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嘉与云阳白兔井(扶嘉与白兔井扶嘉何许人也)

话说秦朝末年,一向放荡昏庸、不理朝政的秦二世胡亥,自知摇摇欲坠的大秦帝国无法挽救,愈加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忠良遭贬,奸佞横行,对朝庭忠心耿耿的贤臣文相扶嘉多次欲觐见皇上,面呈大事,被胡亥粗暴回绝。于是愤然携家离开京城,来到巴蜀的高山峡谷之间,过着狩猎、恳荒的隐居生活 。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讨伐下,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基业哗啦啦地一下子塌将了下来,灰飞烟灭。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到处收罗贤才俊士,听说前朝文相扶嘉乃治国安邦人才,而今隐居在巴蜀东部边境一带,并派大将樊哙前去寻访。樊哙翻山越岭,来到四川与湖北交界的神龙架地区,但见云雾缭绕,山势雄立,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恍如仙境。樊哙戏道:“原来扶嘉老先生真灵光,选了个仙境悠哉游哉。”话音刚落,路旁草丛中一道银光闪过,忽地窜出个象狗一样大的白灵灵的兔子。他立马张弓搭箭,射中白兔脊部,白兔负伤带箭急急逃跑,樊哙策马紧追不舍。追了一山又一山,赶了一岭又一岭,最后追到了朐忍县汤溪河畔的一个平坝上,白兔窜进芦苇丛中不见了。樊哙已困,即令随从拔开芦苇寻找,他不愿即将到手的猎物化为乌有。随从们仔细地搜寻着,一个随从突然惊呼:“快来看!这里有个洞。”几个搜寻官兵立马围在洞边,他们怀疑白兔藏在此洞。一个小官命一个随从赶快告诉樊将军,樊哙赶来察看。该地洞洞口宽约丈许,半遮半掩地盖着一块大石板,樊哙即令其掀开石板,忽然,一股白色雾气喷薄而出,直冲云霄,樊哙此等顿时目瞪口呆,他们以为是妖气来袭,赶紧后退几步。但雾气只是一个劲地往上冲,久久不散,并未袭击他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陆陆续续的围观山民增多,扶嘉老先生也在其中且站在最前面。樊哙突然想到此行的任务,便把目光投向气度不凡的扶嘉:“请问老先生,有个名叫扶嘉的人住在这里吗?”扶嘉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反问道:“将军为何要寻找此人?”樊哙说:“我们高祖皇帝很赏识他,请他回朝当大官,辅佐皇上。哎,你认识他吗?”扶嘉不慌不忙地答道:“此人曾在这里住过,我们相识,可现在不知去向。他说过永远不会出山,直到归天的那一天。”樊哙见寻访无望,只好带领随从回朝复旨了。

樊哙走后,山民们也散去,扶嘉凝视着洞口上空不断的白雾,思索良久,他灵机一动,找来三根竹竿连接起来,试探地洞有多深,他隐隐约约地听到洞里泉水涌动的声音,提起竹竿观察,见上面粘着乳白色的东西,用舌尖一舔,味咸醇香,当即断定这是一口盐泉。他想到以后山民们不用再没盐吃发愁了,暗自高兴。可是怎么才能把洞中的卤水引出来呢?回家后,扶嘉日思夜想,寝食难安。一日,忽见女儿戴着一对垂金耳环,正在弯腰拾罗帕……触景生智,扶嘉赶忙请来匠人,用木料在井口框成八字型(俗称龙口),上面支起木架(俗称耳板),找来一根绳索绕在木架上,绳索的另一头栓上木桶(俗称千斤),把木桶放下井底,邀来山民,小心翼翼地将第一桶卤水拉起来。三山五岳的乡亲们闻知扶嘉要掘井熬盐,既稀奇又高兴,纷纷围在现场。他们想到自己祖祖辈辈为了吃上盐巴,要爬山涉水数十公里才能买到珍贵的食盐。今天,就在自己的家门口生产,怎能不高兴?扶嘉指挥山民架起一口大铁锅,将卤水倒进锅里,烧燃柴火熬煮,熬啊,熬,扶嘉和乡亲们的心也随翻滚的盐水起伏难平。水气一滴一滴地被蒸发掉,最后锅底剩下一层乳白色的晶体,那就是盐巴。扶嘉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伸出食指蘸了蘸锅中白色晶体,放进嘴里品咂,随之高兴地说道:“乡亲们,我们成功了,大家快来尝尝!”乡亲们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那神秘的大锅……为了以后能批量的生产,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扶嘉组织山民对此井进行了凿井和筑井,从而形成了一口井形为八边形、井口直径为3、33米、井深为43、33米的大口浅井,因为此井是追赶白兔时被发现的,人们称它为“白兔井”。白兔井历经2000多年而卤水丰溢,它是中国最古老、使用寿命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大口径浅井。

扶嘉舍弃荣华、为民造福的义举感动了玉帝,死后被追封为“龙君”,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建起了“龙君宫”并为他塑了像,他的美名被广为传播。

扶嘉与云阳白兔井(扶嘉与白兔井扶嘉何许人也)(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