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

讲述崖州人文轶事 展示天涯文化精髓

导读:黄道婆(1245-1330),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改革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广东崖州(今海南),以道观为家,劳动与生活在黎族姐妹当中。并将学到的黎族织锦等先进的纺织技术(如错纱配色等)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如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回到故乡传授,而受到众百姓的敬仰,在明清时代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

文|图:刚峰

三亚的历史名人,还有一个人,必须忆起,在崖城、在水南村。

这个人就是宋未元初,我国著名的纺织专家黄道婆。其实,黄道婆是上海松江县乌泥泾人,本与崖城无关,可一次奇遇,命运之神把她漂泊到了崖城。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2)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3)

黄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现上海龙华人)。南宋末年战乱多灾民不聊生,家境贫寒的黄道婆8岁那年便被卖到了上海一人家当童养媳,饱受虐待与欺凌,17岁那年,她终于冲出了婆家的门,悄悄地躲进了黄浦江边的一艘海船的底舱里,船出吴淞口,船工们发现了她,并非常同情她的遭遇,答应带她到东南亚。然而,一场台风,船不知怎么漂泊到了崖州湾靠了岸,于是,黄道婆下了船,从黄浦江畔沦落到了海角天涯。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4)

那艘改变黄道婆命远的船是何时离开崖城的?现无法考证了。17岁的黄道婆举目无亲地在崖城流浪,其遭遇一定非常凄惨。身无分文、言语不通,黄道婆靠乞讨维系生存,直到来到水南村,当衣履褴褛的她挤在一家屋檐下躲避风雨时,被一位好心的黎族大妈收留。从此,黄道婆一住就是四十年,成为一代纺织大师。

宋朝以前,崖州一带的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就相当闻名。海南岛在11世纪(北宋中期)已开始大面积植木棉,海南的棉织物品种多,织工细,色彩好,被作为“贡品”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5)

黎族妇女的纺、织、染、绣四大工艺在当时举世盛名。她们织出来的黎锦、黎幕、床单、裤裙、花布、头巾等产品,色彩雅丽、构思独特,被称为“崖州被”,成为畅销的名优产品,远销世界。

宋代诗人艾可叔曾有诗赞叹:

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变半月夜弹云。

夜裘卒岁呤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黄道婆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潜心钻研黎族的纺织技术的,直到六十岁的那一年,元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带着自己心爱的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踏上了归家的路途,才重新回到故里上海松江。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6)

重返故乡后的黄道婆,决心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据明朝松江方志《辍耕录》记载,松江的纺织技术是她创新的。原来的“乌泥泾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孤,置案间振掉成剂”,操作辛苦,效率极低。经黄道婆改革“乃教以做造捍弹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大大提高了效率。黄道婆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生产经验与汉族纺织传统工艺结合起来,系统地改进了从轧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织造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乡人民,迅速把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使松江成为中原纺织技术的中心,黄道婆由此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一代鼻祖。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7)

黄道婆死后,当地人民为纪念她在棉纺织方面的贡献,曾立祠奉祀。元至元三年(1337)建立祠院,1362年重建。上海人民为纪念她的功绩,于1957年在东湾村修建墓园,立碑纪念。上海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园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亭内有叙述木棉播种以至上浆织造木刻16幅。保存了清末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形象史料。

黄道婆在水南村一住四十年,从一个黄花姑娘变成了老太婆。

黄道婆是人们对她的尊称,她的本名叫什么,她在崖城是否结过婚,是否有过后代?现无史可查,民间也无传说可究。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8)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9)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0)

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是他将黄道婆沦落崖州的轶事载入史册。这个人便是松江当地的一位文人名叫陶宗仪,他所撰写的一本书《辍耕录》里面有一篇专门记录黄道婆的文章,才使得后代有了对黄道婆的记忆。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1)

陶先生是元末明初非常有才华作家,虽然二十岁那年也离家赶过考,然而因直言朝政而落第后以开馆授课、垦田躬耕为职业,曾四次拒绝元明两朝召唤终生不入仕,实属难得。陶先生的大作便是在与学生乡邻中谈古论今茶饭之余收集的资料而成的。据说,陶先生在与坊间的闲聊中一有所得便采树叶记录放入瓮中储存起来,十余年竟然存了几十瓮,一直到了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陶先生才将之整理成册取名《辍耕录》共三十册。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2)

《辍耕录》大多是历史琐闻,以元代为主,宋代为次,考证辨伪,如朝廷典制、史事杂录、戏曲诗词、文化科技、风俗民情等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史料。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3)

陶先生是第一个关注黄道婆的人,他以耳闻目睹的事实,首次揭开了黄道婆身世之谜,文章短却精练:“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此句,从此,成为后人书写黄道婆传记的根源,也为黄道婆成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见证,更是海南人把她列为海南历史十大名人之一的凭证!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4)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5)

黄道婆纺织方面的贡献(纺织鼻祖黄道婆是怎么来三亚的)(16)

一代纺织大师黄道婆在崖城四十年的历史,已过去了六百多年了,黄道婆当年在水南村生活的足迹也早已被掩没在历史的尘烟中。然而,在天涯海角的海滩畔,三亚人却记住了她并为她塑雕了一座石像,表达今天的崖城人民仍然对她的崇敬之情。

注:(本文节选自本人拙作天涯历史文化随笔集《崖州牧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