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适用人群(关于人血白蛋白的争议)

问世于二战期间的人血白蛋白,因其在战争期间表现出的急救“天赋”,被广泛应用,甚至一度滥用;又因其为血液制品的特殊“身份”,一直被严格管制,甚至一度限用。

滥用与限用集于一身,再加上隔三差五爆出的负面新闻,人血白蛋白似乎难以摆脱争议。

近日,第九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召开。由杰特贝林支持的人血白蛋白专题分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侯晓彤教授、张海波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吉冰洋教授,就人血白蛋白在心外科的临床应用焦点问题,在线展开讨论。

在他们看来,在缺乏明确的学术研究结果和应用指南的情况下,通过在争议与共识中的理性成长,更有助于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合理应用。

人血白蛋白适用人群(关于人血白蛋白的争议)(1)

在液体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

液体治疗是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等。在液体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液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晶体液,泛指生理盐水;二是胶体液,常用的包括人工胶体液(羟乙基淀粉)和天然胶体液(人血白蛋白)。

其中,人血白蛋白是由健康人血浆经提取纯化,并经病菌灭活处理制成的灭菌无热原血清白蛋白。因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并分泌,因此临床上,人血白蛋白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低蛋白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

“液体治疗尚存很多争议,如开放性或限制性液体治疗,液体复苏中应用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差异,人工胶体或天然胶体(人血白蛋白)的应用指征等。”据侯晓彤介绍,目前人血白蛋白临床证据较为充分的应用是在血浆置换术及肝硬化相关场景中,而治疗感染性休克、肝性脑病、防止肺水肿等都有待进一步证实。这是人血白蛋白充满争议的原因之一。

而在心外重症领域,人血白蛋白在液体治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用于体外心肺循环泵预充液、液体复苏治疗,以及纠正围手术期患者的低白蛋白血症。

张海波的经验是:术前,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通过术前调整,来增加白蛋白;术中,如果需要进行体外心肺循环(CPB),作为预充液发挥作用;术后,则用以帮助扩充血管容量。

“70岁以上老人及两岁以下幼儿或伴有心衰竭的休克患者,无法忍受太多静脉输液时,也可以使用人血白蛋白。”吉冰洋补充道。

安全性获临床认可

虽然,人血白蛋白应用于临床已经80余年,但仍缺乏患者明确获益的权威研究,这是其充满争议的另外一个原因。

侯晓彤认为,这与其应用范围广泛、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所产生的作用难以评价等因素相关。

不过,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从临床价值上考虑,专家们已经初步形成共识:在人血白蛋白、人工胶体液、晶体液三者中,前者优势明显。

“与后两者相比较,人血白蛋白血管内留存更为持久,血浆渗透压改善与扩容效果更佳,可更好地维持组织灌注,且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完整性、对凝血功能影响小、不易引起组织水肿等优势。”张海波说。

专家们的临床经验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印证。在一项近2万例接受冠脉搭桥心脏手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与羟乙基淀粉或右旋糖酐(泛指葡萄糖)相比,人血白蛋白的使用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针对70岁以上老人及两岁以下幼儿,吉冰洋认为,人血白蛋白更加安全,人工胶体容易导致患者不耐受,出现过敏、水肿等情况。“长时间需要CPB的患者也需输注人血白蛋白,至少保证总液体量的20%,人工胶体液无法实现全替代。”

亟须中国本土研究数据

虽然,人血白蛋白的安全性更高,但存在价格高、来源短缺、可能引发血源性疾病等缺点。所以,临床总使用量相对较低。

“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状态、围手术期的不同阶段等因素,个体化地选择液体种类与治疗方案。”吉冰洋说。

另外,因争议不断,液体治疗中不断涌现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治疗理念。例如,在心外科手术中,有的国家采用全晶体液进行液体治疗。

对此,侯晓彤提醒,不要照搬国外做法,有些国家只有麻醉医生才有权限进行液体治疗,他们往往在术前已经完成了人血白蛋白的输注。

专家们表示,白蛋白含量是评价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设定相关评价指标作为参数,对照实验室检验结果得出健康评分。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建立中国自己的健康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临床工作者可以设计严谨的、大型的研究项目,得出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数据,来指导临床的液体治疗。

文:健康报记者 王天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