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校长蔡元培)

教育之于社会: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蔡元培

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校长蔡元培)(1)

蔡元培先生曾经两度游学欧洲、引领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

他将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带进了现代中国的教育系统,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北大的首任校长是严复,因为吸食鸦片的原因,之后被迫辞职。1916年12月,大总统黎元洪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在这所名为“京师大学堂”的学府,诞生于“戊戌变法”之时,招收的学生主要是一些功名在身的进士和举人,还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很多所谓的学生都带着仆人来学校上课,上课和起居都被称为老爷,官僚气息极其浓厚。

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校长蔡元培)(2)

中国近代教育体系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学术观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

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校长蔡元培)(3)

蔡元培在北大的全校师生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请君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大学学生当以学术为天职,不应该以升官发财为阶梯。

在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工作期间,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北大教学体系

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蔡元培开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治学几年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下,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最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例如: 陈独秀当年38岁也就是一个,前清的秀才功民,蔡元培看了他的《新青年》文章之后觉得是份有才华,之后聘请他担任了文科学长。

周作人当年32岁,是浙江的一所中学老师。蔡元培告知了他文学功底深厚,请他做了北大文科教授,教授欧洲文学和近代散文。

26岁的李大钊,毕业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首先是请他做了北大图书馆主任(也是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之后又兼任经济学教授。

胡适在26岁的时候,因为一篇《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了现代文学的改革,引起了蔡元培的关注,然后被请来北大就任教授。

24对的梁漱溟,没有考上北大后,因为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觉得十分有才,然后被蔡元培邀请留校任教。

后来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

在学术交流方面,蔡元培凭借自己的威望和人脉,曾经邀请过杜威、罗素、普朗克等一批世界级名家到北大做讲座甚至短暂授课。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了中国顶尖的大学,这所顶尖大学校园内学生气氛浓厚,学生思想活跃,各种观点和思想可以在这里激情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

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校长蔡元培)(4)

结语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

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观念原则在今天高等教育的治学和治校的标准中依然沿用至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蔡元培先生成为教育精神的代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