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民歌有哪些(由吉林地区民谣)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中国民间历来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特别是南宋理学盛行后,在社会生活中,妇女地位被压抑得更低。随后的岁月中,汉族妇女不仅要在思想上背负“三从四德”的枷锁,更要遭受缠足等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然而在封建社会发展到极致的清代,作为大规模接受汉家思想的满族人,却保留了本民族一种特有的风俗——尊重女性。无论关内关外,满族女性在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具有较高的地位。以吉林地区为例,流传至今的许多民谣俗语中,今人仍可感受到这种习俗表现出的独特民族风情。


吉林民歌有哪些(由吉林地区民谣)(1)

梳“高桩”旗髻,留天足的满族妇女,取自《吉林旧影》

“天足”是满族妇女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标志

在清代,吉林地区满族男性不仅要肩负旗藉带来的兵役,而且打牲旗人还要承担繁重的捕鱼、采东珠等劳役(采东珠最远会要到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父兄常年在外,一个家庭就往往由母亲作主当家,承担农业生产、渔猎采集等生活重任。受“母亲当家”的影响,满族人家的女孩从小就会帮着母亲操持家务。作为最贴己的心腹(民间认为男孩容易娶妻忘娘,指望不上),女孩还时常替母亲跑腿儿,历练着处理一些“外交”事务。不仅如此,由于渔猎民族的传统尚在,女孩们甚至会被允许骑马射箭,行围捕猎——同男孩逞强。

由于女性活动的范围和强度都很大,缠足会影响行走,加之清代历任皇帝都命令严禁旗人女性裹脚缠足,故而满族人虽然普遍接受了汉家文化,但天足始终是比梳于头顶心的“高桩”旗髻更鲜明的满族女性特征。淳朴的民风使得满族上下非常认同妇女天足带来的生活方便,比如一首描写满族大嫂的民谣《阿萨》(阿萨为满语嫂子之意),就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拥有天足而生出满满的自豪和喜悦:

阿萨阿萨长得墩(实),

抓髻梳在头顶心。

大脚片,肥又宽

一天能蹽八十三(里)。

会碾米,能拾柴,

拾得多来二人抬。

会打猎,会放山,

南山北山跑个遍。

朝天每日闲不着,

阿萨是个好嫂嫂。(《吉林市满族志》)

这首民谣中,将旧时吉林地区满族人对妇女的审美标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人要长得墩实硕壮,头发要梳理得整齐,每日勤劳操持家务,各种活计都要熟练,并特别强调以宽、肥的大脚片为美。其实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实际生活中,大脚、小脚与否,更能反映出妇女在社会上的自由程度——在家庭中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半边天,还是彻头彻尾的男权从属。


吉林民歌有哪些(由吉林地区民谣)(2)

民国时期,城市中的满族人家,取自《吉林旧影》

宠爱女孩所反映出的“重男但不轻女”

在清代,男丁的数量和成长状况决定了满族人家的兴旺程度,因而始终被称为家中的顶梁柱。但重男的同时,满族人并不轻女,甚至对家中的女孩宠爱有加。女孩在满语里被称为妞妞,妞妞源自满语nionio faha,意为眼珠,由此称呼可以看出女孩在满族人家被重视的程度(格格则是姐姐的意思,吉林地方常用额云代替格格)。

有一利就有一弊,老吉林人常说:“娶女不娶老丫儿,抓猪不抓落渣儿(抓猪就是买猪。落读là,落渣儿表示最小的,或最落后的)”,这话是说一般人家最小的女孩极容易恃宠成骄——不仅说道特别多,而且不会操持家务。在家里,小女孩有很高的地位——所谓“没出门儿,大三辈”,吉林城内一些受京城旗人影响的满族人家,未婚的女孩在家中也被称作姑奶奶。平日里嫂子不仅要让“小姑子”几分,甚至还得细心伺候着。民谣《酸枣树》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酸枣树,叶儿小,咱家娶个新大嫂。

做活快,起的早,鸡叫一声起来了。

牛棚走,马棚蹿,鸡鸭鹅狗看个遍。

南园揪把葱,北园掐把蒜,

来家问婆婆,要做什么饭。

打油饼,炒鸡蛋,伺候小姑吃完饭

上西楼,纺绒线。(《吉林乡土志》)

对一些满族女孩们来说,结婚可能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婚前女孩们可以去闹市逛街,可以去戏园子看戏,可以下馆子——乐享出阁前的美好时光。在出嫁前的诸多习惯中,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吸烟。满族人素来喜欢吸旱烟,男女老少几无禁忌。“客来先装烟,宴客酒在先”(《吉林新志》),由于吸旱烟是重要的民族习俗,因此女孩们从小就吸烟,而且还要谙熟装、敬、点烟过程中的细琐礼仪规矩。久而久之,嗜好被养成“大姑娘叼烟袋”的关东一怪了。民谣《佟大姑》就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倍受宠爱的满族少女,花姿招展着吸旱烟形象:

佟大姑,长的俏,新花手巾围三道儿

大坎肩,底罐边,扭搭扭搭一袋烟儿(《吉林满族风俗》)


吉林民歌有哪些(由吉林地区民谣)(3)

满族新娘子,所戴头饰俗名“大翻车”

“妇长于夫”、丰厚嫁妆客观上提高了满族妇女的家庭地位

由于清代吉林男性旗人经常被调派入关作战,为弥补家中劳力不足,并期待尽早促成人丁兴旺,吉林地区的满族人不仅盛行早婚,而且通常存在“妇长于夫”的现象。所谓妇长于夫就是媳妇的岁数要比丈夫大一些,“为儿定婚,大有愈早愈大而妙愈之趋向。十龄儿定十五六岁之女为常事,殆可早娶,又便劳作之(《吉林新志》)”。正如民谣所言:

女大一,不是妻,

女大二,金满罐,

女大三,抱金砖,

女大四,福寿至……

妇长于夫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女性在家庭地位中的提升。本来未婚时,女孩在家就接受了各种待人接物的熏陶、历练,年龄长于丈夫更让女孩们以更懂人情世故的“大人”形象,在婚后顺理成章着当家作主。

另外,满族女孩出嫁时,只要条件允许,父母一定会尽力备好丰厚的嫁妆,以便姑娘在婆家有颜面、腰杆硬撑儿。一些被一直富养的女孩,甚至会主动向父母索要“陪送”(嫁妆)。有许多民谣都戏谑地演绎了这种在汉族人看来有些好笑的满族风俗,比如民谣《额云坐炕要嫁妆》一开场就说到:小巴狗,汪汪汪,额云坐炕要嫁妆。嫁妆要了三千六,额云还说不太够……再如民谣《李兰英要陪送》中,李兰英不仅向父母索要玉石嘴烟袋杆,火镰、荷包、铜烟盆等全套抽旱烟的烟具,还提出要“片子烟,料子全。丝罗罗,兰花烟,要紧别忘关东烟”的旱烟叶作为陪送,而在吉林地区流行的一首名叫《要陪送》的民谣中,女儿干脆向父母索要家具等大件儿嫁妆了:

三月姑娘要嫁妆,

两个立柜四个箱,

椅子板凳儿要全。

匣箱柜,亮油光,

梳妆匣,画月亮,

座凳靠椅要成双。

火盆桌,放炕上,

二人对坐饮酒浆(《吉林满族风俗》)。

传统的满族家庭通常没有“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的概念。婚后回门省亲是非常普遍的风俗。一些父母遇有重大事情时,甚至会派人把嫁人的女儿接回来商议。在他们心中,姑娘是爹妈的小棉袄,父母有啥心里话,只能和女儿叨咕。不过在家庭生活中,厚此自然薄彼,过分亲昵女儿也往往造成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婆婆却不会怪罪同为女性的儿媳妇,只会迁怒“没领教好媳妇”的儿子。于是乎,无论是《野麻雀》还是《山老鸹》,各种表现婆媳矛盾的民谣就都有“野麻雀(或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开头。当婆婆的可以指桑骂槐,小姑子可不管那一套,姑嫂间若有矛盾,会直接亮到台面上。如民谣《小轿车》就是反映姑奶奶经常回门,嫂子不爱伺候引发的家庭矛盾:

小轿车,白马拉,叮叮当当回娘家。

爹看见,往家拉,

娘看见,抱娃娃,

哥哥看见背包袱,

嫂子看见一扭搭。

嫂子嫂子你别扭,

不吃你的饭,不喝你的酒,

当天来了当天走。


吉林民歌有哪些(由吉林地区民谣)(4)

在原木槽盆中淘洗黄米的满族妇女,取自《吉林旧影》


东北的风俗演变是很有趣的。在民国之前,即闯关东还未形成规模时,汉族人对满族人的影响是谨慎而细微的,反倒是旗人借助政权优势,让很多自己的习俗影响了初到关东的汉族人。这种情况在清朝灭亡后发生了逆转,但基本调性却早已根深蒂固。受满族文化影响,时至今日,东北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都很高。

最近有一个抖音作品,说是南方女孩反驳男人时,会软糯香浓地来一句:“你乱讲的啦”,而东北女孩却常常会直白豪迈地大吼一声:“你放气!”(用“气”而没用那个字,不单是因为那玩意儿也是气,更怕用那个脏字影响文章的格调)不要怪东北女孩粗鄙,这种回应乃是一种寒带地区凡事讲求麻利快而养成的风骨,同时更是一种历史赋予东北女性的荣光——早在解放前的男权社会,满族女性就敢这样对待男人!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平台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