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吃什么(听陈立夫谈养生之道)

陈立夫吃什么(听陈立夫谈养生之道)(1)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听陈立夫谈养生之道

作者 | 魏秀堂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是2001年2月8日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病逝的,享年103岁。一个曾数十年深陷政治漩涡,却能保持身心健康、长命过百岁的人,自然是很有资格谈自己的养生之道的。

陈立夫,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人,北洋大学采矿系毕业,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1925年9月返国,担任黄埔陆军官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左右。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1929年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年29岁。1931年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1934年任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出任教育部部长,至1944年止。这位国民党内的重要人物,曾与兄弟陈果夫一同主理国民党的特务机构,人称“CC系”(取两兄弟英文姓名头一个字母的缩写)。陈氏兄弟深为蒋介石器重,替蒋介石负责党内外特务工作。他又曾是国民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秘书长。当时国民党内有所谓的蒋家军、陈家党之说。而且以双陈为首的CC派还深深影响国民党政策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

权倾一时的陈立夫在国民党派系斗争最严重的失势,是50年代被外放美国过了一段养鸡生活,70年代回到台湾后创立“中国医药学院”,开始研究中医,并有专著面世。他还身兼孔孟学会荣誉会长。90年代,他对自己基于中国传统医学和儒家学说的养生之道,第一次做了概括,这便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陈立夫的这8个字,是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公之于众的。当时他已经是93岁的老人了。

1992年9月5日,包括我在内的首批大陆记者共18人,抵达台湾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8日下午3点,其中的我们5个人来到了台北郊区阳明山脚下陈立夫先生的家里。

陈立夫吃什么(听陈立夫谈养生之道)(2)

我那时在宋庆龄创办的《今日中国》杂志社任中文版编辑部主任。因为陈立夫曾为我们的刊物创办40周年题过词,还为我们写过文章,所在我很想用这个机会向他表达感谢和问候之意;又因为知道晚年的陈立夫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非常关注,也想就此向他请教。但是他应对记者有自己的风格,就是见面后全然不问记者想让他说什么,一下子就先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不允许记者打断或叉开话题。于是我们只好耐心地听下去。好不容易等他停了下来,到预定采访结束的时间只有10分钟了。我抢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请您谈谈自己的日常起居吧!”

当时的陈立夫,步履稳健,腰板挺直,别看满头白发,却气色极好,真格是鹤发童颜。而且,听他谈话,可以发现他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几十年以前的往事仍能如数家珍。他还说自己只是耳朵有点背,但是眼不花,还能看报,大字小字都行。于是我不禁对他的日常起居发生了兴趣。但他在我们5个人差不多同时发问中,没有听明白我的问题,倒是秘书从旁帮着说明,才知道我想让他谈的是养生之道。

“这个我用5分钟就可以说清楚!”老先生刚才一口气说了半小时,但一点倦容也没有,听了我的提问,显得更为兴奋,一面说,一面举起了右手。他说:“我至今不觉得自己老。”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他概括为8个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关于头4个字,陈立夫是这样说的:他每天晚上9点准时上床休息,早上5点就起床。起床后先用温水洗澡,同时自我按摩身上穴位,水流到哪里就按摩哪里,每个部位反复按摩100次,共计用时40分钟。他认为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血液循环畅通的话,健康便得到了。他说:“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贵在有恒。我已经坚持34年了,从没间断过。”他这样做,当然和他对中医的认识是分不开的。许多人都知道,陈立夫回到台湾后,曾致力于中医学的研究。在场者,包括更多闻讯赶来的台湾同行在内,听后都表示赞赏,还有人说要马上付诸行动。陈立夫也就在得意当中打住了话语。我当然不会忘记他只说了前4个字:“您还有4个字没讲呢!”在嘈杂声中又是秘书一番耳语,他才抱歉地说:“我忘了……”接着又重新开讲,兴致还是那么高。

陈立夫吃什么(听陈立夫谈养生之道)(3)

对于“养心在静”这个“静”字,他着重强调要澹泊名利,就是“不给自己找麻烦”。他自己的人生观是以创造与服务为中心,并且引以为乐。“人生意义何由明?创造牺牲与服务”——在他80岁生日时,他曾以此自勉。平时有亲友求字,他也常题“创造与服务是人生两大乐事”这样的话。而在服务社会中,尤其在政治斗争中,常有风云变幻,何以能“静”?他的回答是,除了国家强盛、人民安乐,个人别无所求。他跟蒋介石20多年,“从来没有向他要过一个官,没有主动向他要过一分钱。”

这次,他是真的讲完了,恰巧预定时间已到,采访结束。陈立夫站起来,主动邀我们到院里大榕树下一一合影。当我在他身边站好后,他突然侧过脸来打量着我说:“我好像见过你。”我答道:“那就是神交了!”他笑了,我也笑了。这有当时的留影作证。

10多年过去了,但他的笑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回响,更时常想起“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这八字箴言。

(此文发表于2008年1月2日《北京晚报)

魏秀堂,临朐县西小章村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后,来到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建设》(现称《今日中国》)杂志社,当过翻译,任过中文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后调任《台声》杂志总编辑,四年后又到外文局机关工作,任总编室主任兼编委等。曾两度赴台采访。为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曾以专家身份奉派赴朝鲜外文出版社工作,获朝方二级友谊勋章。回国后继续帮助本单位和兄弟媒体工作多年。几十年中,写过大量通讯报道,获全国政协好新闻等多种奖励。著有《澳门面面观》《在希望的土地上》《两岸交流纪事》《话说台湾人》《澳门风物》(合著)《我看台胞》《宋庆龄的后半生》(合著)《漫话对外报道》等。曾两度被评为中国外文局优秀共产党员,还曾获中央直属机关工委授予的优秀党员称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