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

嬴秦族起源于东海之滨,历经坎坷,几多离散,最终落脚于西域的一支因势而变,不断壮大,至秦襄公时被赏宅受国,开启了秦国发展的新征程。秦武公这位少年君王在秦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铲除权臣,开疆拓土,设立县治,确立了秦国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正确方向,为秦国的崛起和兴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1)

秦武公登大位时秦国内忧外患。从国内形势看,权臣当道,政局动荡。秦武公之父秦宪公,娶王姬,生武公和德公,娶鲁姬子生出子。王姬是周王之女,鲁姬子是鲁君之女,王姬的地位高于鲁姬子。宪公二十二岁时英年早逝,留下了武公、德公、出子三位未成年的儿子。宪公生前立长子武公为太子,但此时朝政被大庶长费忌、威垒、三父所把持,为了控制政局,他们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立年仅五岁的出子为君。此时,武公也不过七八岁。

在秦国奴隶制国家机构中,设立最早、最重要的,也是秦国所特有的官职,就是大庶长。庶长是秦国建立不久就出现的一个官职,原为武官,因秦国在不断同外部进行武装斗争中扩展的领土和生活在其领土上的庶民,需要有统兵的武官管理,故称“庶长”。由于庶长既统兵,又负责地方统治,逐渐成为除国君以外权力最大的官员,有的庶长竟能废立国君,在秦国政治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大庶长费忌、威垒、三父三人竟可以废掉原立的太子,另立出子为国君的原因。

费忌、威垒、三父权势炙手可热,六年之后,三位权臣再次翻云覆雨,“令人贼杀出子……复立故太子武公”,即庶长费忌、威垒和三父三人,率领刺客在鄙衍刺杀了出子,葬在衙县,武公登位。权臣废立国君于股掌之中,还想以武公为傀儡,继续把持朝政。出子被杀时只有十岁。武公虽登大位,但他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十分令人忧心。

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2)

从外部形势看,秦与戎狄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后,太子宜臼被诸侯立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在周王畿和关中地区的戎狄势力依然猖獗,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至雒邑。秦襄公因率秦兵护送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秦以岐西之地,并允许秦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从此秦始立国。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时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人虽曾伐戎至岐,但秦襄公也死在这次东征中,继位的秦文公又退回到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十六年,秦人给丰王以有力打击,才真正控制了岐以西地区。然而,在以后的五十年中,秦的领地仅仅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开疆拓土乏力,且领地之内有许多戎狄族据点。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死后,由秦宪公继位。面对秦内与戎狄杂处、外受戎狄包围的局面,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将国都由汧渭之会迁徙至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使国都距前线更近,以利于主动向戎人进攻。宪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发兵进攻荡社,大获全胜,占领其邑,亳王逃往西域,使秦国的势力得到了较大扩张。

灭掉荡社后,在黄河以西至渭水流域上游,还有不少股戎人据点,如在秦的东方,有彭戏氏居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其势力自洛水西岸达于华山脚下。在秦国的西方有邽、冀戎,邽戎据今甘肃天水南,冀戎在今甘肃甘谷南。再向西北更有数不清的的大小股戎人。就在秦国国都附近,还有一个戎人的据点——小虢。秦国要巩固已有领土乃至继续拓土,就必须不断向戎族势力进攻。不攻灭这些戎族据点,秦国难以发展,还有可能被其蚕食。

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3)

秦武公一箭双雕展雄风。武公即位后的最大隐忧就是强大的公族擅权,不除掉权臣费忌、威垒、三父,不仅自己难以施政,而且亦有性命之忧。不甘蛰伏为人傀儡而又势单力薄的武公在处理内外关系上透出了睿智英武之气。武公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697年),亲自率军征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使秦国向东的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一方面,征伐彭戏氏明确了秦国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就是要全面占据富庶的关中平原,以图王霸之业。另一方面,武公通过亲自策划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熟悉掌握政治军事资源,为铲除权臣集团做周密的准备。

权臣费忌、威垒、三父最大的忌讳,恐怕就是君王掌控军队。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有军队的绝对支持,君王就是刀俎,而所谓的权臣只能是鱼肉。因此,权臣对君王与军队的联系是格外敏感和严加防范的。史书并没有记载秦武公率军东征的计划,是如何获得权臣信任和支持的,但秦武公能够把自己铲除权臣的意图寓于三年东征之中,而且还获得了权臣的信任和支持,足见秦武公无愧为英雄少年、政治尤物。

三年后,还未弱冠的秦武公掌控了军队,在朝野上下也有了较高威望,遂“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为出子复仇,彻底铲除了权臣集团,使权力重新集中于王室,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武公诛权臣后,巩固领地、开疆拓土、改革政制,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才干,对秦国称霸西域乃至最终统一天下具有深远意义。

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4)

武公有极强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战略平衡感,在向东拓展关中战略基本盘的同时,不忘持续巩固西方的陇右战略大后方。陇右是秦国发家之地和传统势力范围。在秦国主要经营关中期间,西戎诸部不断扩大势力,屡生事端。于是,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邽、冀戎,初县之”。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设置县治的最早记载。邽、冀两地位于现在的甘肃天水,都是陇右重地,秦武公不仅征伐两地戎族,还在两地置县,将其直接收归政府的管理之下。

武公富于改革精神,在秦国坚定不移推行县治。武公之前,各国对于征伐新得之地,要么保留其原有政治结构,允许其以“自治”方式继续存在;要么消灭其原有的政治结构,分赏给高级臣属作为封邑。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武公的选项,他消灭戎族势力后,在这些地方设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县,原意为“悬”,即“系而有所属”,也就是在距国都较远的地方设立军事、行政统一的组织,即边境的邑,这是县的最初意义。

秦“伐邽、冀戎”的第二年,也就是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邽、冀地处陇右是“新地”,杜、郑地处关中,是“熟地”。由此可见,秦武公不仅对“新地”采取县制,而且对经营多时的“熟地”也转而采取县制,大胆改革治理模式,巩固制度成果。武公首创县治,对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对于从宏观和整体上管理和调配人、财、物资源,对于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要事,具有重大意义。

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5)

武公实行的县治为后世所承袭。战国初期,随着领地的变化,秦国不断增置县,如公元前456年就设频阳县,公元前389年又在陕设县。到秦献公时,又集中地设了数县,如公元前379年把蒲、蓝田、善明氏改建为县,公元前374年在栎阳设县,当时栎阳是秦国首都,在首都设县具有特殊意义,说明秦惩以周弊,下决心废除诸侯分封制,实行县制,这为秦并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实行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作了准备。之后,公元前350年(孝公十二年),秦初聚小邑为县,公元前349年(孝公十三年),秦初在县设秩、吏,县制在全国普遍推行。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三十六郡。

在杜、郑设县的同一年,秦又灭小虢(陕西宝鸡市太白县)。消灭小虢后,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

秦国地处西域边陲,与戎狄杂处,受周文化和封建思想影响不深,武公又两经废立,深知“国赖长君”的道理。武公在位二十年,去世时立其弟德公继位,而武公之子名白,受封平阳。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先祖就是公子白,他传承武公敢为人先的精神,勇猛精进,续展先祖之雄风,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6)

德公时秦国领地已经十分巩固,秦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因为无论是汧渭之会,还是平阳,都在周原之下的河谷地区,这里回旋余地小,不利于向东西发展。而都雍位于河上游的雍水附近,这里是周原最富庶的地区。尤其重要的是,雍又位于地势较高的周原,为陇山以东的门户,无论是向东发展,还是防御西方的戎人,地理位置都是十分有利的。秦都雍后,开始在这里建筑规模宏伟的城邑和宫殿,此后数百年,这里始终是秦国的政治中心。德公时秦国的统治日趋巩固,影响力不断增强。公元前677年,梁伯、芮伯前来朝秦。梁在今陕西韩城南,芮在今陕西大荔境内,是靠近黄河西岸的两个小国,他们前来朝秦,说明秦的影响已达黄河西岸。

德公之后,王位在德公三子宣公、成公、穆公之间传承,宣公、成公和穆公前期力主东扩,与当时的中原大国,主要是晋国,开始争夺土地,同时肃清周边戎狄势力。穆公后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声威远播于遥远的西方,加速了民族融合与社会经济发展,为战国末期整个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数代秦王兄终弟及,保障了秦国的健康稳定发展。

公元前678年,在位20年的秦武公因病去世,去世时才35岁左右,可谓英年早逝!

秦孝公为什么成为战国第一雄文(秦武公乃英雄少年)(7)

附:秦襄公受封领国后的秦国年谱

1、襄公登位,在位十二年。开始建造西畤。葬在西垂。生文公。

2、文公登位,住在西垂宫。在位五十年去世,葬在西垂。生静公。

3、静公未享国。生宪公。

4、宪公在位十二年。住在西新邑。死后葬在衙县。生武公、德公、出子。

5、出子在位六年,住在西陵。庶长弗忌、威累和参父三人,率领刺客在鄙衍刺杀了出子,葬在衙县。武公登位。

6、武公在位二十年。住在平阳封宫。葬在宣阳聚东南。三个庶长受到应有的惩罚。德公继位。

7、德公在位二年。住在雍邑大郑宫。生宣公、成公、缪公。葬在阳地。开始规定伏日,以抵御热毒邪气。

8、宣公在位十二年。住在阳宫。葬在阳地。开始记载闰月。

9、成公在位四年。住在雍邑的宫殿。葬在阳地。齐国攻打山戎、孤竹。

10、缪公在位三十九年。周天子为他称霸而致贺。葬在雍邑。缪公曾向宫殿的侍卫学习。生康公。

11、康公在位十二年。住在雍邑高寝。葬在竘社。生共公。

12、共公在位五年。住在雍邑高寝。葬在康公南面。生桓公。

13、桓公在位二十七年。住在雍邑太寝。葬在义里丘的北边。生景公。

14、景公在位四十年。住在雍邑高寝。葬在丘里南边。生毕公。

15、毕公在位三十六年。葬在车里北边。生夷公。

16、夷公没有登位。死后葬在左宫,生惠公。

17惠公在位十年。葬在车里。生悼公。;

18、悼公在位十五年。葬在僖公西面。在雍邑修筑城墙。生刺龚公。

19、刺龚公在位二十四年。葬在入里。生躁公、怀公。第十年,出现了彗星。

20、躁公在位十四年。住在受寝。葬在悼公南面。躁公元年,出现了慧星。

21、怀公从晋国回来。在位四年。葬在栎圉氏。生灵公。大臣们包围怀公,怀公自杀。

22、肃灵公是昭子的儿子。住在泾阳。在位十年。葬在悼公西面,生简公。

23、简公从晋国回来。在位十五年。葬在僖公西面。生惠公。第七年,百官开始佩剑。

24、惠公在位十三年。葬在陵圉。生出公。

25、出公在位二年。出公自杀。葬在雍邑。

26、献公在位二十三年。葬在嚣圉。生孝公。

27、孝公在位二十四年。葬在弟圉。生惠文王。孝公十三年开始建都咸阳。

28、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葬在公陵。生悼武王。

29、悼武王在位四年。葬在永陵。

30、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葬在芷阳。生孝文王。

31、孝文王在位一年。葬在寿陵。生庄襄王。

32、庄襄王在位三年。葬在芷阳。生始皇帝,吕不韦任相国。

33、始皇在位三十七年,葬在郦邑。生二世皇帝。始皇是十三岁登位的。

34、二世皇帝在位三年。葬在宜春苑。赵高任丞相,封安武侯。二世是十二岁登位的。

以上从秦襄王到秦二世,总共六百一十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