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山上景点(千佛山上的萤火虫)

千佛山山上景点(千佛山上的萤火虫)(1)

正是农历八月初旬,一钩上弦月挂在千佛山最高峰的赏菊阁上,阁楼四周均用彩灯装饰了,树丛青幽幽的,阁楼灯火辉煌。我在半山腰的文昌阁处凝神谛望,恍惚中犹如天上宫阙。

信步闲游,突然看见在文昌阁南邻的草莽和树林中,有一个绿荧荧黄豆粒大小的飞虫在夜色里四处寻觅。在这四处虫声唧唧游人稀的夜色里,唯有这一盏小灯笼还在周遭儿闲逛。

“这不是萤火虫吗?”

我从心里惊喊道。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呢。

说来惭愧,五十多年了,我竟然还是第一次见到萤火虫,以前只是在诗中知道:“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轻罗小扇扑流萤”说的不正是这个季节吗。

愈近仲秋时节,竟然在千佛山见到了萤火虫。它显得是那般孤单,真是“孤光一点萤”了。

我驻步观察了半日,就只有这一只在周遭游逛。后来直到落入树林深处不亮了,大概是落脚歇息了,我才离去。

一路走来,我便格外留意起四周黑漆漆的柏林草丛,不再见有移动的亮点,间或只是远处有几盏手电光在闪动。

隔了一日,夜八点,我又到了山上文昌阁南邻,果然又看见了那盏小亮点在飞。呀!还是那一位啊?还是孤独单身,它在寻觅它的同类吧。只是这次活动的地点又稍稍往北靠了些,在一个沟涧洞穴处的灌木丛中。

说来夜走千佛山,也有大半年了,我怎么就没见到过萤火虫呢。

这之前的五十多年,也曾无数次在夜色里走过,当然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和柏油路上是不可能见到的,但是郊外却也从来不曾见过呀。我想,大概是我在郊外夜晚的时候终究是少,况且还得处在这一段季节,见不到萤火虫也不奇怪。况且听说这物儿要求环境挺苛刻的,尤其现在环境破坏污染的厉害。故而,我本以为萤火虫都已灭绝了,或在我们北方济南是见不到的,现在突然地在旷野的山里见到一只萤火虫,自然引得我惊奇了。

停步望了一阵儿,由于没再见到那只可爱的小精灵,我便走了。没承想在铜塑大佛西邻的小道上,我正独自一人,迎面一只亮荧荧的萤火虫又向我飞来。缓缓飞过了我的头顶,我都看见它扇动的翅膀了,几乎伸手可触。

可我还是忍住了伸手去抓的念头。

尽管我知道自己即使抓住了也会放飞的,我只是想看清楚它究竟长得什么样。但是,万一碰伤了它,岂不是我的罪过。我只是呆呆地看着它从我头顶飞过,翩翩地循入夜幕中。

这还是那一只吗?

千佛山山上景点(千佛山上的萤火虫)(2)

我想,这儿距离文昌阁到也不远,但愿不是。这样起码就有两只了。它们不再孤单,终有一天它俩会碰面,再结成夫妻,生育下更多的孩子,岂不美妙(我当时并不知道雌萤是不能飞的),给夜色中的千佛山增添一景,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点新奇的观赏,让城市里的孩子也能欣赏到千年前唐诗的温馨场景: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舍凉如水,坐看天牛织女星。”

九月十一日夜。在铜塑佛像西邻上次遇见萤火虫的地方,我刚刚拐进那条小路,就从路边的草丛中发现了一个亮晶晶的东西,我就知道是它了。弯下腰去细看,那亮点在草莽中忽明忽暗,徐徐蠕动着,虽看不清身体,那荧荧的亮点确是很显眼,也不飞,就在草中移动。终于看清了,那虫儿约一厘米半长,黑的双翅,尾部就是那个发光器。我小心翼翼从湿漉漉的草丛中轻轻地把它捧起来。

在我手掌里了,兀自闪着光。在我手上爬了一会儿,就振翅飞起来,空中又亮荧荧地飘着一盏小灯笼了。却又飞不远,还是在这一片逛荡。

一对小年轻路过,女孩惊奇地喊:

“哎!快看,是什么呀?”

男孩不解风情,拉着女孩走了。

我仍盯在那儿看着它飞。盘桓一阵儿,又落到路边草地上了。

“这怎么行,过路人随时会逮走它的。”我想。

便又轻轻地把它捧起来。它在我手上歇息了会儿,又飞起来,在空中转了一圈儿,终于落到远离路径的柏树从中,亮点熄了。

又等了一会儿,没再见有动静,我才放心地离开了。这小家伙这么不警惕人,怎么能让我放心呢。

千佛山山上景点(千佛山上的萤火虫)(3)

又隔一日,我改变了线路,很多日子没去走后山了。我从文昌阁径直向南,这条原水泥路也新换成沥青路面了,脚下些微有了弹性,不再那么硬邦邦的。一路走去,果不然,我又陆续看见了萤火虫。一只------二只------三只,我竟看见了三只。

它们也不怕人,多是从山道上空掠过,又飞不高,在头顶二尺的空间缓缓飞来飞去。有一只就朝着人胸前飞来,幸好那散步者只是善意地用手挡了挡,并不是去抓或拍打,那萤火虫便缓缓地飞开了。

从后山牌楼东去,一路上我不断地往两边山麓寻觅,就没再看见有萤火虫了。

又一雨夜,在山上一处僻静的台阶边,我终于捉到了两只。

用报纸做了个蛐蛐纸袋,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叠好,拿回了单位。找了个空瓶子,摘了点野草放进去,又喷撒了些水。等我把纸包打开,发现仅剩下一只了。奇怪!我把纸包反过来掉过去,摊开了,还是一只。纸包是一直放在我上衣口袋里的,还是逃掉了。

我在室内仔细观察,终于看清了萤火虫的庐山真面。它有一个橘黄色的扁脑袋,最前面顶了个黑球状的大眼,身子扁长,似披了件黑色大氅,那发光器就藏在大氅下的尾部。双翅遮掩下的身体是黄色的,尾部底端有两条白色条带。

它在树叶杂草里显得很乖,安安静静地过了一天一夜。翌日晚,我准备上山时再把它带回到山上,却发现又不见了。

之前我把瓶盖敞了点缝隙,恐它缺氧,没承想一白天好好的,临近傍暮再找它就不见了,又神奇的失踪了。

巡遍室内也没寻到,这真是我的罪过了。虽然门窗都打开着,但那宿舍院里的花园也不是它的栖息地啊,孤单一身能回到千佛山吗。虽然距离倒也不远,五六百米的样儿,我懊恼地自责起来。

千佛山山上景点(千佛山上的萤火虫)(4)

一日从大铜佛处回返,总算才看见一个萤火虫飘然落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身后传来一阵杂沓声,三个小女孩跑来。

一个跑在前面的用纱网一下子罩住了萤火虫。

我上前道:“逮这个干嘛!”

“拿回去玩呗!”

“那不都逮光了吗?”

“逮不光的!”

三女孩都拿着扑虫网,身后跟着她们的母亲。大人们无动于衷,还为孩子做了专门的扑虫网。怎么能这样呢!我很生气。那一会儿,我真想冒充公园工作人员去没收她们的工具。后来我向本地报社反映了这事儿,请孩子们的家长和学校教育好自己和孩子,放过这些濒临灭绝的小生灵吧。

在山上散步时,也曾见有年轻的女孩子,欢喜地叫着:“萤火虫!萤火虫!”追上去双手抓在手里,给同伴们看了后,又散开手放飞了。年长些的常来散步的人,一般很少有人去逮它们的。而小孩子们逮去,我想恐怕多生死难料。失去了大自然的栖息地,在水泥格子的宿舍楼里,就是最后放飞,恐怕也难存活。如果山上有很多萤火虫,孩子们逮回去几只观察、欣赏倒也无妨。问题是这千佛山上的萤火虫太少了,少得可怜,让人们这么乱逮乱捕,就更是濒临灭绝的境地。小孩子不懂事,难道连大人们也这样冷漠无情了吗?

后来,我到新华书店查看了法国作家法布尔著的《昆虫记》,才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小家伙的秘密。

萤火虫的发光机理是:在它呼吸时,它的发光细胞内含有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它的光不会烫人,称为“冷光”,那光2—10%的能量才转化为热能。

萤火虫的一生都在发光,从卵到成虫都是如此。它还是食肉昆虫,专吃蜗牛。它有两片呈沟状的锋利的大颚,一根头发丝粗细,肉眼看不见。它用带槽的弯钩把毒汁注入蜗牛体内,能把蜗牛肉变成流汁“喝掉”。成年雄萤的眼睛大而突出,呈现球冠形,盔甲像一具盾牌,拥有鞘翅和后翅,能飞翔。雌萤不能飞,有更亮的发光体,它的光带是腹部发光。

萤火虫能自己控制发光器,通过调节呼吸的氧化作用,使灯随意明灭暗强。幼虫在天气转冷后会钻到地下三四寸深的地方,即使在冬天它们的灯也是亮着的。在天气转暖的四月份,幼虫便会钻出地面,每年的7—8月是成虫交配繁殖季节。在繁殖期,可以终日不吃东西,急急忙忙求偶。在忙绿20天左右后,便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昼长吟罢蝉鸣林,夜深烬落萤入帏。”还有吗?

于今腐草无萤火矣。

千佛山山上景点(千佛山上的萤火虫)(5)

注:图片资料来自网上

壹点号文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千佛山山上景点(千佛山上的萤火虫)(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