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容易错的字考题(媒体扎堆发布错别字对照表)

2022年开工之初,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布错别字对照表,把日常生活中常用而且容易写错读错的字,以对照列表的方式呈现出来,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考容易错的字考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容易错的字考题(媒体扎堆发布错别字对照表)

高考容易错的字考题

2022年开工之初,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布错别字对照表,把日常生活中常用而且容易写错读错的字,以对照列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不仅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了这一对照表,连其他官媒也纷纷发布。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这是一种普及文化的手段,无论是否参加升学考试,正确使用汉字,都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检验着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即使是参加工作,同样需要正确朗读和使用汉字。

媒体发布错别字对照表,目的是通过正误对比,让读者分清正误,从而正确认识和掌握汉字。这个目的是很明确的。

网友懵了

但是有网友表达了自己的郁闷,说阅读了官方媒体发布的这些正误字对照表之后,正确的没记住,反而特别记住了那些错误的。这可如何是好!

网友说的这种现象,表明了习惯势力的强大

为什么有些网友正确的没记住,反而记住了错误的呢?就是因为错误读音已经深入人心,已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既说明了习惯势力的顽固,也对我们的纠错发起了挑战。我们要想真正改掉读错写错字的毛病,正确朗读和书写汉字,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

更有网友说,见到这些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让他们直接想起了“高考语文第一题”。

神秘的“高考语文第一题”

高考语文第一题考的是什么呢?

能够提出这一问题的考生,一定不是现在的考生,至少应该是2013年之前的考生。那时的高考语文第一题,考的就是语文基础,字音字形

但是接着就有网友留言说,高考语文第一题考的不是阅读理解吗?怎么能是字形字音呢?

提出这一疑惑的考生,很可能是2013年之后参加高考的考生。因为高考命题在2013年开始发生了变化

以北京卷为例,2012年的高考语文第一题,考的还是单纯的字音字形。但是到了2013年高考语文第一题,就开始考阅读理解了。所以同样是高考语文试题,以2013年为界,题型发生了变化,也就给了不同的考生以不同的记忆。

历史的一条条代沟,刻在不同时代的人的心中。代沟是客观存在,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了困难

1998年的全国卷语文试题,考得还比较原始,把字音和字形区别来考,第一题考的是纯粹的读音,第二题考的是错别字。

到了2012年全国卷语文第一题,仍然是分开来考字音和错别字,没有把字音和字形结合起来考。

和全国卷相比,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显得就灵活凝重多了

2012年高考北京卷第一题,就是把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放到第一题来考的。这样就增加了试题的容量。全国卷把字音字形分开考,显得比较琐碎;北京综合起来考,增大了试题的内涵。

2013年是高考分水岭

到了2013年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卷,第一题都不再考字音字形了,而是考了阅读理解。从2013年起,到现在,北京高考语文第一题都是考的阅读理解

这样,凡是看到了官媒发布易错字对照表马上想起高考第一题的,那应该是2013年之前的考生;对第一题考字音字形表示疑惑和一脸懵的,那很可能是2013年以后的考生。

历史在前进,代沟随时都可能生成

所以我们关注和研究历史,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样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胡适和梁启超的分歧

有一种分歧,来源于历史的进步。胡适和梁启超的分歧,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一开始,胡适的治学兴趣受到梁启超的影响很大,甚至于胡适对梁启超产生了崇拜之情。但是胡适毕竟比梁启超小18岁,随着学术上的成熟,胡适带来了美国专家杜威的实验主义。

在《民国大师书系》作者看来,杜威的实验主义比梁启超的治学严谨得多,毫无疑问是历史的和学术的进步。这样,胡适在学术上就超越了梁启超,由原来对梁启超的崇拜,到产生分歧,这是由于学术进步造成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好事。从客观上看,胡适与梁启超产生分歧,产生代沟,也就不难理解了。

段文杰先生的化解

分歧又是可以消除的,关键看人如何对待。第二任敦煌研究所所长段文杰先生,可以给我们启示。

段文杰先生接替常书鸿担任第二任敦煌研究所所长时,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十年特殊时期刚刚结束,尽管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但是历史上的问题一时还是难以解决。段文杰先生就面临这些问题,他把这些问题和隔阂能够恰当地处理好,使敦煌精神发扬光大,受到了人们的敬佩。

不得不说,在处理代沟和隔阂方面,段文杰先生是优秀的典范。樊锦诗给予了段文杰先生极高的评价

结语

由易错字引起人们对高考试题的关注,其实是对历史的关注,因为历史是在进化当中的,是在前进当中的。

历史是前行的历史,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由于问题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隔阂与代沟。所以关注和研究历史,是消除隔阂的一个有效手段。另外,要消除代沟和隔阂,更要靠人的度量和科学的手段。

既要研究历史,又要有博大的胸怀和相应的能力。这样,即使有隔阂和代沟,也并不可怕,“高考语文第一题”的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拥抱大语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