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防盗最成功的古墓(想了一个最简单办法)

盗墓,是进入他人坟墓,作出不问自取的行为,这样的社会现象自古就没停止过。关于盗墓的影视剧,相信大家看过不少,在很多剧情片段中你会发现,比较神秘尊贵的帝王墓,总是虚虚实实,陷阱不断,暗藏玄机。当然,有些影视剧是为了节目效果,特意做了夸张的演绎,与真实情况还是有所差距的。

古代防盗最成功的古墓(想了一个最简单办法)(1)

不过,历史上的帝王墓确实神秘莫测,充满玄机,比如: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就是为了防止盗墓者盗墓采取的手段。而且,朱元璋下葬时,也使用了很多反盗墓的手段,其中之一,便是十三城门同时出棺。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

历史上关于曹操、朱元璋、施琅将军这样的下葬手段,统称其为“虚冢”,属于秘葬方式之一。所谓“虚冢”,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制造一些假的墓穴,把尸体真正的下葬地点隐藏起来,以至于,让人摸不清真实的墓葬地,从而实现不被他人发现的目的。

然而,历史上有名的虚冢,还得是孔子的墓地。在某个疯狂的年代,孔墓被用雷管和炸药打开,但是,奇怪的是里面什么也没发现。他们不甘心一直挖到墓底,也没有看到孔子的踪影,除了黄土还是黄土。所以,也有说法,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为孔子制造了五座虚墓。

从历史记载来看,孔子的五座虚墓都建立于孔坟的西侧用石头砌成,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他人来盗倔。

古代防盗最成功的古墓(想了一个最简单办法)(2)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当时孔子的学说思想属于诸子百家中的一种,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的,而且,反对他的人也有很多,所以说,弟子们为他制造虚墓,也是情理之中。因此,从这一情形来看的话,盗墓在孔子生活的那一时期,就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么,为了防止有更多盗墓情况的发生,后来的人们在下葬时,都会采取一些反盗墓手段。而虚冢,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东晋以后的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始主石勒所统治的国家,是十六国中最强盛的,因此,在下葬方面也是十分的讲究。

当了十几年皇帝的他,在某天病死后,让人采取了虚冢的手段处理后事,并且,在夜间偷偷下葬。据当时人们说,夜里从城里陆续抬出了十多具棺材,其中,多数装的是一些杂物器具,用来迷惑他人。其实,在此之前,石勒下葬自己母亲的时候,也采取了同样的一种方式。

对于当时来说,这的确是一种高明的手段。

古代防盗最成功的古墓(想了一个最简单办法)(3)

石勒的葬事和曹操大同小异,用障眼法低调下葬。在秘葬施行的同时,也施行薄葬,并没有任何金银珠宝陪葬。

不但如此,哪怕是葬礼都是简单处理,连官员们都不准参加,这也是为了防止他人有所歹念。后来,朱元璋下葬时,也是不允许自己的皇子、皇孙们前去参加的。对于这种现象,是否是受到了石勒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墓穴的安宁,防止盗墓。

在石勒死后,本应是其子石弘掌管朝政,反而被侄子石虎夺得皇位,后迁都邺城。在石虎死后,公之于众的则是葬于显原陵,其实,这只是一个虚陵。话说,前燕皇帝慕容俊,某天晚上梦见石虎咬自己,内心愤恨,便下令挖掘石虎的陵墓,以此泄愤。但是,挖开显原陵并没有石虎的尸骨存在,于是,重金悬赏知情者,最终,不仅找到了石虎尸骨真正下葬的地方,还把石虎的尸骨扔到了漳水里。

后来,前燕灭亡后,人们才把石虎的尸体重新捞起收葬了。

古代防盗最成功的古墓(想了一个最简单办法)(4)

中国的盗墓史,让人惊讶不已。

据历史记载,第一波高潮发生在汉末,那时候的汉陵被猖狂的盗墓者肆意破坏。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以后,“虚葬”这种以假乱真的下葬方式,便普遍的流行开来。传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他病死后便设下了很多疑冢,定军山下就有一个诸葛亮的疑冢。

因为,这里是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北伐的根据地,而且,还在此推演八阵图,所以,这里得名定军山。之后,诸葛亮在临终前,曾对外宣称:要在定军山下葬。在世人眼里,都认为诸葛亮不会把自己的墓地公之于众,所以,定军山下的墓地并不是他的真冢,反而把目光转向了定军山的西北角。

在那里,也有一个诸葛亮的武候墓,如果认为这个是真的,那你就错了,这其实也是一个疑冢。据说,只是一个他的衣冠冢,真身并不在此。从这些个传说中,得出的结论是:古人做事情,其事情的真相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古代防盗最成功的古墓(想了一个最简单办法)(5)

其实,不仅仅是汉人这样做,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行为,把尸身潜埋,不让世人知晓。

比如:鲜卑族,他们的下葬方式,就是把死者的尸体潜埋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并且,不做任何明显的标记。至于葬送的话,会安排一个虚假的棺柩,将它下葬后设立墓冢,并在周围将各种编织的车马器材烧了来葬送死者。这一时期,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才使得很多大型墓地至今都没有被发现。

其实,所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古代的帝王们为了防止陵墓被盗真是费劲了心机,实属不易。

参考资料:

【《公羊传》、《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明史·太祖本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