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文 | 江隐龙

作为皇权在民间最常见的代表符号,圣旨一向是历史剧中的常客。镜头往往是这样推开的:衣着华丽、表情严肃的宦官勒马而立,风尘仆仆地缓缓张开一卷的明黄色绸面,用略显尖锐的声调庄严念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眼前的臣工百姓层层叠叠跪拜,只待“钦此”二字念毕,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这些故事中,圣旨常常会扮演一个“扭转乾坤”的角色,作为王朝最后也是最强大的力量给予佞臣贪官以致命一击。这的确很符合人们对清官明君的期望以及封建王权的想像,然而事实上,圣旨与尚方宝剑、龙头铡一样,其大众文化形象早已与历史原形相去甚远。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级别最高的“公文”,圣旨背后虽然也有如“故剑情深”这般的浪漫故事,但作为君主命令下达的日常路径,它所折射的毕竟是朝廷运转机制的一个普通侧面,而非大众文化——或是影视剧中精心构建的传说。

当然,这并不代表圣旨没有属于它自己的传奇。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1)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前圣旨时代”:君命文书的漫长演进

通俗而言,圣旨相对正规的称呼为诏令或诏书,可以理解为君主向臣民发布的下行文书,也既君命文书。圣旨的历史可以回溯至宋元时期,诏书的历史可以回溯至秦朝,而君命文书的概念则更为源远流长,早在皇帝这一“职业”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尚书》中的文体大致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其中诰为君主的告谕、誓为起兵命誓师文,命为君主的命令,虽然这些尚不是规范文种的名称,但已可以视为君命文书的雏形。三代以降不乏诰誓命的名篇:《尚书》中所谓“典谟训诰”,特指《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四篇,其中《汤诰》既为此列;此外如成汤兴兵讨伐夏桀时作做的《汤誓》,或是周成王姬诵驾崩前下达的《顾命》等,均对后世君命文书的正式形成有很大影响。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2)

《尚书》书样

清朝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总结到:“诏令类者,原于《尚书》之誓、诰。周之衰也,文诰犹存,昭王制,肃强侯,所以悦人心而胜于三军之众,犹有赖焉。”在姚鼐眼中,虽然周朝已经陨落,但文诰依然以其“昭王制,肃强侯”的独特魅力在王朝更迭中流传于后世。至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发布命令的文书被称为令、命,这是君命文书得名之始。秦朝统一后,在“天子自称曰朕”的同时改命为制,令为诏,君命文书从此有了法定名称。

秦始皇赢政所用的“诏”字也并非首创。周文王姬昌曾下达《诏牧》、《诏太子发》,前者主要内容为鼓励农耕,类似后世的劝农诏;而后者是对周武王姬发的教育和训导——后世也的确有学者将这两份“诏”视为诏书的滥觞。从君命文书“自觉性”的角度来看,《诏牧》、《诏太子发》虽有诏之名,但没未如秦朝一样强调其专属性与至高性,故“诏起秦时”一说也并非完全基于诏书之名,更在于诏书之实。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3)

《木乃伊3》中的秦始皇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制、诏,又增加策、戒两种,由此形成君命文书的四大种类,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汉制度》及《文心雕龙·诏策》等所载:“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其中册封罢免诸侯王及三公、回复臣僚用均用策,东汉末年将封罢免诸侯王及三公的文书改为册;戒也可称诫、戒书、戒敕等,用于告诫地方官员。

汉朝的君命文书制度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延续,直到隋朝依然以制、诏、册、敕为四品,这里的敕即是戒敕的省文。制用于制定律法政策,诏用于发布重要政令,册用于册封王公贵族,敕用于处理日常政务——在这一分工中,不难看出诏的皇权色彩已经相对厚重。

唐朝在承袭隋制之余,又增加诰、御札、榜等,其中诏书依然用于发布重要政令。唐朝向全国臣民发布的诏令要求各地方出榜张挂,故又称为榜,宋承唐制,称之为敕榜。金、元两朝在唐宋旧制的基础上又大有增设,其中金朝皇帝发布的君命文书种类繁多,有诏、制、册、敕、谕、诰、令、旨、宣、祝文、祭文、铁券文等。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4)

金朝将领

在元朝,圣旨正式出现。元朝官修政书《经世大典·序录》中记载:“古者典谟训诰誓命之文,或出于一时帝王之言,或出于史臣之所修润,其来尚矣。国朝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谨列著于篇……”

《经世大典》仅存序录,之后“列著”的君命文书已不可考,但从《序录》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清晰得知,元朝的圣旨以蒙古文记录,诏书则由翰林国史院用汉文起草代皇帝言。后世有学者以文法区分元朝的圣旨与诏书:其中白话者为圣旨,文言者为诏书,这倒也情有可原:圣旨初稿以蒙古文书写,译成汉语后并不求语句典雅;而诏书本为汉族官员书写,落笔自然古韵森森。

以元朝的视角来看,圣旨即是“白话诏书”,诏书即是“文言圣旨”——元朝的统治者当然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少了风雅庄重的“俗称”,居然会成为后人眼中皇权最具标识性的符号。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5)

元朝历代皇帝

大众文化视野里的“圣旨”含义重塑

经过了从三代到元朝二十余个王朝的承袭,圣旨终于阴差阳错地在元朝这个征服王朝中正式登上舞台。元朝因蒙古语与汉语难以兼顾,遂将诏书与圣旨二分;明朝作为汉人王朝无需做此区分,而清朝君命文书以满文和汉文合璧书写,故以“圣旨”一词特指“白话诏书”在明清两朝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圣旨依然存在,只是在岁月的流逝中具有了新的含义。

明清两朝的君命文书在继承前朝各文体的基础上又有所创设,其种类趋于大成,大致分为制、诏、册、诰、诰命、敕、敕书、敕命、圣旨、谕旨等,其中圣旨指皇帝未经拟稿,直接命太监各衙门传达的君命——这一“口头诏书”的功能在清朝渐渐被谕旨类文书所取代。

除圣旨与谕旨外,制用于宣布祭祀天地、立太子等重大礼节性活动;诏一般用于向天下臣民发布的重大事项;册、诰命、敕命用于覃恩封赠,其中王公贵族用册,五品及以上官员用诰命,六品及以下官员用敕命;诰用于颁布皇太后遗命;敕用于指挥日常政务;敕书用于标明地方官员的权力与职责。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6)

圣旨到!

民间流传的明朝君命文书大多是“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为开头的敕命。如前所述,敕命用于六品及以下官员的覃恩封赠,这些文书由授予受封者后通常被妥善保管,敕命上的文字甚至会被刻碑纪念,故敕命虽然未必是君命文书中最重要的文体,但却距离民间最近,自然也最容易被寻常百姓所知。

君命文书在清朝又有了极具特色的演进,那便是上谕的出现。《光绪会典》中对这一文书形式有着明确界定:“特降者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也就是说,皇帝主动下达的为谕,回复大臣奏请的为旨,其中奏请事项需要“宣示中外”的也为谕——谕与旨合称上谕,亦可直接称为谕旨。

上谕又可细分为朱谕、明发上谕与廷寄。朱谕由皇帝亲自执笔或由内阁大学士起草并经皇帝审改;明发上谕由内阁公开拟发,通常会传达于各地,与宋朝敕榜相似;廷寄则是密旨,其内容不得公开,由军机处密封后经兵部捷报处飞马速递至承接者亲启,故存世极少,殊为珍贵。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7)

明朝圣旨

可以看出,经过十数个朝代的发展,君命文书在明清时期早非汉朝“策制诏戒”四种文体所能涵盖,其复杂程度就连官员本身都未必能尽知,更何况寻常百姓。如《明会典》中所载:“朝廷颁命四方,有诏书,有赦书,有救符、丹符、有制谕、手诏。”而清朝编纂的《明史·职官一》中所载的“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一句,便将明朝常用的敕遗漏。虽两种古籍不能简单对比,但足以体现君命文书种类的多样化。

更进一步,历代王朝对君命文书虽多有微调,但所用名称无外乎诏、诰、制、册、敕等字样,一种文体在此朝为一含义,在彼朝又变成了另一含义,其变化多端并不亚于各朝官职。与此同时,圣旨作为正式的君命文书,其历史相对较短,故而民间所谓的圣旨绝无法定义为元朝的“白话诏书”或是明朝的“口头诏书”,而更适合认定为皇帝或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类君命文书的总称。也唯有将通俗意义上的圣旨视为君命文书整体的代名词,才能涵盖自三代——至少是自秦朝以降的各种“圣旨类文书”。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8)

清朝圣旨

“天下第一公文”的面子与里子

无论圣旨的历史在后世引发了多少误读,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圣旨“天下第一公文”的地位不容质疑,这种尊荣直接体现到了圣旨的形制上。

清朝圣旨多为多为朝廷监制,江宁织造府制成。以最常见的诰命和敕命为例,诰命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文以“奉天诰命”为始;敕命用纯白绫织成。文以“奉天敕命”为始。诰、敕命均为卷轴式,以升降龙盘绕,内容以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圣旨图案材质以受封者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一品文官诰命图案为鹤锦面,武官为狮锦面,俱用玉轴;一品以下官员不分文武均为祥云锦面,其中二品用黑犀牛角轴,三品用贴金轴,四、五品用黑牛角轴,六品以下的敕命亦用黑牛角轴。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9)

清朝圣旨兼用满汉文

与元朝分蒙古文、汉文不同,清朝圣旨兼用满汉文,其中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诰、敕命均由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再按品级填发,由庶吉士书写。若遇袭封,每袭一次都要在原给的诰、敕命之后增写。

诰、敕命承载着浩荡皇恩,受封者与袭封者自然会妥善保管。事实上清朝针对圣旨的保管也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受封人务必小心珍藏,如偶遇水、火、盗毁失者,经申请复议,尚准许重新补给。但若因收藏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伤或潮湿破坏污染者,便要罚俸六个月;若是直接丢失或家道中衰将圣旨典当,被发现将则革去官职。在这一番严苛的律令下,受封人自然也不敢大意了。

如果将圣旨的形制视为其“面子”,那圣旨的内容就是“里子”。大多数君命文书的内容与形式都相当固定,诰、敕命更是典型的公牍文体,故虽多出于才子之手,但其创作余地非常有限。从明清两朝的诰、敕命来看,其字体均为端庄的馆阁体,行文而精悍洗练,几近于印刷。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10)

端庄的馆阁体

诏书涉及的内容相对驳杂,故而能够给予书写者较大的创作空间,从宏观历史来看,也能大致品味出这一“天下第一公文”的文风演变过程。自秦汉以降,诏书大体沿着从散体转向骈体、从古朴转向雅丽的方向发展。汉朝诏书多以散体行文,崇尚骈俪的六朝,诏书的文风也渐渐变得“错采镂金”,而唐宋两朝骈散相间,各有其趣。从这个角度来看,诏书的文风与王朝的气质也多有相应之处,如汉朝诏书的雍容不迫、宋朝诏书的巧不伤雅,均为后人所称道。

诏书文风的演化自然有文人雅士斟酌,但圣旨中最大名鼎鼎的章句,却势必要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开场白”——这八个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诏书的开头语自古并无定制,唐朝诏书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故多以“门下”开头,也有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春命”等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直到元朝时,圣旨——这里的圣旨是指白话圣旨——的开头变成了“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11)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元朝圣旨以蒙古语为蓝本,“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这几个字就是翻译成汉语时的“杰作”。作为君命文书的开头语,这样的文字显然不雅,于是在汉人的润色下渐渐被译成“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八个字。元朝徐元瑞《吏学指南 ·发端》中更有解释:“钦惟圣朝,受天明命,肇造区夏,故曰上天眷命。诏敕之首,表而出之。”

明朝承袭元制,但明太祖朱元璋不满“上天眷命”四字的张扬,故改为“奉天承运”。如《明太祖实录》所载:“上以元时诏书首语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谓天之眷佑人君,故能若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命易为‘奉天承运’。庶见人主奉若天命,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朱元璋之语是托词还是真意已不得而知,不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断句却在后世引发了争议。究竟是该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呢?从宏观历史来看, “诏日”二字自汉朝以降便出现于君命文书之中,而明朝皇帝又有“奉天承运皇帝”之称,故而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说有其逻辑。然而从微观历史来看,明朝承袭元制,元朝圣旨的开头语正是“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朱元璋亲自将“上天眷命”改为“奉天承运”,故而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说亦符合语境。因此,这一争议孰对孰错,还需要更多史料方能解答……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3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12)

朱元璋画像

结语

圣旨在大众文化中充当了古代皇权最直接的象征物,故而其定义也只能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行重塑。中国的历史过于悠久,王朝更迭过于频繁,君命文书的文体与定义过于复杂,将圣旨作为大众文化意义上君命文书的代名词,未尝不是一个取巧的方式。如何划分严肃历史与大众文化的界线?圣旨在此出了一道难题。不过这一切,并不影响有心人去探索追寻圣旨背后那林林总总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