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随人 山月随人归

周末无事,把已经完结了的《梦华录》给看完了,当晚梦里还化身顾千帆,带着刘亦菲到我大马老家神游一番,梦醒以后尽是遗憾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跟我一样,看完一部电视剧的时候,会有一种失落感,不管剧的结局是喜是悲,人都是怅然若失的样子再远之前的《长安十二时辰》如此,《琅琊榜》更是如此,越是觉得电视剧好看,便越是感觉强烈,《琅琊榜》也是在被我看了十几遍以后,这种感觉才算消失,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山月随人 山月随人归?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山月随人 山月随人归

山月随人 山月随人归

周末无事,把已经完结了的《梦华录》给看完了,当晚梦里还化身顾千帆,带着刘亦菲到我大马老家神游一番,梦醒以后尽是遗憾。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跟我一样,看完一部电视剧的时候,会有一种失落感,不管剧的结局是喜是悲,人都是怅然若失的样子。再远之前的《长安十二时辰》如此,《琅琊榜》更是如此,越是觉得电视剧好看,便越是感觉强烈,《琅琊榜》也是在被我看了十几遍以后,这种感觉才算消失。

最近还在一抽一抽的背着《唐诗三百首》努力一点的话,一个星期能深度的记下一首到两首的诗,这过程中时常要感叹,汉字表意的美真的都在诗词里,奈何积累太少,无法去领悟老祖宗的意境。不过在一遍遍的读背之下,透过绝美的诗句,看到作者生活琐事的描绘,总算能领悟“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真谛。反之,都是琐事,李白下山用“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我“三步并两步,蹦蹦跳跳从山上下来,脚酸透了”。杜甫看久未见老友“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我“在哪呢?晚上搞两杯?”何止是云泥之别!

人家浓缩的是精华,我浓缩的是脑瓜。

关于看书,最近我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日常看书最多是在出差路上坐车时,要是头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的话,会看一会书后自然地睡一会,醒来再看书或者做别的事情打发时间。但是在睡觉之前会有一段清醒跟入睡的拉锯时间,这时候抱着书,经常能看到不一样的文字承接,定一下神再去看时,前面看到的那些衔接的语句就会消失,而且逻辑关系也完全不一样,这时候我总是会想,这短暂的神游是不是穿越到平行时空的另一个我身上了?又或者仅是我自己的精神分裂而已?

人说,在潜意识状态下时,大脑会拼凑记忆的碎片,让人产生错觉,将一些不存在的东西信以为真,就像路上看到一个人老觉得好像认识他一般,那可能就是大脑把张三的眉眼和李四的嘴脸拼凑到一起,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然后传递给你说他你可能认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己骗自己深层的原因。大脑在人体休息的时候自我修复,也在自我创作,自我拼凑。

我喜欢在厕所思考胜过在办公桌前,唱歌也是,在卫生间唱歌的感觉其实比KTV的要好,这其中的缘由我思考过,大概是因为在卫生间的时候,我整个人从身体到思维都是放松开放的状态吧。不会因为想法天马行空而觉得焦虑,也不会因为没跟上节奏或唱错旋律而显得可惜,自己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的展示出来,自在极意无欲无求。谁不喜欢无羁无绊的状态呢?我们只是不喜欢那个被束缚的自己而已。

前几天看朋友圈有人分享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小时候不懂苏子之言何意,现在再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时,好像一部好看的电视剧剧终一般的失落感,从足尖到发梢,击溃全身。

年少时夏夜爬山,沿途的草树,林间的山风,四散在天的星星,月随人影动,都是我们观察体会的事物。而现在夏夜爬山便已难得,纵然爬山也只顾走好一路的台阶,哪还能邀得山月随人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