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

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1)

夏(Xià)

专文擅武饶机智;

佛 国亲民善理财。

上联典指北宋名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夏桀(公元985-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江州德安县(今属江西九江市德安县)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夏竦有文武才,政事、文学都有建树,是一代名臣、学士,其功绩是主要的。宋人杂记、笔录中记夏竦事迹时,对夏竦多尊称为夏英公、夏郑公、夏文庄、宰相夏公等。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但是夏竦也为人贪婪阴险,陷害名臣欧阳修、富弼,石介等“庆历新政”改革派。搜刮很多钱财、畜养很多乐伎,深为可耻。著有《文庄集》等。

下联典指明初重臣夏原吉(公元1367-1430年),字维喆,湖南省湘阴人,祖籍德兴。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以诚笃干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建文时先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靖难之役后,成祖即位,委夏原吉以重任,与蹇义并称于世。成祖后又相继辅佐仁、宣二宗,政绩卓越。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秋,朱棣决定第三次亲征漠北的鞑靼。这时国库早已空虚,夏元吉反对讨伐,曰:“此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 反迭作,内外俱疲”,力陈国家财政已难以承受,朱棣大怒,系之大狱。抄家时,家中除布衣、陶器等日常用品外,别无它物。夏原吉历事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二十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宣宗宣德五年卒,年六十五岁。赠太师,谥忠靖。皇帝敕令户部免除他家的赋税徭役,并且以后世代都不再征收。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2)

蔡(Cài)

廷报奏章开纸业;

笔描飞白创书风。

上联典指东汉时著名宦官、造纸术改革家、发明者蔡伦(?-公元121年),字敬仲,桂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讨人喜欢。永平末年,蔡伦约十五岁时被净身入宫,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安帝封之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办事专心尽力。章和二年,蔡伦侍幼帝(汉和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于是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蔡伦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联典指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陈留谦(今河南开封市范镇)人。因官至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纪》。迁任议郎,参与并刻印熹平石经,屡次对时政提出意见,因而被宦官所诬陷,被流放至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行征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为董卓所敬重。三日之间,遍历三台。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发出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后汉书》误作六十一岁)。蔡邕才华横溢,精音律,通经史,善辞赋,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为最,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毅《书断》评论蔡邕的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3)

【注】邕,音yōng,读如拥。

田(Tián

纵火驱牛图复国;

杀身赴义不为臣。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将田单(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司(管理市场的小官)。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湣王发军攻灭,齐被其余六国仇视。公元前285年,秦国蒙武率军攻打齐国,攻占了九座城市。公元前284年,齐湣王内被人民所怨,外被秦国仇视其强大,五国发军攻齐,于济西大破齐军,燕国将领乐毅出兵攻占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再于半年内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灭了齐国,仅剩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两座齐国孤城未能攻克。而楚国又出兵,名为援助,实为攻击,楚将淖齿虐杀齐耳王,淖齿又被齐人杀死。时即墨大夫出战阵亡,正好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遂被推举为城守。顷之,燕惠王立,与乐毅有隙,单纵反间计于燕,乐毅出奔赵。单见燕军懈,夜用火牛攻之,燕师大败。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是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据《战国策》所述,田单后为赵将,受封都平君。赵国用三个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镇共五十七个送给齐国换来田单,田单为赵国攻下燕国三座小城。

下联典指秦末历史名人田横(?-公元前202年),狄县(今山东省高青)人。本齐国贵族,秦末从诸兄田儋、田荣等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兵败奔彭越。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的首阳山自杀。随行的两个门客在田横安葬后亦在墓穴旁挖了两个洞自杀。刘邦听说此事之后,大为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才。听说田横手下还有五百人在海岛上,又派使者召他们进京。进京之后,这海岛五百部属闻田横死,亦全部自杀。司马迁说:“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 横 死,岂非至圣,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诸葛亮也说过:“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4)

樊(Fán)

亡臣赴死酬家国;

怒发冲冠慑霸王。

上联典指战国时秦将樊於期(?-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行刺。樊於期获悉,遂自刎以助荆轲。太子丹闻知樊於期自刎的消息后,急切赶来,扶尸痛哭,悲哀至极。后来,荆轲刺秦王虽未成功,但樊於期为国家甘愿一死,至今仍为人们所敬仰。后人言“燕赵之地重节义之风,多慷慨悲歌之士”,是对樊於期、荆轲、高渐离等不畏强暴、以身殉国壮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据考,樊於期与荆轲为好友,亦深得太子丹器重,他死后,其遗骸葬于故里南庄村,后人立祠祭祀。据清《蠡县志》载:“南庄有大冢,呼为樊将军墓。旧有庙碑,今皆废。”

下联典指西汉开国元勋之一樊哙(公元前242-前189年),沛县人。早年以屠宰狗为业。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谋杀害刘邦,授意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张良在帐外把行刺之事告诉了樊哙,樊哙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进入帐后“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怒发冲冠。”项羽握剑坐直身子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项羽问:“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面斥项羽道:“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召了去,出了营帐,刘邦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护驾,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而让张良向项羽谢罪。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赐樊哙为列侯,号临武侯,升为郎中,随汉王刘邦入汉中。韩信平定后封舞阳侯,谥武。

【注】樊於期,於音wū;樊哙,哙音kuài。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5)

胡(Hú)

豁性有谋开盛业;

因才施教誉先生。

上联典指胡奋(?-公元288年),字玄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曹魏车骑将军、阴密侯胡遵之子,西晋将领、皇室外戚。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早年效力军中,司马懿率军征讨公孙渊时,胡奋以平民身份随军出征,深受司马懿喜爱。后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与路蕃联合,平定匈奴刘猛叛乱,建立赫赫军功,升任征南将军、散骑常侍。胡奋晚年好读书学习,文章写得很好,名声大,而为官所到之处,口碑颇佳。泰始末年,其女儿胡芳入选后宫,被晋武帝封为贵人。因此,晋武帝对胡奋十分信任,先后官拜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九年(公元288年),胡奋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壮。

下联典指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创立理学“安定学派”。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宋仁宗庆历中,朝廷兴太学,“诏下苏、湖取其法,著为令于太学”。胡瑗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凡人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这种大胆尝试,既使学生能领悟圣人经典义理,又能学到实际应用的本领,日后能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另有《论语说》、《春秋口 义》。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6)

凌(Líng)

剑上六章全应验;

案前二拍各惊奇。

上联典指北宋初凌策(公元957-1018年),字子奇,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世代在州县上任职,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始任广安军判官,后历知数州,以强干闻。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迁江南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六)。次年,召还朝拜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出知益州。回朝后任命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天禧元年,升迁工部侍郎。一开始凌策登第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章加于剑上赠给他,至 后来到剑外先后六次任职,当时感觉非常奇异。凌策勤于吏职,处事精审,所至皆有政绩。真宗曾对王旦说:“凌策有才干,治理蜀地时机敏而又果断。”王旦说:“凌策性情淳朴温和,办事精明干练。”皇帝很赞同他的意见。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秋,凌策被任命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当时的茶叶专卖之法弊端很多,诏令凌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共同负责修订,使旧法稍稍放宽。次年凌策病重,不能上朝,皇帝多次派宦官带医生前来探望,赏赐名贵药物。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下联典指中国明末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凌濛初(公元1580-1644年),字玄房,一字遐 厈 (àn),号初成,亦名凌波,别署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织里)人。凌濛初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凌家祖先世代为官。自幼聪明好学,12岁入学,18岁补课膳生,五中副车(乡试的副榜贡生)。但自后累困场屋,抑郁不得志。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凌濛初55岁时,因拔副贡授上海县丞,管理海防事务,任职期间清理盐场积弊,颇有政声,63岁升徐州通判。次年苏北山东一带爆发农民起义,凌皋初进见淮徐兵备何腾蛟进“剿寇十策”,后又趁农民军新败,单骑入农民军劝说接受招安。十七年,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抗,忧愤呕血而死。凌濛初著作极为宏富,但他最主要的成就还在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小说方面的贡献是编写了拟话本小说集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他还创作过杂剧9种,有《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等。凌濛初为代表的凌家为江南刻书名家,技艺精湛,有双色、多色套印,与湖州闵家齐名于世。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7)

霍(Huò)

胡尘始靖曾襄卫;

盛世重开不独伊。

上联典指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山西省平阳(今临汾)人,17岁时就被任命为骠姚校尉,击匈奴于漠南;19岁任骠骑将军(俸禄相等于大将军),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惜英年早逝(仅虚龄24岁),在为他举行葬礼时,满朝文武和平民百姓从长安城内一直排到墓地为他送行,场面之宏大,历史少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霍去病在当时的声望有多高。死后陪葬茂陵,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下联典指西汉权臣、政治家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百家姓前八十位有哪些(百家姓姓氏对联)(8)

虞(Yú虞)

著书议政诚因赵;

增灶疑兵计破羌。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著名策士、赵国上卿虞卿,名信,舜帝后代,卿是他的官职,卿姓的得姓始祖;一说本名虞庆,亦称吴庆。赵国中牟(今河南鹤壁)人。虞卿属于战国时期的“士”,善游说,曾游说赵孝成王,被拜为赵国上卿,因此号“虞卿”。他一生游说于各诸侯之间。长平之战时,赵王不听虞卿联合魏、楚的主张,结果战败。长平战后,虞卿为解除秦军对赵国都城邯郸的进攻,驳斥赵郝、楼缓的媚秦政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韩、魏等国合力攻秦,深得敬重,赵王赐城邑及佩卿相印。战国后期,赵国社会矛盾复杂,形势日衰,虞卿无心政治生涯,为救朋友魏齐,随弃相印去魏。晚年穷困于大梁,从事学术研究,积累了多篇文章,合起来称为《虞氏征传》、《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仅有清朝时期的马国翰辑本。太史公说“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后世云。”

下联典指东汉名将虞诩(?-公元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陈国武平县(今鹿邑武平)人。他先后历任太尉郎中、朝歌(县)长、怀县令、武都太守、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虞诩的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月上报案卷,他往往哭泣流泪。他曾对人说:“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及于公,其庶几乎!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于是,他给自己的孙子取字为“升卿”(见《后汉书·虞诩列传》)。当虞诩十二岁时,他已能通习《尚书》。父母早死,他孝养祖母。祖母死后,才出任太尉李脩府郎中。虞诩曾任朝歌县令,朝歌变民为乱,他用计平定以宁济为首盘根错节的土匪集团。虞诩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汉永初四年,羌、胡攻掠凉州。汉廷为专力北御鲜卑、匈奴,欲弃凉州,被虞诩谏阻。提出安抚凉州,抵抗西羌之策,得到太尉李修的采纳。西羌侵犯武都,当时临朝执政的邓太后听闻他有将帅之略,升他为武都太守,让他负责抗击西羌。虞诩用添灶疾行及疑兵之策,打败了羌人。虞诩喜欢举劾官吏,讥刺朝政,一点都不回护宽容,屡次忤怒权要贵戚。因此,他一生九次被谴责审治,三次遭到刑罚,然而刚正之性,至老不屈。永和初年,虞诩升任尚书令。后因公事离职。朝廷知他忠直骨 他,再次召任,可不巧他去世了。临终,他对儿子虞恭说:“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虞诩一生文韬武略,战功卓著,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后汉书·虞诩列传》,可谓是名垂千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