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经典内容(没有什么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名人传》包括三个人物传记,分别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

结合罗曼·罗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约翰·克里斯托夫》,更能理解《贝多芬传》讲的内容。可以说约翰·克里斯托夫基本上以贝多芬为原型,加以作者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理解托尔斯泰的一生,要读一读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甚至包括他所塑造的人物是以客观现实中的人为基底。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建筑师,绘画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品:《创世纪》、《大卫》、《奴隶》、《摩西》、《西斯庭教堂天顶画》,早已成为不朽之作。

《名人传》讲的是这三个“天赋异禀”的人,罗曼·罗兰客观地描述他们的人生。

天才的一生闪耀着五彩光芒,同时也充满着痛苦与艰辛,其实他们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过着舒适、闲暇、惬意的生活,而是他们的生活充满着饥饿、痛苦,与无休止地劳动。

细想一下,这不就是我们平凡人的一生?可能他们的人生遭遇,还不如我们。今天通过《名人传》,让我们从“名人”身上体会他们的人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仍去爱它。”

名人传经典内容(没有什么英雄主义)(1)

01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1792年手册)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矮小粗壮,骨架结实。他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父亲是个没有才华、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佣,她是一个厨师的女儿,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4岁时被父亲用暴力强迫学习音乐,试图把他培养成神童。不负父亲的期望,苦难的贝多芬11岁时进了歌剧院,13岁时当了管风琴手,1786年他失去母亲,17岁时成为一家之主,担负起家庭经济的重任。

悲惨的童年经历并没有给贝多芬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令人触动的是他的耳朵出现了问题。

1796年到1800年,他的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响,重听问题严重起来。贝多芬不想让人知道他耳朵的情况,仍然坚持音乐演奏和指挥,直到一场演奏会,贝多芬的指挥造成尴尬的局面。

约1819年开始,贝多芬听力完全丧失。

名人传经典内容(没有什么英雄主义)(2)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丧失听力,对一个音乐节来说无比残酷,它对贝多芬的人生是致命的一击。可是贝多芬没有屈服,他心中还怀有希望。

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同一时期的作品,有第十三号《悲怆奏鸣曲》(1799年),也有欢快的《七重奏》(1799年),清澈的《第一交响曲》等。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打败贝多芬,他在让心灵习惯痛苦。不仅肉体上的苦痛,精神上给他带来打击的是爱情的欺骗。恋爱两年后,他爱的女子嫁给加伦贝格伯爵,这对贝多芬又是毁灭性打击。

折磨、痛苦、残忍、绝望,令贝多芬几乎失去生命,可他那坚强的性格不会向命运屈服,他又在音乐上创作出不朽的杰作:《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作品第二十六号)、《月光曲》的《幻想曲》(作品第二十七号)等都是他在1802年所写的伟大作品。

贝多芬的悲惨人生遭遇告诉我们,面对不堪的命运,我们应选择心怀希望,执着地勇敢面对。

比起贝多芬,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是幸运的,可有时我们还在纠结在鸡皮蒜皮的小事情之中。

在如此悲惨境遇下,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聋了不算什么,凭着对音乐的感知,他仍能创作出杰作。失去爱情也不算什么,至少活着能创造价值。

对于我们,又何谈借口,何谈抱怨呢?

02

《米开朗基罗传》,贝多芬分别用三个篇章,五个小标题来叙述。从标题构成及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基本了解米开朗基罗的一生。

上篇《斗争》分三个小标题:力量、在崩裂的力、绝望。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出生于卡森蒂诺的卡普雷塞。他出生后被送给一个石匠的妻子喂养,所以他开玩笑说:“他当雕塑家的志向源于这石匠妻子的乳汁。”

他去学习,据说老师嫉妒米开朗基罗,一年时间师徒分道扬镳。同时,米开朗基罗被自己的才华所折磨,树立仇敌,备受嫉妒,悲哀和纠结成为他一生的主旋律。

他纠结,他痛苦,在于他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单枪匹马地去干。他想干的事情有许多,但对雕塑来说,这是一件需要耗费精力与时间的工作,米开朗基罗被承诺压着,他焦虑、愁苦,与绝望。

名人传经典内容(没有什么英雄主义)(3)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罗曼·罗兰这样评价米开朗基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不得不同嫉妒与仇恨进行斗争。”

这是天才米开朗基罗的一生,他在纠结与痛苦中度过。尽管他的才华已经超越他人许多,但他仍免不了受到权贵的驱使,受到嫉妒的困扰,与仇敌不断斗争。

他一边施展才华,雕塑、绘画作品,一边迫于生活的压力左思右想,受其困扰。这是矛盾的一生,也是平凡又伟大的一生。

我们又何曾不似米开朗基罗一样,因职场上的人际关系所苦恼,疲于应对家庭中婆媳关系、亲子关系,迫于经济压力做着不喜欢的工作等等。

我们也始终处在一种纠结与痛苦的状态中,甚至感觉到无法从中抽身。这个“结”该怎么破?

我们应从向外寻求探索转到向内修养身心,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做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修身养性,做好自己。

03

帕斯卡尔的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大自然中最脆弱的,但那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都包含在思想之中,让我们好好地去思考吧,这就是道德的真谛。”

纵观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他的身世是悲惨的,他的长相其貌不扬,他不停的思想,并不断的否定自己的思想,再提出更“前卫”的思想。

托尔斯泰不满两周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失去父亲。他在五岁时,第一次感受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一种沉重的劳作。”

他长得像猢狲一样丑陋,脸又长又厚又粗犷,两只小眼睛深陷在眼眶里,鼻子宽阔,嘴唇厚,耳朵大。他曾因长相而绝望,但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绝对的真诚”救了他。

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同时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融合在作品中。

名人传经典内容(没有什么英雄主义)(4)

列夫·托尔斯泰

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他总是在想,总是在寻找活着意义,皮埃尔想的劲头就像托尔斯泰一样,寻找更好的思想解救现实生活。

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活脱是托尔斯泰自己。列文和吉娣的乡村爱情生活,就像托尔斯泰和他“作家的夫人”的生活,仿佛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思想”是托尔斯泰的人生主题,他在作品中思考,他在闲暇时思考,他在忙碌时思考,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的思考建立在俄国历史和现实基础上,所以列宁评价他:“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从一个“天才艺术家”身上,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思想”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我们不应像“行走的躯壳”一样,遇到事情得过且过,不愿思考上进,那我们的人生还有何意义呢?

做一个有思想、真实、坦诚的人,是生而为人的基底。外表美丑、原生家庭等客观因素,并不是决定人生价值的主要条件,而“思想”才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在乎他的长相,他的身世,而更多的在于他的思想,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有时候想想我们工作、生活的意义,感觉周而复始,枯燥无味,可是如果我们从能够帮助到他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感觉高兴,就会觉得生活有意义。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进而做一个有贡献的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是我们从《托尔斯泰传》中学到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