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人生(谁动了你的生活)

工作是不是很辛苦?是不是很烦躁?是不是压力山大?

家里夫妻关系还和睦?孩子总是让你不省心?父母的身体还健康么?

水、电、暖、气有没有欠费的?物业整天光收钱不干活?楼上的装修吵死了?

上学、上幼儿园这么难?租房、买房拿不定主意?看个病为啥需要好几天?

……

到底怎么了?

谁动了我的人生(谁动了你的生活)(1)

1

小伙伴们的童年记忆好像不是这样的啊,不是住在乡下就是住在筒子楼里;父母上班孩子就像放羊一样在马路上、大院里疯跑;到了上学的年纪该去哪里就去哪里,学习大部分还是拼实力;爷爷奶奶都是那么慈祥和勤劳;老师对大家也是为了恨铁不成钢才打骂,然而孩子到头来却很感激;医院总是要死人,不过医生总是尽力的,家属总是谅解的;挣着十几块钱的工资,脑子里都是革命理想。

难怪老一辈人总是愿意回忆过去的日子,虽然很苦,却很有人情味。因为很苦,所以任何的改善都是进步;因为很穷,所以任何的帮助都是幸福。几十年来就这么一天比一天更幸福的走过来了,我这一代人被称为长在蜜罐里的,到现在我诧异了,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可以称为泡在糖精里的一代。

然而蜜罐里就特么泡出这么一代,说好的享受一辈子呢?结果好像剧本完全写反了……

我知道就前面两段话的漏洞基本就可以被撕个百八十回合了,不过没关系,画面感对就好了。这并不是一篇追忆过去美好的文章,也不是吐槽现在的负能量,更不是想描述人类欲望增长的速度和人情味的冷漠。我只是想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寻找个答案。

谁动了你的生活?

谁动了我的人生(谁动了你的生活)(2)

2

我们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了,衣食住行基本都能O2O了,懒人只要想就可以变的没有最懒只有更懒,不可谓不幸福。在以经济规律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产品和服务一点都不稀缺,只要有钱就买的到。那么到底需要多少钱才能让生活质量更高、压力更小、自我实现度更好、未来更有保障和希望呢?

很多小伙伴会算生活成本账,算出的数字相当吓人,生活成本之高让我们一度以为自己进入了发达资本主义的阶段,马上就离共产主义不远了。这么算不能说不对,基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应该比较准确了,不过这只是针对单一个体。我们放这个问题到宏观看是什么在增加我们的生活成本。

有形成本的增长主要是通胀、泡沫和分配机制造成的,然而无形成本的增长才更可怕,不仅看不到,而且和有形成本的增长相比无形成本几乎不可控制。

什么是无形的成本?之前我说过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关系成本等等,这些无法用钱来准确衡量的成本,对于每一个个体都是差异化的,这些无形的差异化的成本汇总起来就构成了无形成本的总和。这部分的增长几乎无可逆转,无法计算,而且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增长它增长的速度更快。

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引入个名词:依存度。

广义依存度是人类与其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之间的关系,狭义理解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与生存发展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看看身边,有没有发现你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依存度比文章之初描述的场景高了不是一点半点?

谁动了我的人生(谁动了你的生活)(3)

3

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这些年来高速的发展吃的都是这部分红利,生产效率的提高除了技术原因,就是社会分工的细化。过去一个匠人打一张桌子可能需要3天,而且需要掌握木匠的全部手艺,现在的工厂每人只负责一道工序,简单培训就上岗,一天就能生产N多张桌子。所以对桌子的需求被大大满足了。同样,大家有外出就餐的需求,就有服务员、厨师和刷盘子的工人的岗位被细分了。

每个人因为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想被经济发展落下,就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提升自身的技能或者付出他人不愿付出的辛劳。人们有了这种要求,就会产生细分出更多的岗位,这些岗位需要的专,而不是全,基本技能都是割裂的,糊纸箱子的不会去装箱,更不会去搬货。这种正向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一直都是健康的,到现在以及未来,这种模式的发展首先会面临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而后就是带来副作用。

如果还是迷糊就听我继续往下说。当每个人有固定的技能和分工后(即使有人多项技能,能力超群,在宏观上看也不过是能适应能力超强的工种,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他在社会已存网络上的节点位置),对于个体需要生存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只能依靠外部提供的服务和商品。这时个体对社会其他个体的依存度会出奇的高,这个体将不得不选择与其他个体协作或者竞争,这样整个社会的沟通成本会非常夸张,还不算其他成本,这就是社会无形成本上升的根源。

举个例子吧:现在举目四望看你周边所有的东西,有哪个是你能造出来的?你马上要出门需要坐的汽车、高铁、飞机;要吃的牛肉罩饼、水煮肉片;要去的医院、学校、房管局……所有的一切哪个是你能制造或者拥有的?再夸张点,如果现在我们身处一片雨林,有多少人一个夜晚都撑不过去?这不是说我们回到原始社会就好了,而是要说明依存度这个东西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我们带向了一个方向。

假设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点,要么自己独立存活,要么依存他人存活,每个人都会有一项或多项技能。这时我们来画个图(发挥你的想象力),能够独立存活的点是实心的,离开他人就无法存活的点是空心的。如果你的一个生存需求无法满足,需要他人协同就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那么社会细分和协作带来的结果,就是每个点上开始会连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会有独立实心的点,后来慢慢的就会有无数多线的链接,最后都变成空心的点,实心的就不存在了。我们用极端法测试一下,当所有点都依存于其他所有点而生存时,只要一个点崩溃,这个链接所有人的体系就崩塌了。为了维护这个体系不崩塌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不是比最初各点都稀稀拉拉有限依存时大了很多,因为那些点自己起码还能独立生存。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有点明白依存度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了,为了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并追求更好的未来生活状态,我们努力提升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一刻不敢放松,自然压力山大。

而我们所依存的其他个体只要有一个出现了异常,就影响目前的生活质量,比如物业罢工三天,你家小区的垃圾会堆到车位上,除了骂街谁也不会出头去清理,因为你的分工定位不是保洁。如果老人生病住院,就要有人照顾,独生子女都要工作怎么办?请护工,又担心不周到,只好请假,请假就少了收入,没了收入看病更捉襟见肘,然后就是夫妻为了下降的生活质量产生家庭矛盾等等,当然也别指着医院给你免单,大夫也得吃饭啊。

谁动了我的人生(谁动了你的生活)(4)

4

最后到现在估计找逻辑漏洞的人已经不少了,确实我在本文中限于能力无法面面俱到,但是我相信这个趋势还是没有错的。有悲观预期的小伙伴也可能会问: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就这样在这个悖论一样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永远不能翻身,只能社会崩溃呢?

请不要着急,我们目前是辛苦,却离崩溃还远。即使崩溃也不意味着人类会灭亡,反而会产生新的秩序与规律,让我们继续发展下去。至于我们需要怎么办,这篇就不说了,因为下一篇与这篇有紧密的联系。很多小伙伴已经看出来,即使明白了依存度增加的道理,也不能给予个体方法论的指导,而且个体成本增加的差异化根本原因也都没说,所以如果不阐述清楚下一篇的内容,我们还是不太搞清作为个体怎么办。

那么请期待下一篇:xxxxxx

PS:本文的启发主要来自于王东岳老师的“递弱代偿”理论和罗胖的讲解,我只是粗鄙的表达一下理解,就当笔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