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

2004年11月9日,美籍华裔作家、人权斗士张纯如,在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36岁。

张纯如的自杀,震惊了世界,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视台播报了这一信息,并向她致意。这些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1)

六七年前,张纯如因为创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享誉世界,在这本书中,张纯如让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世界,人们对纳粹屠杀犹太人十分了解,在学术界,有《现代性与大屠杀》、《平庸的恶》这样经典的学术著作,在电影界,有《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这样经典的电影,人们用各种形式反思着纳粹的暴行。

然而南京大屠杀似乎被世界遗忘了,在当时,甚至没有一本用英文写成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专著。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书面,这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把南京大屠杀历史带入西方视野,对宣传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从记者到作家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家庭,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勇都是哈佛大学博士,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微生物学家,父母均在伊利诺伊大学当教授。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2)

从小,父母便鼓励张纯如阅读各种书籍,激发了她对写作的兴趣。

10岁的时候,才读五年级的张纯如,便在儿童报《那个报》上发表了小诗,还主动到大学校园里去叫卖这份报纸。除了向报刊投稿,她还跟朋友一起办了一份私人报纸。这样的才华与行动能力,让很多大人都感到汗颜。

中学,张纯如进入了父母工作的伊利诺伊大学的附中,他发现学校曾创办了一份杂志叫《特立独行》,但已经停刊了,她决心将《特立独行》复刊。于是,张纯如去找学校老师,请求老师资助她复刊《特立独行》,四处召集作者,为杂志撰稿。十岁出头的张纯如,自己制定工作计划,自己奔走运作,硬是将杂志《特立逛街》复刊了。

资助《特立独行》的英语老师阿黛勒·苏斯李克,后来成为了张纯如的朋友,她在张纯如的追悼会上说:“用‘多姿多彩’一词来描述张纯如,还是不够的。她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有激情的一个:非常热情,非常专注,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业……”

1985年,17岁的张纯如,考入了父母所在的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3)

虽然张纯如读的是理科,但她对写作有着异常的热情。刚进大学,她又想办杂志,于是自己做方案,向学校提交了一份组织活动经费的预算,成功筹到了钱,办了一份名叫《大开眼界》的杂志。

出于对写作的热爱,读完大二,张纯如找到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院的院长,请求转到系到新闻系。

大三才进入新闻系的张纯如,看似半路出家,实际上她在新闻写作上的实践,早已经超过了大部分新闻系的学生。

转系之后,张纯如立即去拜访了学校的官方报纸《伊利诺伊人日报》的总编辑,自我推销,成为了这份报纸的重要撰稿人。同时,她又前往《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时报》,说服编辑,成为这两份报纸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通讯员。张纯如写稿非常积极,《纽约时报》的编辑不得不叫她少写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否则读者会以为我们的校园版是转为你们而设的。 ”

1989年5月,张纯如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美联社芝加哥分社实习。几个月后,美联社想将她转正为全职新闻记者,但她却拒绝了这家全球顶尖通讯社的合同,因为她不想写新闻了,想做深度报道。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4)

随后,张纯如转到《芝加哥论坛报》实习,她以实习生的身份,写了许多长篇稿件,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科学家眼中的爱因斯坦,公众眼中的那谁谁》, 这是一篇关于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约翰·巴丁的深度报道, 这篇文章此后被专业刊物重新刊发好几次,连约翰·巴丁也称赞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深奥的科学原理。

以实习生的身份独立进行深度报道,在这中国的媒体中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新闻写作琐碎、快频,盛下下张纯如的思考与钻研,她渐渐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无聊,想成为一位独立的专业作家。

于是张纯如再次回到校园,1990年,她考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语言写作硕士课程班,学习非虚构写作。毕业前夕,科普出版社的编辑苏珊·拉比娜,找人写钱学森传,写作班的老师便向她推荐了张纯如。

此时张纯如才22岁,苏珊·拉比娜只是让她试试看,结果,两个星期后,张纯如便提交了一份长达102页的选题计划,将钱学森在美国的资料全都查出来了,苏珊大为吃惊,当即决定让她写钱学森传,此后,苏珊成为了张纯如的文学经纪人。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5)

二、《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的联系,要从她的外公张铁君说起。

张铁君是民国著名报人,曾任《中华日报》的总主笔。抗日战争时期,张铁君在国民政府工作。1937年10月,日本轰炸南京,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撤离南京,张铁君接到命令随政府一起撤离。而此时,张铁君的妻子,也就是张纯如的外祖母,正在娘家探亲,张铁君赶紧捎去口信,让妻子不要回南京,而是直接到芜湖一起撤离。

张铁君在芜湖的码头,焦急地等待妻子,时间一天天过去,还是看不到妻子的身影。最后一班离开的船就要开走,张铁君绝望地呼唤着妻子的名字,就在此时,奇迹出现了,长江上驶来一艘小船,他的妻子在船上大声说,我在这儿。

如果那一天,张铁君夫妇未能离开,那么他们就可能成为日军南京大屠杀中的亡魂。

从小,张纯如的父母便将这个故事讲给她听,让她不要忘了南京大屠杀。

1994年,张纯如在在加州一个小镇上,看到了世界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展览,里面就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像。她亲眼看到那些“毫无掩饰的黑白图像:被砍下的头颅、被开膛的腹腔以及裸体的妇女,强奸她们的士兵迫使她们做出各种色情的姿势,而她们的脸上则露出了令人难忘的痛苦和羞辱的表情”。

以前南京大屠杀对张纯如来说只是一段历史,但当她看到这些照片,让她直观地感受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暴,给她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6)

这一年,张纯如26岁,她决定写一本书,向世界讲述这段残暴的历史。

张纯如对自己的文学经纪人苏珊说,她想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就算他们不给她这个合同,她还是要写这本书,她愿意自己拿钱出版。

“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一九三七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才是重要的。”

从此,张纯如频繁出入各地的图书馆、档案室,她打开一个又一个尘封的橱柜,在当年的传教士、记者、军官的日记、胶片中,搜寻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1995年7月,张纯如从美国飞到广州,再从广州乘火车硬座到南京,来寻找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南京的专家们,得知来了个美国的作家,要写南京大屠杀,都很高兴。但见了张纯如,发现是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中文都说不好,就一个人跑来了中国,心里都不禁犯嘀咕,不知道她行不行。但张纯如很快就以她专业的技能与敬业的态度,打消了南京专家们疑虑。

来到南京,江苏社科院的王卫星、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的副馆长段月萍帮助她收集资料和采访幸存者,江苏省行政学院的杨夏鸣老师帮她做翻译。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7)

张纯如(右2)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左2)

在南京的20多天里,张纯如采访了十多位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在采访中,张纯如询问得非常细致,她会问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南京普通老百姓当时穿什么鞋子,早上吃什么饭,怎么生活,怎么烧饭等等,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南京的真实情况。

在南京的采访与资料搜集,为张纯如提供了诸多鲜活的材料,为《南京大屠杀》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美国后,张纯如又花了两年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一天,张纯如在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搜集资料,一份关于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的文献资料,让她惊喜万分。从这份文献中,张纯如了解到,拉贝先生有一封写给希特勒的关于日军暴行的报告书,还有一本记录着日军暴行的日记,这无疑是日军残暴罪行的铁证。

于是,张纯如亲赴柏林,找到了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发现了尘封59年之久的《拉贝日记》。

1996 年 12 月 13 日,莱因哈特夫人来到美国,在张纯如和纽约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主席邵子平的促成下,向全世界公开了《拉贝日记》。随后,《拉贝日记》先后在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出版,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8)

1997年12月,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终于完成,在书中,张纯如用丰富而详实的资料,揭露了日军在南京的一桩桩暴行,并提出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二是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政府在学校教科书中从来就是掩盖歪曲和淡化南京大屠杀。张纯如说,只有认罪日本才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民族。

《南京大屠杀》一书一上市,便轰动西方世界,连续14个星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三、正义感与同情心

张纯如是一个极富正义感与同情心的人,正是她内心的正义感与同情心,驱使她创作了轰动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一次张纯如搬家,请了一个德裔美国人帮忙搬家,这人看到张纯如家里有许多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书,就跟张纯如说,他的叔叔给希特勒当过保镖,二战后被关进了监狱,他觉得这很不公平,他叔叔做的事与希特勒做的事情没有关系,并说很多德国人都被这样不公正地对待过。张纯如立即引述一长串资料,来说明德国人干的坏事。

搬家从早上8点开始,10点时张纯如的老公接到搬运工的电话,求他快点回家里来,他要辞掉这份工作,因为张纯如一直跟他辩论,不放过他。张纯如也气呼呼地说,不搬算了,我自己来搬。

在南京采访幸存者时,张纯如常常为了他们的悲惨遭遇而流泪,在采访完幸存者陈德贵后回来的路上,张纯如郑重地对杨夏鸣说,等她写完《南京大屠杀》一书,她要去学法律,将来代表这些幸存者与日本打官司,以得到日方的赔偿,她认为必须由像她这样的人站出来! 为他们呐喊与奔走。虽然这一想法最终没有实现,但我们可以窥见张纯如悲悯的情怀。

张纯如还非常敢于与非正义的行为作斗争。《南京大屠杀》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时任日本驻美大使的齐藤邦彦,跳出来污蔑这书是“非常错误地描写”。

1998年12月,张纯如与齐藤邦彦在电视上进行辩论,美公共广播公司向全美实况转播了这场辩论。辩论中,张纯如向齐藤邦彦发出挑战,要求他当场在全美国人的面前道歉。齐藤邦彦含糊地宣称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张纯如当场指出,正是日本使用的含混字眼使中国人感到愤怒。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9)

张纯如在报告会上讲述南京大屠杀

2001年9月,张纯如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当场就有两个日本人站起来向张纯如发难,蛮横提出了所谓的“疑问”,张立即据理驳斥,批得两个日本人语无伦次。

然而,就这样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张纯如,最终却得了抑郁症,精神崩溃自杀,让人无比心痛。

四、精神崩溃

张纯如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出版后,让他成为了日本右翼势力的眼中钉,日本右翼势力栖息的政界、学界、文化界对她发起了“围剿”。除了要在公共场合与日本右翼势力进行辩论,张纯如还要面对他们暗中发出的死亡威胁。

据张纯如的母亲说,纯如总能收到一些恶意来信,其中一封还装有两颗子弹。

这些威胁,让张纯如产生了被迫害妄想症,她曾写道:“我实在无法动摇一个信念,即我被某些比我想象中更强大的力量雇佣并迫害。这个力量也许是CIA,也许是其它组织,我永远不知道。只要我还活着,这些力量将永远不会停止对我的追捕。”

“在我动身去路易斯维尔的前几天,我就产生了一种对自身安全的深深的不幸预感。我感觉到了对我生命种种突然的威胁:这是一种恐怖的感觉,比如我在街上被人跟踪,停靠在我家门口的白色厢式货车,和我信箱里被损坏的邮件。我相信我在诺顿医院之所以被扣押是因为政府想败坏我的名声。”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10)

其次是长期凝视人性中极端的恶,让她善良的内心难以承受。

张纯如一共写了三本书:《蚕丝: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美国华裔史录》。

在她去世前,她在准备第四本书,打算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菲律宾对美军俘虏所施加的酷刑 。

这些写作,让张纯如不得不查看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中处处充斥着人类的暴行,善良的张纯如,长期凝视人性中极端的恶,又以她极强共情能力,感受着那些被残害的人的痛苦,她的内心渐渐难以承受。

在写完《南京大屠杀》之后,张纯如的父亲就劝她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不要写类似的题材了,但她无法放下。

她废寝忘食,日夜研究那些残忍的画面,听那些煎熬的录音,从中选出素材。母亲张盈盈很担心女儿的安危,也劝她不要写了了但张纯如说:“我现在所受的痛苦无法与那些受害者比拟。我要拯救那些在黑暗中被遗忘的人,为那些喑哑无声的人发言。”

就这样,张纯如的精神渐渐崩溃,患上了抑郁症,最终自杀。

南京大屠杀张纯如书籍(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11)

公众在张纯如纪念馆内参观

今天,张纯如已经离开我们18年了,南京大屠杀85周年公祭日也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缅怀张纯如女士,以及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