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自制配方(三伏贴制作全过程)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伏贴自制配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伏贴自制配方(三伏贴制作全过程)

三伏贴自制配方

中医认为肺属金,时间治疗学认为庚日属金,三伏天之庚日,即初、中、末伏之第一天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的时机,选择此最佳时机行药物贴敷,可更好地达到鼓舞正气,驱散体内阴寒之目的。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学习一下三伏贴到底是怎么制作的 三伏贴制作过程 第一步:选取药材 首先根据处方将药材粉碎、过筛。粉碎的药材必须达到100目的粉碎标准,每个粉碎后的中药颗粒直径不能超过0.15 毫米。粉碎后还要“过筛”,只有被“筛过”的药粉才可入药,因为过筛后的药粉均匀度提高,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第二步:榨取姜汁 根据药方,要往药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生姜汁(榨出的姜汁颜色金黄鲜亮,辛辣的姜味扑鼻而来)进行调和。由于治疗病种的不同,有的药贴还需要用黄酒或醋作辅料。 第三步:调和辅料 蜂蜜按照比例混合在姜汁中。 第四步:和坨 最后将姜汁蜂蜜混合物倒入药粉中和成药团。 第五步:压制药饼 擀面杖压制药膏成药饼状检验药饼厚薄是否均匀。 将药团用擀面杖擀成薄厚均匀的片状后,还需再切成大小一致的小药块儿,一刀刀地切下去,一个个1 厘米见方的小药块儿齐刷刷地排成了一个方队,整装待发。 用一张张透明蜡纸将小药块儿包好,再装入密封袋中。使用的时候将小药块儿贴到医用药贴上,一片小小的三伏贴就算完成了。 三伏贴常见病治疗配方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前三天进行贴敷治疗。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2、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3、哮喘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做成药饼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肺俞、百劳、膏肓或檀中穴,约4-6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 备注:没有麝香时可用公丁香替代。 寒症无痰哮喘:细辛5、白芥子6、元胡6、制甘遂3,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寒有痰哮喘:皂荚3、白芥子6、元胡6、细辛6,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肺腧,定喘穴。 4、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 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5、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消肿止痛贴上湿贴于穴上。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对症处理。 6、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取穴选择:肩周炎选肩三井。肘关节曲池、尺泽穴。下肢及膝关节选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肩关节也可用疼痛通用方加姜汁调和。 7、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8、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9、胃病: 遇寒则痛:生附子、苦丁茶、炮川乌、白芷、白胡椒共为细末,大蒜汁贴上脘穴和足三里。 遇热则痛:连翘,檀香共为细末,姜汁调和湿贴中脘足三里。 10、感冒: 阳虚感冒:制附子,肉桂取6克,蜂蜜调和贴双肺腧12-24小时。 风寒感冒:炙麻黄,白芥子,细辛,杏仁,干姜共为细末,蜂蜜调和贴肺腧大椎穴。 慎用人群 1、热性病, 阴虚体质 2、6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 3、孕妇、结核病等传染病 4、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血管病 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支扩,恶性肿瘤 6、过敏体质、严重皮肤病、局部瘀点、瘀斑者 7、病情发作或加重期 8、安装起博器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