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

文|赵睚眦

悬崖之上,是数不清的“荣华富贵”。

悬崖之下,是心系安危的一家老小。

天色渐暗,老手艺人余成明此时正在峭壁之上,全身的重量仅靠一根绳子来维系,浑身已经湿透。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一着不慎就是万劫不复,他默默念叨:川主、土主、药王,三圣保佑,我余成明一年只来一季,绝不多取!

50多岁的他越来越感到有心无力,他暗暗咬牙:大儿、二儿长起来了,绑也得绑来给我学这个手艺!

可两个儿子为何不愿意学他这一门“绝学”呢?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

金丝燕和它的窝

01 即将失传的手艺

老余家将要失传的手艺,就是采燕窝。

燕窝来源于哪里?有一种鸟叫金丝燕,它们喉部的黏液腺特别发达。筑巢时,能分泌出丰富的唾液,而这唾液有粘性,能在空气中形成固体,以粘合燕巢。

金丝燕叼来苔藓、海藻及柔软的植物纤维,再混合自己掉落的羽毛,用唾液将它们胶结成巢。这就是燕窝的来源了。

金丝燕喜欢在潮湿而黑暗的环境中生活,悬崖上的天然洞穴是它们的庇护所。住在陡峭的壁洞中,可以躲避蛇、鼠、蜈蚣等的攻击。

但对于采燕窝的人来说,要找到这些崖壁上的洞穴,处处都藏着危险。

50多岁的余成明,在四川雅砻江从事这项工作已近40年。尽管如此,每一次攀爬绝壁,仍需万分小心,否则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2)

攀岩图

每次攀岩探洞,至少要有两人组队。一人进燕洞,另一人则负责放绳。两人不仅要有十足的信任,配合也要非常默契,否则就可能害了同伴。

有一次,余成明系好绳子刚下到洞口附近,正准备向后退,再荡进洞里时,意外出现了。

他的手忽然没了力气,还没来得及重新抓稳晃荡的绳索,整个身体就直接撞向了岩壁。

以肉身撞硬壁,他痛得几乎晕过去,忍不住发出“哎哟”地惨叫。幸好搭档一直在关注他的动向,慌忙把他拉了上去。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3)

余成明被搀扶着,慢慢走了回去。一检查才发现,肋骨断了一根,大腿上也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还有一长排尖石擦挂的血印。

这一趟本来就一无所获,雪上加霜的是还要休养身体,耽误了采燕窝的好时机。因为做这一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只在4月采第一窝。

余成明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吃绝食,总要给燕子留下繁衍的机会

金丝燕用唾液筑成的燕窝并不大,基本只容得下一两颗鸟蛋,够孵化就行。而唾液筑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4)

洞穴里的金丝燕

燕子夫妇每天都要吐抹,坚持45天才能完成安家大业。雌鸟一般产卵两枚,如果燕窝被破坏,它们就会加班再重新筑巢。

等再过45天,重新生育的话,很可能雌鸟就只能生下一枚卵了。而它们还要面临蛋从悬崖掉落的意外,以及天敌的入侵。

最终幼鸟的存活率,还不到一半。不过度摘采燕窝的行规,也是在遵循自然法则,不能随意破坏。

所以,养伤的余成明,心急如焚,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滑过。

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余成明的身体勉强恢复好,他便迫不及待地再次上山。

一行人顺着山里的小路,爬了3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山顶的悬崖边上。余成明熟练地打开背上的包,拉出绳子,扎实地绑在腰间。

搭档拉住绳子的一头,系在旁边粗壮的树桩上,再用双手紧紧地握住绳子。他心里清楚,必须万分小心谨慎,因为另一头牵着的是同伴的命。

余成明眼看着准备工作已做好,他立马双手抓住绳子,靠着身体的重力,慢慢往下滑。放绳子是个技术活儿,讲究既稳又准。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5)

若放得太短,余成明连洞口都进不去;若放得太长,下崖人荡进洞时,则可能因把握不准距离而发生危险。

即便顺利进洞,洞穴里也黑暗而潮湿。余成明每次都要头戴矿灯才能照明,而且他必须迅速摘采燕窝。因为洞内气温很低,很快全身就会湿透。

余成明出洞后,会拉动绳索以示提醒,崖上的人就会第一时间把他拉上去。每次探洞都是一次涉险,最让人沮丧的是,还有可能一无所获。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6)

余成明入行很早十几岁时就跟着村里的一位彭大爷采燕窝。彭大爷爬悬崖,余成明就在一旁看着。稍大一些,他就可以协助大人了。

早在清朝中期,村里人就掌握了这一门采燕窝的技能。这项绝技曾养活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7)

村庄地处四川,附近的雅砻江边有很多石灰岩,岩壁上因常年流水侵蚀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洞。而这些溶洞,正是金丝燕的栖息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退出这一行,余成明很可能是四川最后一位采燕窝的传承人了。

采了半辈子燕窝的余成明说:“这一行,一直都是拿命在换钱”。

可是他转念一想,这一行也同样能带来丰厚的回报,现如今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有人肯学习,那身价肯定能够水涨船高,甚至可以快速地发家致富......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8)

02 燕窝究竟价值几何?

“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中……是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 清人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里这么写到。

相传最早吃燕窝的中国人,是明代的航海家郑和。有一次,郑和的船队遭遇飓风,被逼停在一个荒岛上。他们在峭壁上掏鸟窝,洗干净后煮烂充饥。

没想到,一段时间后,船员们个个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回到国内,郑和就把仅存的燕窝当作补品,贡献给了明成祖。

历史上爱吃燕窝的名人也不少。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清晨都要喝燕窝粥,为的是滋补养身。而慈禧太后也对燕窝情有独钟,膳食中长期有燕窝为原料的菜。

燕窝被采摘下来后,要手工清洗。因为金丝燕筑巢时,用了苔藓、羽毛和植物纤维等,所以需要细细挑出这些无用的杂质。

清洗燕窝虽然工序繁琐,但相比悬崖壁洞的摘采环节,却显得轻松很多。至少没有命悬一线的危险,好在燕窝的销售行情看涨。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9)

燕窝

余成明说:“一个燕窝10克,每克80-100元。” 而他一年能采到500多个燕窝,有时候会更多。

燕窝也按品相分等级,一级货每斤可以卖到26000元。而这类预定,常常是余成明还没来得及叫卖,就被人提前付定金全要了。

所以,他从不担心燕窝的销路,一年下来,收入更是不菲,而燕窝的价格还在水涨船高。做了半辈子采燕窝人,他在当地早已小有名气。外面来收货的商人,也会辗转找到他。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0)

刚采摘回来的燕窝

余成明很知足,如果他当年选择了种地,一年就只能赚到几千元而已。而掌握了燕窝的采摘技能,家庭收入翻了好几倍。

只是余成明老了,再坚持几年也就干不动了。他急着想把这项绝活传承给儿子们,但他们并不领情,这让老余焦虑不已,不得已,只能和老伴商量了一下,使了个“手段”。

03 未来将何去何从?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燕窝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属贡品,越来越多的人也能把它当滋补品了。

虽然需求量增加,但供给量却在减少。因为像余成明这样“飞檐走壁”的采燕窝人,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传承人。

目前市场上一斤优质燕窝的单价,已经卖到了26000元。收入如此可观,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选择退出这一行呢?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1)

首先,行业本身的危险性。

不是每个品种的燕子筑的巢,都叫燕窝。世上仅有6个种类的燕可以产出燕窝,而其中一种就在四川雅砻江边的岩洞里。

这些燕洞就是金丝燕的栖息地,天然的洞穴几乎都生在悬崖峭壁上。要想采到燕窝,就必须以身试险,深入黑暗而潮湿的洞穴之中。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2)

采燕窝人往往没什么防护设备,一根100多米的长绳、一根15米的伸缩杆、一个蛇皮口袋,就是随身携带的全部装备。

做这一行,仿佛行走在钢丝上。除了经验,运气也很重要,如果是个莽撞人,那很可能就芭比Q了。每次进山前,余成明都会和家人好好吃一顿团圆饭,交代一些重要的家事。

然后,半夜起身摸黑上山,天亮就可以到处搜索燕洞了。有的岩洞气温极低,余成明已经摸索出一套自我保护的方法。

那就是用舌头。只要舌头在洞里变得打结,感觉慢慢僵硬时,立马就要出洞。否则有可能因为身体失温等原因,再也出不去了。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3)

其次,其他补品的替代性。

像余成明这样到山洞中采摘出来的燕窝,叫“洞燕”。它们基本都是在自然繁衍中留下的,雏鸟的存活率较低。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燕窝的采摘率,人们利用新型的材料,搭建了专有空间,以吸引金丝燕前来筑巢,然后进行保护性的人工采摘。

而人工采摘的这种燕窝,叫做“屋燕”。随着人工燕屋规模的不断扩大,攀爬悬崖的采燕窝人也逐渐退出了舞台。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4)

屋燕

与此同时,各种补品不断被开发出来。以前能滋补身体的东西没这么多,燕窝就显得异常珍贵。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补品的选择,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难再像之前那样,只钟情于一种补品。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5)

最后,收入来源的多元性。

余成明当年若不冒险采燕窝,就只能种地求生,而种地所得的收入,一年仅几千元。因此村民们才前仆后继地学采燕窝绝活儿。

到了他儿子这一代人,则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赚钱方式越来越多元。哪怕是出去打工,也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更何况一些农村的年轻人还有当网红的,也有靠着助农直播,走出了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余成明曾一意孤行地逼儿子跟着自己学攀岩技能。在他传统的思想观念里,儿子们还没成家,需要攒老婆本,他们得有一技之长。

有天,余成明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然后神秘兮兮地对老婆使了个眼色。老婆就从紫黑色的木柜子里掏出几个铁饭盒来,打开后里面全是厚厚的钱,足足有三十多万!

两个儿子顿时愣在那里,在他们的印象中,母亲每天都很辛苦地劳作,父亲经常要进山做着有危险的工作,两个人都丝毫不出奇,也从表露出很有家底的样子,原来父母这么有钱!

余成明喝了点酒,有些醉意地说:“老大老二啊,你们既无学历,也没学什么本事,以后怎么立足,怎么找老婆?老爹虽然干的工作不太露脸,但却是真正的技术,你们知道现在一斤好燕窝值多少钱吗?”

儿子们都不知。

余成明笑笑说:“两万多!你爹我一年能采10斤!”

大儿子、二儿子顿时两眼放光,原来这采燕窝这么挣钱,爹爹他们原来一直都在保守着秘密。两个人顿时跃跃欲试。看到如此光景,余成明心里美滋滋的,喝着喝着就喝多了。

晚上老伴还埋怨他,吹牛吹大了,哪有那么多优质燕窝让你采,足足让你多夸出去一半收入。

余成明才不管呢,只要老大老二肯学艺,吹破大天都行。可刚刚做着儿子们子承父业的美梦,就被惊醒了。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6)

果然,两个儿子都跟着父亲学了一阵儿采摘绝活儿,可惜均未出师,根本就不是这块料!

大儿子直言,陡峭的悬崖至少100多米,甚至有的深不见底。自己双脚站在崖山,心跳得厉害,连说话都哆嗦,恨不得马上下山。

二儿子稍好一些,跟着父亲探过燕洞,乌黑一片的洞穴,又冷又湿,全靠体力支撑。当他湿漉漉地出了洞,就说再也不想进去了。

就这样,两个儿子不约而同地拒绝了继承家业。老余让老婆去劝儿子,没想到,老婆担心儿子安危,反过来劝老余放弃,说儿孙自有儿孙福。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7)

写在最后

50多岁的余成明,几乎是坚持到最后的采燕窝人。那些年飞檐走壁的辛劳,为他创造了比身边的同龄人更富足的生活。

雅砻江边的金丝燕群,曾是他们一家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

所以,在余成明心里,他对金丝燕怀着感恩之情。而多年攀爬岩壁,至今平安的他,也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雅砻江终点(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18)

若采摘燕窝的人真的增多,势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金丝燕的生存环境。这也是他不愿看到的。金丝燕一年产卵三次,他每年都只坚持采一次燕窝。竭泽而渔不可取,坚持可持续性采摘,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才是永久的创富之路。

事到如今,儿子怎么也不肯继承他的这手绝活儿。他曾不甘心,想再找人当徒弟,而年轻人自己的想法太多,也很怕吃苦,所以渐渐地他也打消了这样的想法。

年过半百,守着平安和健康,才是最重要最幸福的事。


本文为赵睚眦原创手打文章,欢迎关注,愿君三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