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分封诸侯(周公在黄河以北分封了哪些诸侯国)

周公分封诸侯(周公在黄河以北分封了哪些诸侯国)(1)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31 周公分封(一)

文/图/辑|寒山忆雪

周成王二年到三年(约公元前1043~1042年),周王国二次东征,先灭管蔡,再克殷商,最后践平奄国、攻灭蒲姑,彻底征服了商王国的地盘。

周公分封诸侯(周公在黄河以北分封了哪些诸侯国)(2)

此时的周王国所控制的领地,已经包括陇西高原东部、陇东高原南部、关中盆地、河东盆地、上党高原、中原地区(河洛 淮上)、南阳盆地、秦巴谷地、随枣走廊、河内平原、河北平原、泗上地区、岱北平原、胶莱盆地西部,涵盖了武王克商前夕整个周王国 商王国的领地。

周公分封诸侯(周公在黄河以北分封了哪些诸侯国)(3)

周公东征的同时,还有两支周人的偏师,进攻另外两个地方。

一个是北征偏师,主将是谁还暂无考证,征伐的对象则是河东地区临汾盆地内的祁姓唐国。

征伐唐国的原因,是残商反周时,唐国也加入了反周的行列。而唐国反周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唐国与周联盟灭贾后,周人并没有把贾国领地分给唐国,唐国自然不满。

北征的周人最终攻灭了唐国,把唐国的领地纳入周人控制。至于唐国王族的安置,后面还会详说。

周公分封诸侯(周公在黄河以北分封了哪些诸侯国)(4)

另外一支是南征偏师,主将是虞国贵族伯适kuo,征伐的对象则是南阳盆地东南面的随枣走廊,这里有曾、我、举等亲商的方国或部族。残商反周后,随枣走廊的亲商方国也有可能加入反周队伍,所以周公委派伯适(南宫括)征讨随枣走廊。

不过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随枣走廊的方国并没有反周,但随枣走廊的位置至关重要,掌握着青铜原料的运输通道——金道锡行。由于武王克商后对残商和东方方国采取宗藩羁縻的统治政策,结果导致东方方国反周,这个教训也让周人意识到,必须直接控制随枣走廊,把金道锡行这个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终,南宫括也不负所望,率军占领了曾地,控制了随枣走廊的中北部地区。

有了羁縻统治失败的教训在前,面对新征服的河东临汾盆地、随枣走廊,以及广阔的殷商东方领地,周王廷决定采用新的统治方式,分封制。

周公分封诸侯(周公在黄河以北分封了哪些诸侯国)(5)

分封制又可以叫做封建制,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不止一次提到,想必读者们已经不再陌生。通常来说,册封统治集团内部的同族或者亲族成员镇守某地,而且可以比较独立的处理当地的军政事务,而且职位可以世袭罔替,都可以纳入封建制的范畴。

晚商时期,开始出现封建诸侯的情况,但规模并不大,到商末帝辛时期,商王国的外服(商王畿以外所控制的领地)地区,子姓方国并没有占绝对优势。可考的子姓或商亲族的封国,有奄国(兖州)、黎国(长治)、代国(蔚县)、崇国(河洛)、邓国(郾城)、微国(晋南)、贾国(襄汾)、谭国(章丘)等等。

周人结合晚商的分封制,创立了王畿内部的采邑制。武王克商后,又在王畿外围分封了一些封国,王畿内外的采邑(立家)与分封(立国)结合,完整而成熟的封建制才得以形成。

有了前人的经验,周公旦决定把分封立国的政策推广开,在广阔东方和江汉、河东这些新占领的土地上,分封新的诸侯国,以巩固周王国的统治。《左传》称之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帝王世纪》称之为「封建邦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

荀子在他的著作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公分封的诸侯是否是精确的71个,这个可说不准,但我们不妨按照地域顺序,来看看周公具体分封了哪些诸侯。

首先,来看离周王都镐京最近的河东地区。

唐国被灭后,唐国王族被周人迁徙到周王都镐京东侧(今西安东南)的杜原,在那里聚族而居,延续尧的祭祀。另一部分唐国贵族,被迁徙到南阳盆地,复建新的唐国。随后,周王族子弟被分封到唐国旧地。

周文王的第八子叔处,分封到霍,建立霍国(今霍州)。霍地处于临汾盆地的最北端,分封霍叔处的用意,在于镇守北疆,监视晋中北地区的戎狄。

周文王的庶子郇叔,分封到郇地(今临猗),建立郇国。郇地靠近解州盐池,位于解池西北,《左传》中「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分封郇叔的目的,是为了与虞国一东一西,完全把解州盐池控制在周人手中。

召公奭的儿子焦侯,分封到焦地(今陕州三门峡),建立焦国。焦国的位置处在崤函走廊东部,沟通陕原盆地南北两岸的茅津渡就在焦国境内。分封焦国的目的,是为了守卫陕原盆地的东部和茅津渡口,保持崤函走廊的通畅,以及从崤函走廊进入河东通道的通畅。

除了霍、郇、焦之外,姬姓封国还有魏国(今芮城)、耿国(今河津东南)。封魏的目的在于守卫陕原盆地西部,保持崤函走廊的通畅。封耿的目的,在于守卫河津渡口,维护关中进入河东通道,地位类似于守卫蒲津渡的芮国。

除了5个姬姓国外,周公还册封了河东地区原本就存在的方国,可考的有8个,它们分别是:

霸国,隗姓伯爵国,今翼城县一带。

倗国,隗姓伯爵国,今绛县一带。

董国,己姓伯爵国,今闻喜县东北一带。

杨国,姞姓伯爵国,位于霍国之南,今洪洞县一带。

屈国,姓氏未知,位于耿国以北,今吉县一带。

蒲国,姓氏未知,位于屈国以北,今蒲县一带。

隰国,姓氏未知,位于蒲国以北,今隰县一带。

瑕国,姓氏未知,位于郇国附近,今临猗、运城一带。

以上的诸侯可能在武王克商后分封,也有可能在周公东征后分封,尚无定论。在周成王亲政之后,还分封了2个姬姓诸侯。

周成王之弟(武王之子)唐叔虞封于唐国旧地,今临汾一带,爵位为侯,国号依旧为唐。封唐的用意在于重建河东大国,使其享有征伐大权,领导河东地区的诸侯抵抗晋中北地区的戎狄各部。

唐叔虞之后的唐国第二代君主,把都城从唐邑迁徙到晋水之畔,国号因此改为晋国。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晋国,就是从这个时候发端的。

周成王的另一个王弟韩叔,分封在韩地,今韩城、河津一带,建立韩国,与耿国的西北相邻。封韩的用意,在于加强对河津渡口的守卫,保证周人大军能顺畅出入关中与河东。

到了周宣王时,姞姓杨国被戎狄攻灭,宣王之子尚父被分封到杨国故地,重建杨国。

周公分封诸侯(周公在黄河以北分封了哪些诸侯国)(6)

接下来,再来看河内平原与河北平原,也就是前商的王畿之地。

河内平原的西端,今孟州、温县一带,在武王克商后,就已经分封了温国、檀国,不过这两个诸侯国都不是姬姓诸侯。作为姬姓诸侯的蔡国,又因为发动管蔡之乱,被一度废国。

可能是周公东征之前,也有可能是周公东征之后,河内西部又分封了2个姬姓封国。一个是原国,位于今济源一带,封君是周文王的庶子原叔,爵位是伯爵。另一个是雍国,位于今焦作一带,封君是周文王的另一个庶子,雍叔,爵位为子爵。

周公归政后的周成王中后期,成王又在河内中西部分封了2个姬姓封国。一个是邘国,在今沁阳一带,封君是周武王的次子仲诞,爵位为侯。一个是凡国,在今辉县西南一带,封君是周公的三子,爵位为伯爵。

河内中北部和河北走廊,也就是周公东征前商王国最后的王畿之地,是前朝的核心地区,这里的统治安定与否至关重要。周公东征结束后,在这里分封了2个姬姓封国。

一个是康国,封君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周公九弟、成王九叔),爵位为侯,统治两个商王都为核心的地区,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安阳、鹤壁、濮阳三个地级市,加卫辉新乡两县之地,领地面积超过同时期的其他诸侯。

康叔封之后,康国的都城从康丘迁到了朝歌城东面的卫邑,所以国号又改称了卫国。

另一个是匽国,封君是召公奭的长子克,爵位为侯,统治商王畿北部边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西南部和保定市东北部一带,都城在房山区琉璃河一带。后世,匽国的国名逐渐错写成燕国。

不过两国封国统治残商故地,显得有些力量不足,到周公去世,周成王又册封周公的第四子苴,在殷商古井国旧土上建立邢国,爵位为侯,统治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邯郸、邢台、石家庄3个地级市的区域,把卫国和燕国之间的统治空白区填充起来。

后世周宣王时期,卫国君主又把卫国贵族分封到卫国西南部的共地,建立共国,由周王册封为伯爵。这个共国位于现在的辉县一带,西周时期著名的「共和行政」事件,代周王执政的共伯和,就是共国的君主。

周宣王除了分卫建共外,还在河内西部原国的南面,分封了姬姓樊国,封君是虞国公族后裔仲山父,爵位为子爵。

河内地区还有两个附属板块,一个是西北面的上党高原,一个是东面的河济平原(黄河与济水之间的区域)。

上党高原原本有一个子姓黎国,是商王国的同姓诸侯,文王戡黎之后,黎国成为周国的藩属。周公东征之后,把黎国的贵族迁徙到河济平原,在大野泽北岸建立新黎国,位置在今天的郓城县一带(水浒传宋江故事的发生地)。

而上党高原的黎国故土,分封了周文王庶子毕公高的儿子建立楷国,爵位为侯。但是传世文献中依然把楷国称作黎国,当代在黎国故地考古发掘出的青铜壶铭文,才揭开了楷国的面纱。两个国名一个见于青铜器、一个见于文献的现象,后面还会再有。

封楷(黎)的目的,在于监视晋东南地区的戎狄各部。除了楷国外,周朝还册封了一些当地的戎狄方国,成为周朝的异姓诸侯。比如潞城一带的潞子国、屯留一带的余国(又称徐国,商朝的余无之戎)。

在河济平原,除了改封在大野泽北岸的东黎国外,还有两个方国,分别接受了周朝的改封和册封。

改封的方国,是韦国。夏时期的韦国原本就在河济平原,夏末迁徙到河洛地区,商灭夏后又迁回河济平原,武丁时期,韦国与彭、楚联合反商,被驱逐到秦岭山区。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时,韦国都参与伐商,因而,周公东征胜利后,韦国也得以回到故土,在黎国西南,南燕国东面,今菏泽西北一带复国,封君为篯遐,爵位为伯。

册封的方国,是姞姓燕国,位于现在的延津县与滑县之间一带。巧合的是,河北还有召公奭后裔的燕国,而且两个燕国最初都叫匽国。为了区别这两个诸侯国,后世一般会把河济平原的姞姓燕国称作「南燕国」。

除了这3个异姓诸侯外,周公去世后,成王还分封了周公的第七子于南燕国之西(今延津一带),建立胙国,爵位为伯。分封了周公的第八子于胙国之西(今原阳一带),建立祭国,爵位为伯。

(未完待续,下节介绍山东地区、中原地区、江汉地区的周朝诸侯国)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