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

在推翻秦国统治后,刘邦和项羽开启了楚汉相争。与项羽相比,刘邦在实力、声威和号召力等诸多方面处于下风。但刘邦能够愈挫愈勇,在两年相持的阶段,完成了势力逆转,最终战胜项羽。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1)

可以说,楚汉之争是刘邦取得一场以弱胜强、逆转而来的胜利。而刘邦如何逆转而胜,最好先从整个战争的全貌出发,逐一拆解而得。


一、楚汉之争的三大阶段

毛主席曾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大体分为进攻防御、对峙相持和反攻退却三个阶段。纵观整个争斗,随着双方攻守力量的变化和对比,楚汉之争也大体分为这三个阶段:

1.进攻防御阶段(公元前206年-205年)。

刘邦采用韩信策略,还定三秦,趁项羽深陷齐国之际,以为义帝发丧的名义,裹挟诸侯56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项羽的老巢彭城。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2)

项羽缓过神,率领三万精兵,出其不意杀回彭城,大败刘邦,一路向西追到了荥阳附近。但刘邦在京索一带成功阻击项羽骑兵,暂时止住了楚军的进攻势头。

京索之战标志着战争由对攻进入防守相持阶段。


2.对峙相持阶段(公元前205年-203年)。

京索之战后,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展开了长达两三年的对峙。

起初,刘邦占据下风,多次被项羽击败,一度丢失荥阳和成皋,陷入被动,不得不深沟壁垒,避免与项羽进行正面决战。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3)

但刘邦守正出奇,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实力,削弱项羽的势力。随着韩信斩杀项羽大将龙且及其二十万精兵,彭越频繁骚扰项羽后方导致其兵疲粮少,刘邦慢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

由于项羽手握人质(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刘邦进攻有所顾忌,先后派出顶级说客陆贾和侯生,成功游说项羽讲和,签订鸿沟协议,换回人质。

鸿沟协议标志着战争由相持进入决胜阶段。


3.反攻决胜阶段(公元前203年-202年)

鸿沟协议使项羽失去了最后的筹码,使刘邦再无顾忌。

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刘邦撕毁协议,挥师东进,一路猛追,虽因韩信、彭越失信,出师不利。但他采纳张良建议,与韩信、彭越约定共分天下,合力攻打楚军。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4)

最终,在韩信的统筹下,汉军将项羽团团包围,并辅以四面楚歌的攻心计,瓦解楚军斗志。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项羽不顾乌江亭长的劝谏,自刎而亡。

项羽乌江自刎标志着楚汉之争结束,刘邦胜出。


二、打破对峙相持的途径及关键

楚汉战争虽历经四五年,但主要对峙相持成为主要阶段。一般来讲,对峙相持状态只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暂时平衡,必然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失衡。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5)

最常见的是以拖待变,随着时间推移,双方的内部力量和结构发生改变,均势状态自然被打破。

其次,以空间换时间,本质还是以拖待变。比如抗日战争中,我方主动撤离至西南地区,以空间优势赢得宝贵时间,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最后,主动引入人的因素。比如通过策反敌人或招揽人才等方式重构双方的力量,从而打破均衡的状态。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6)

无论是引入时间或空间变化,还是引入人的变化,均势状态必然会随着双方力量改变而打破,楚汉战争的相持必然不能长久。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

大意就是,趋势的变化在于双方力量的变化,我方变强,则敌人就变得相对弱小;敌人变弱,则我方就变得相对强大。弱敌之策在于使其内乱,与敌人对抗要斗智不斗勇。

可见,弱敌强己是打破均衡状态的关键。而势均力敌之下,最佳策略是避敌锋芒,想方设法促使其内部混乱,实现力量对比的相对变化。


三、在对峙相持阶段,刘邦凭借四大布局实现实力逆转

刘邦及其智囊深谙弱敌强己之道。在相持阶段,除了萧何提供稳定的粮草供应外,刘邦凭借四大布局,完成了优劣势转换,最终使项羽陷入被动而兵败自杀。

1.策反英布

英布本是项羽手下猛将,深得项羽信赖和倚靠,也是唯一一个被项羽裂土封侯的属下。但封侯后,两人产生隔阂。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7)

汉二年,齐王田荣畔楚,项王往击齐,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

公元前205年,英布称病拒绝随行项羽,向北讨伐齐国,并在彭城之战观望不动,这成为英布与项羽的心结。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刘邦敏锐察觉到两人的嫌隙,派出说客随何,成功策反了英布,这既剪除了项羽的得力助手,又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事实证明,英布的反叛归降,牵引了项羽部分兵力,并在垓下之战,成为围攻项羽的重要力量。


2.离间楚军

公元前204年,楚汉在荥阳相距一年有余,项羽屡次破坏刘邦粮道,迫使刘邦求和。而亚父范增识破刘邦的缓兵之计,劝谏项羽猛攻。

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无奈之下,不得不采用陈平之计,直接给予陈平四万斤黄金,离间项羽君臣的关系。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8)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范增是项羽的第一谋士,钟离眜是项羽能征善战的猛将之一。陈平通过金钱贿赂,大肆散播谣言,离间成功。范增直接愤而辞职,钟离眜直接被边缘化,这相当于断了项羽的左膀右臂。

项羽本来倚靠武力,加之生性多疑,只能愈加依靠自己和没大用的亲信,走在恃力而亡的路上。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9)

事实证明,项羽放松对荥阳的急攻,再次使刘邦逃脱。而且在公元前203年,项羽回击彭越之时,舍弃经验丰富的钟离眜,任用大司马曹咎,使得刘邦攻破楚军,消灭楚军部分有生力量。

陈平的离间计,一举清除项羽的顶级智囊范增,边缘化其得力干将钟离眜,大幅削弱项羽的真实战斗力。


3.正面牵制

项羽的勇猛,千古无二。刘邦深知,与其斗勇基本必败无疑,唯有斗智。

当正面硬刚多次被项羽击溃,陷入被动后,刘邦深沟壁垒,惹不起但躲得起,避战不出。这就如司马懿对诸葛亮一样,魏国综合实力远强于蜀国,虽打不过但耗得过,令诸葛亮无可奈何。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10)

袁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闲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

在相持不下之际,刘邦一个不知名的谋士袁生,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奇策。汉军南出武关,开辟楚汉新战场,深沟壁垒,吸引并牵制项羽主力。

这既可使荥阳一带汉军得以休整,也可为韩信北伐争取战略时间。一旦战略缓冲完成,除增强自身实力外,楚军只能分兵应敌,再次间接削弱楚军战斗力,一强一弱的变化,将形成多对少的战场优势。

袁生此计高瞻远瞩。刘邦兵出武关,意味着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牵住了项羽的牛鼻子,使项羽只能亦步亦趋,无法发起具有侵略性的正面进攻,更无暇顾及韩信的北面合围,真正陷入被动局面。


4.战略合围

正如袁生所言,刘邦正面战场牵制了项羽主力,扫除了韩信北上的障碍。

韩信一路破赵、降燕、灭齐,并在齐国斩杀龙且,歼灭项羽二十万精锐部队,在削弱项羽实力的同时,完成了对项羽的北面合围,形成了北面牵制和威胁。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11)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与此同时,刘邦支持彭越,以游击战的方式,频繁骚扰项羽后方,截断楚军粮道,烧毁楚国粮仓,致使项羽兵困粮乏,无心恋战,并完成了对项羽的南面合围。

自此,刘邦在西、韩信在北、彭越在南,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使其成为困兽之斗,失败之态势已经尽显。


四、结语

整体来看,策反英布和离间楚军属于弱敌之策;正面牵制和战略合围则是强己方略。刘邦通过战略布局,弱敌强己,实现了双方攻守之势的逆转。

尽管在鸿沟协议前,双方看似实力相当,实际上项羽实力一落千丈,刘邦已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只因项羽手握人质,使得刘邦不敢轻举妄动。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获胜(刘邦如何在劣势下完成逆转)(12)

鸿沟协议后,项羽失去了最后的筹码。换回家人的刘邦,再无后顾之忧,联合韩信、彭越等人全力进攻。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

此时,韩信领兵三十万,再加之刘邦、彭越等人率领的四十万兵马,汉军合计七十万兵力,而项羽仅有十万。单从兵力对比看,刘邦完爆项羽;从斗志看,汉军四面楚歌的攻心战直接瓦解楚军斗志。

在此情况下,神勇的项羽在劫难逃,在汉军的穷追猛打下,被逼乌江自刎,为楚汉之争划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黥布列传》、《彭越列传》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