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

文丨陶红卫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大桥由南而北,往东过一座小桥,再折往南。转弯处,忽现醒目的标志,是红色的三个大字“南河浜”,并且还有一个“文明之源,时代之光”的“LOGO”。

矮墙上还顶着一个半圆形的“玉石”,上面左右分布的两个小小的圆孔,宛如先民的两个眼睛正在凝视着我们。古云:“环而不周为玦”,这块半圆形精致的“玉石”,类似于玦。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1)

从“玦”的上面射下多束光线,亮亮的、直直的,非常有力量。我抬头往上,循着光的轨迹,放眼望去,努力探寻光从何处而来,又往何处而去?但是光的来路,茫茫的天空中,似乎远在天边,不知其源;光的去路,厚厚的大地,似乎近在身边,却也不知所踪。驻足良久,我陷入了深深的、无限的遐想之中。

路标导引,来到“时代年轮”,乔老师、蒋老师、范老师等一众老师早已在观察了。行走在时代年轮的机耕路上,我和范老师边聊边探寻不同时代农业的发展历史。田野里,南河浜先民正在劳作,披着长发的女人们在田间收割水稻,男人们正在戳鱼、狩猎,展现了一幅大桥悠久的远古农耕历史。范老师非常感慨先民的智慧,我也被深深地震憾了。

范老师抬起头,舒展双眉,深情地说:“发现南河浜文化,发掘而保护起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完全赞同范老师的观点。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2)

一、是文明之源,不仅仅是千年遗址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3)

跨过南河浜文明之源的大门,我们仿佛就进入了6000年来生生不息的“千年遗址——南河浜遗址”。

一行文友行走在时光甬道上,收到了两侧土墙传来的丝丝远古信息,闻到了两边薜荔发出的远古灵气。

蒋老师一边拍着照,一边和我说:“南河浜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凭借自身的勤劳与智慧,在这里聚落生活、生存繁衍。我们今天来拜见他们,与他们对话,意义重大!”

我说:“是的。这块土地散发的远古气息,就像一道来自远古的光。今天,我们与先民对话,是来传承文明,再奔向未来。”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4)

移步来到南河浜遗址公园的游客服务中心。眼前呈现的是南河浜遗址的发掘场景,共发掘约1000㎡,发现灰坑23座、灰沟11条、房屋7座、墓葬96座、崧泽祭坛1座。一众文友对先民创造的文化惊叹不已。

乔老师仔细看了后,跟我说:“从发掘场景看,南河浜遗址规模很大,对研究史前文明起源,价值十分巨大。”

我若有所思,点头说:“南河浜遗址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大桥镇地区已有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

考古学家揭示:距今6000至5100年前的南河浜遗址,完整地保存了崧泽文化两期五段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崧泽祭坛的发现,为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5)

二、是走向文明的标志,不仅仅是土堆祭坛

大桥文化学会巢会长、诗人晓弦带领我们向南河浜崧泽祭坛方向行进,我们仿佛走在史前文化的时间轴线上,慢慢接近先民生活的核心场所。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6)

一边行走,一边在不断讨论着南河浜史前文明的各种故事。路边,看到一片“百亩高粱地”,一串串的金色高粱挂在枝头,在微风中不停地点头和摇曳,仿佛也在与我们对话南河浜崧泽文化的来源。

在遗迹的发掘中,考古专家发现有高粱与水稻。现代的高粱、水稻与史前的高粱、水稻之间的进行了基因的对话,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块土地是作物生长的沃土,同时也说明现在的江南稻作文化是从远古承接和发展而来的。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7)

穿过“百亩高粱地”,就看见了崧泽文化南河浜先民的的祭台遗迹。来到复原的祭台,一个巨大的覆斗形土堆出现在眼前,令人非常震惊。这是当时南河浜的先民们举行祭祀天地神灵仪式的地方。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是南河浜的先民们与天地神灵之间的一种“交流”的形式。

当时,先民们思维还比较简单,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然后,先民们就通过祭天来表达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上天的保佑。祭祀的出现,说明南河浜的先民们已经有了思想,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文友何婧在《走进南河浜,续一场跨越六千年的对话》这首诗中,把南河浜的先民们举行祭祀的文化写得非常形象和生动:“首领的权杖遥指苍穹……。大家便搭起祭台俯身跪拜天地,在精神得到慰藉、灵魂获得升华的同时,信仰的力量更加坚定。”

随着历史的发展,祭祀仪式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整,主要过程包括迎神、行礼、进俎、初献、亚献、终献等。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祖都表达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

发掘南河浜遗址中,最初发现祭台时,南边与东边有两条带状土壤界限清楚,最初判断为房屋遗迹,直到探沟挖掘后才发现一个由人工堆筑的土台。首次出现崧泽文化土台,是一项重大发现,这是南河浜先民开始走向文明的象征。

祭台长宽约十米,由三种土质组成,最初建造后又经历了两次拓宽。挖掘过程中,发现围绕祭台东面和北面的灰沟中有一些燃烧后的灰烬。可以想象,当时先民在这里燃起一堆堆篝火,打着远古的鼔点,跳着神秘的舞蹈,举行祭祀仪式。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老先生在《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一书序言中说:南河浜遗址的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化的“祭坛”,并较好地揭示了这“祭坛”的形成过程。

南河浜遗址所承载的不只是杭嘉湖区域崧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大地上新石器时代史前世界的记忆,更是体现历史价值的重要一环。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8)

三、是远古生产活动的场所,不仅仅是部落遗址

大桥文化学会秘书长小颜不停地作着介绍,我们一路讨论,一路看。顺着路径,我们来到了崧泽时期南河浜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场所。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9)

南河浜先民,有人在制作石器,有人在打磨玉器,有人在制作陶器,有人在酿制高粱酒,有人在做狩猎前的准备工作……,一幅繁忙的生产生活场景,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中玉器的制作比较精细,在祭台西北部的灰沟中曾发现一件十分完整的夹砂大口缸,在出土时里面盛满了均匀的细砂粒,经专家推断可能是用来加工玉器的工作场所。

奚老师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行在“南河浜先民们”中间,仔细地看着,没有发出一声声音,生怕打扰了他们,或是生怕遗漏了什么。奚老师走得也很慢,双眼不停地搜索,也许很多先民们的故事,正在他智慧的脑袋中生成、发酵、出香。奚老师站在先人居住的“房屋”——干栏巢居前,左看右看,思索着先人居住“房屋”的样式。

这种干栏巢居,是在木或竹作柱底,再架上高出地面的房屋,主要以竹木为建筑材料的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些先民们的人物雕塑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崧泽时期南河浜先民居住的场景就像活的一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跨越几千年时空,我们再次看到这些原始生活印记时,中华文明正从远古缓缓向我们走来。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10)

四、是崧泽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文物

我们来到文化艺术中心。堪称国内最小的袖珍型的展示馆——南河浜遗址展示馆,分为五个部分,陈列着包括石斧、石锛、鹰首壶、塔型壶等近20件南河浜遗址出土文物的复制品。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11)

南河浜遗址保护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当时才挖掘了1000平方米,冰山只见一角。深藏地下未开挖的遗址,理应有更大的期待和发现,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想像空间。

南河浜出土的这些文物,足以证明先民们已从一铲一锹的耜耕阶段,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书写了延续6000多年的农耕智慧。先民已经迈出了文明的第一步,可以说是区域文明萌芽的发源之地。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12)

南河浜遗址出土文物具有代表性的是人首陶瓶,做工相当精巧,极富艺术性,与现代工艺品不相上下,说明当时的工艺水平已经到了相当高超的程度。

人首陶瓶整个器具形状如椭圆形,上部是一个人的头像,中部为一孔,下部是瓶形。

从正面看上去,人首陶瓶非常具有灵气,她睁开双眼,嘴巴略张,双耳圆润。你与她双目对视,她微笑着,似乎有许多话要跟你说。

人首陶瓶已经成为嘉兴博物馆镇馆之宝。南河浜遗址文化是崧泽文化的代表,包含了从崧泽文化早期到晚期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13)

五、是承上启下的文化总结,不仅仅是座谈会

大桥镇老书记张建华同志介绍了发现南河浜遗址的整个经过,并归纳了南河浜遗址文化的五个特点。

远古文明的真实(近在身边的远古文明)(14)

焦山门村郭书记介绍了南河浜遗址开发建设的具体情况,诗人晓弦对南河浜遗址文化的历史价值及传承谈了一些建议,会长点了这次南河浜遗址采风活动的意义。

大桥镇南河浜,地处嘉兴东郊,水网密布,气候宜人。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大桥镇的先民们在此定居生活。

今天,已有很多文化名人入驻南河浜,如黄辉老师已创建了“一粟斋”读书处,收藏有很多古往今来的众多书籍,还有不少关于南河浜古文化的书籍。还有俞星伟老师的“地方史料工作室”也已入驻南河浜,有复制的人首陶瓶等等,承接了南河浜先民远古文化的光芒,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有时,经常问自己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往哪儿去?”对于大桥镇的百姓,以及我们今天的一众文友来说,南河浜遗址或许可以给出一部分答案。

南河浜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横贯东西。这条河见证了南河浜崧泽文化时期先民们的各种活动,必将继续见证南河浜先民演化为现代人而进行新时期的创业历程。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