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

“刻舟求剑”是出自《吕氏春秋》的小故事。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1)

大概的故事情节是: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结果在渡江的过程中,身上佩戴的宝剑不小心从船上掉进了江里,然后此人在船边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船到了目的地后,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中寻找宝剑。故事的原文没有交待结局,但是通过作者的议论“船已经移动了,但是剑却不会动,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很让人困惑吗?”不难看出作者也认为后面的结果肯定不是太好,当然我们也肯定知道他找不到。

但是如果仔细较真看看,其实有些细节还是值得琢磨一番的。大家都认为自己看懂了故事中楚国人的愚蠢,其实或许真的错怪了他。

故事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2)

首先,故事的时代背景必须看清楚。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仍然是贵族社会,这与我们当前早已习惯的平民社会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贵族社会中,无论方方面面,贵族和平民,和再下面的奴隶之间,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其中的差距甚至还会大过人和动物的差别。

举个直观点的例子,就在解放后,新中国彻底推翻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社会制度。其中有些地方在解放前还是农奴社会,甚至有高原的《十六法典》等,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命价”,“等身的黄金”和“一条草绳”之间的价值差距,就是贵族和奴隶之间的距离。要知道像这种的法典可是执行到二十世纪,但由此也能想象出在春秋战国时代,贵族与平民的距离。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3)

其次,主人公的身份必须看清楚。

从故事的简单细节也可以看出,这个丢剑的楚国人绝对是一个贵族。最直观的证据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那把掉进江里的宝剑。要知道现代社会禁止人们携带管制刀具是为了安全,但在那个时代,携带武器虽然不禁止,但宝剑却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身份象征

原因之一,宝剑的价值十分高昂。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是由青铜向铁质发展过渡的时期,铁质兵器数量稀少,价值自然十分高昂,即使是更为常见的青铜武器,其中的主要成分铜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几乎一直都是硬通货,甚至是直接当做货币。那个时代也没有法定货币的概念,只要有铜,就是有钱。所以能有如此的一把宝剑,就已经充分说明了此楚国人的经济实力。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4)

原因之二,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被称为“礼崩乐坏”,但礼制仍然很强大。宝剑作为贵族的重要身份象征,绝对不是一般平民被允许拥有的。

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荆轲刺秦王时,秦王上朝时还佩着一把很长的宝剑,但从秦王慌乱之下一时根本拔不出剑、而其他的大臣也不能带剑上殿的现实来看,宝剑的作用更多的是彰显地位。况且还有《说文》上“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战)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更加直观的说明了宝剑的象征性意义要大于实用的意义。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5)

最后,主人公的行动逻辑必须看清楚。

通过贵族身份得到推论之一,这个身为贵族的楚国人出门,几乎可以百分百肯定的是他一定带着不少的随从,一方面是自己的门客,即使再不济,也会有一些奴隶身份的随从跟随。这种贵族出行的记载在史书中也比比皆是。推论之二,贵族肯定都是经历过相关的教育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应该是能够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不能直接认定他是个傻子。

宝剑掉进了江里的情况下,这个楚国人由于也有正常人的认知,但是为什么又做出了不合逻辑的举措呢?如果我们处在那个场景,代入到这个楚国人身上,我们会怎么做?

第一步,宝剑价值很高,基本上肯定可以买到很多个奴隶。不信可以参考秦国买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五张羊皮就买了一个人。如果剑掉进江里找不回来,那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损失。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6)

第二步,楚国人自己身为贵族,碍于身份,也不可能跳进水里,自己去打捞。此时他最正常的选择只有两个,让随从去打捞,或者干脆放弃。

第三步,故事中江水的深度虽然没有提及,但可以推论肯定比较深,至少超过了视力能够穿透的距离,不然的话,当场下水捞起就行,也没有后面的事情了。

第四步,在江水很深、打捞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如果楚国人当场安排随从去打捞,可能是比较正确的选择,毕竟用一个价值较低的奴隶,去博取找回一个高价值物品的机会,还是很划算的。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7)

第五步,掉下去的宝剑,就是沉没成本,这时如果进一步投入成本(奴隶)去打捞,可能能挽回,但是还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这时楚国人选择的逻辑就出现了,他把握了当时的客观环境。如果当时江上的打捞环境还不错,那也就是说后续投入损失的概率很低,那完全应该当场打捞,而如果江上波涛滚滚,要打捞基本不可能,再下去的人,也基本上就是“肉包子打狗”,那还下去做什么?

第六步,楚国人没有选择当场派人打捞,其实就是已经选择了放弃宝剑。这个放弃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选择。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8)

最后一步,如果我是这个楚国人,我为什么要在船上刻一道印记呢?这其实就是整个故事的高光时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楚国人自己价值高昂的宝剑掉进了江中,自己虽然已经接受了损失,但他的这些随从和奴仆又该怎么办?他们在主人面前,毫无疑问,肯定得有所表示,最少也得表现出一副踊跃向前,准备下水打捞的姿态,然而面对着滚滚江水,谁都知道下去几乎就是一条死路。但是如果主人下令,又不能不下水,因为违背主人命令,结果几乎肯定也是一个死。

前后为难之中,这个楚国人并没有任性的挥霍属下的生命。要知道在贵族的眼里,这些奴隶根本也不算人,完全是值得牺牲的。他自己用自己看似愚蠢的举动,却给了在场的这些随从一个台阶、一条生路。

没关系,在江中时不用下水,到江边了再下水去捞。江边水浅且流缓,安全系数自然大大提升,这种情况下这些随从自然会踊跃下水,既显示了忠心,也没有了受罚的危险。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9)

这种不惜自污,也给人台阶的处理方式,既展示了智慧,也展示了包容,堪称领导的最高水准。

试想如果楚国人没有做这个看似愚蠢的举措,而是简单的制止,不让随从下水打捞。这些随从会是什么感觉和想法,他们心中不仅不会放松,反而还会紧张。他们会觉得,现在我们没有努力挽回主人的巨大损失,主人肯定不高兴,回头肯定会借题发挥、“秋后算账”,那时可能要受到更大的痛苦。与其如此,还不如逃跑了吧,或是干脆反了吧。不信可以参考张飞的故事。

如果这种局面之下,楚国人是不是还会遭受更大损失?

刻舟求剑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庚子杂说)(10)

这个故事的新的逻辑,其实也可以给现代社会中的很多领导岗位上的人,提供一点点的参考。

不要尝试让自己显得始终正确。总是正确的人,会让人感到距离感和没有温度。甚至这种疏离感,会让团队在某种紧急时刻产生巨大的离心力。

人偶尔犯傻,反而会让人感觉更加亲切,更加真实。

真实的力量,不可忽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