留德十载,度过难忘的求学时光,曾到过三十多个国家,看过无数的风光,一生卓越而精彩,始终难忘的却是故乡苇坑里平凡的小月亮。

季老说,这一点乡思,使我感到我是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季老说,自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饥饿的考验,以至于失去了饱的感觉。

季老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

对每个人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季老在不完满中恍然大悟,晚年也在茶中找到了世外桃源。北京明慧茶院是难得的露天品茶地,大觉寺远可望山,近是茶香,甘泉佐以佳茗,人间净土不过如此。

茶的质朴与清澈,奇异地与人交融在一起。水雾渐渐飘散,杯盏换了,一代代茶人逝去,茶的种类更丰富,茶人在,茶人的品格还在,追求了那么久的不朽竟在这一刻实现。

一茶一书一知己美到心动的散文(茶人故事季羡林)(2)

说是不完满,实际上,季老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2006 年《感动中国》致季羡林的颁奖词。

季老只望有誉,不能有毁,也实现了。

正如茶与人巧合的相遇。

巧合之下,一颗种子不知什么时候发了芽,所幸周围没有兔子或者羊群,它活下来了。再长大一点,人们以为是棵野草。也是巧合,谁能想到一棵野草有一天会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主角。不知哪年,野草长成了小树,渐渐枝繁叶茂,不知哪个人发现了它,摘下它的叶子变成了茶。它终于有了名字,后来的人世间又多了无数故事。

巧合之下有了茶,巧合构成了人间聚散。种种巧合不定的无常也伴随着惊喜。冬日的夜晚,某个角落里,一定也有人抬起头,叹了一句,月是故乡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