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

在“发现广安之美”旅游体验活动的第三日,我们来到武胜县的宝箴塞,这是一座代近军事要塞。该塞依山而建,浑然天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它不仅有蜀中罕见的闽南团楼建筑,又有通廊迂回、严密精巧的防御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建于1911年、扩建于1932年的要塞,是冷、热兵器交融时期军事防御的代表性实物,在渝帆看来完全可与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相媲美。

宝箴塞坐落在一条海拔三百余米的山顶上,其东、西、南均临深沟悬崖,仅有北面一道门可出入这座近三万平方米的私家要塞,我们沿着着高约10米的北墙墙根的一条石板磨得溜光的小路拾级而上,便来到高约3米、呈拱形的塞门。

我们来到宝箴塞的时候天空阴沉沉的,这是宝箴塞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高大厚实的塞墙,据《宝箴塞记》载:塞高越三寻,周二百一十弓。宝箴塞的城墙,由城墙和炮楼外墙两个部分组成。经相关资料显示,该城墙高在7到13米不等,厚两米左右,周长三百余米。下部的城墙依山势而筑。墙体外表条石围砌,中间夹夯土,可谓固若金汤。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

宝箴塞开有南北两道塞门,但南塞门在筑塞时虽然造置,但从未开启,用四川话说,该塞门成了聋子的耳朵,仅是摆设。所有全塞只有这个北塞门供人出入,便得宝箴塞便为坚固。北塞门上部为半圆拱顶,木门对开,高2.6米,宽1.6米,厚0.15米。选用优质黄荆木制作而成,虽历经百年沧桑,仍然完好无损,不减当年雄风,上图为渝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达人朋友们在塞门前合影。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3)

宝箴塞的提名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4)

塞内有很多这样的天井,因山形地貌,形状各不相同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5)

进入要塞首先看到的便是一个古戏楼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6)

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在上演川中喜剧滚灯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7)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8)

滚灯一般都是两个合演,又有着四川二人转的称谓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9)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0)

男演员的头顶上放着一个油灯,无论他在地为翻滚还是随意的跳动,灯都不掉,也不灭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1)

演出的最后是他自己吹灭头顶的油灯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2)

可是他刚一吹掉,后面的女伴又给他点上,整场戏都体现出了川人风趣幽默的性格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3)

接着又进行了变脸等节目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4)

塞内的客房内景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5)

无处不在的天井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6)

内庭天井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7)

塞内很多房间都成了陈列馆,里面皆有图文并茂的展览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8)

这些展览是了解宝箴塞和曾经动乱年代的重要文献资料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19)

有兴趣的朋友在这里看上一天都不觉得厌烦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0)

古塞哨楼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1)

房间内景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2)

里面房间很多,还有很多房间都显得比较空旷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3)

主人曾经用过的圆桌圆凳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4)

古塞的厨房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5)

图边的左边部份有一个隐蔽的储物空间,也可做应该躲蔽之处。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6)

古塞正堂,墙上有一篇《宝箴塞记》,是在段襄臣作古两年之后,由其之子段孔门、段仁清,请宣统年间的举人、时任民政部禄事、四川省议会议员张骥所撰, 由时任云南陆军近卫步兵第一旅一团书记官朱济民所书。刊刻在西塞正堂神龛之处。龛碑高2.5米,宽1.1米。 内容主要有修建原因、工程概况和取名缘由等,是古塞的重要文献。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7)

宝箴塞是当地富豪段襄臣所筑,段襄臣(1860-1934),清末钦定奉政大夫,御用五品巡检。堪称一方诸侯,封疆大吏,位高权重。段氏门中,家大业大。族内人丁过百,雇有家丁七十之众。在当时,武胜县嘉陵江以西的大部分田地,几乎都归段家所有,民间有“段半县”之称。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8)

相传,段襄臣生有六子。据《宝箴塞记》载:“有贤子:孔门、仁清,善继、善述”等四人。段孔门为次子,时任武胜县万善乡乡长、县参议员;老三段仁清,出任过武胜、遂宁等相邻五县团防司令(娶有一妻两妾,两妾均系美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同性恋者。其余子女,名不见经传。段襄臣所处前后年代,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土匪抢劫频繁发生,军阀割据混战不休,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百姓深受战乱之苦。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29)

这里,渝帆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据武胜史志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县人田朝贵、董珠其响应白莲教起义,与合州起义军配合,在县境反清复明。为抵抗起义军袭扰,县内居民,按姓族集财聚力,修筑寨堡,以保平安。

嘉庆四年(1799年),定远(今武胜)知县奉行朝廷诏命,通令县境六里各场,修筑寨堡,以避“教”匪(指白莲教)。次年正月,白莲教首领冉天元,率义军万余,从岳池入境,转战飞龙,经升平里石盘沱抢渡嘉陵江,过万善场,向县西北挺进。沿途各地,塞堡林立,防守坚固,均无战事发生,百姓安然无恙。

咸丰十一年(1861),农民起义军李永和、兰朝鼎所属何国梁部,顺嘉陵江而下,席卷武胜大地,横扫大江两岸。五月六日,攻打县城,起义军联营十里,从西南两面攻城,十一日辰刻,起义军数千人,在淸滩嘴扎筏东渡,将县城四面围困,激战五昼夜不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县民邹南山、雷德安等,响应大足余栋臣的号召,扶清灭洋,捣毁兴隆(今万隆)、烈面等地的天主教堂和传教士住宅。

宣统三年(1911)秋,合川同志军首领杨思炯,率军攻打县城。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30)

民国元年(1912),川军第五师熊克武属下骑兵团长鄢孝鸿,率部进驻定远剿匪。民国二年,四川省都督胡景伊部下王陵基,率部攻定远,鄢孝鸿败走。民国四年,川军第一师周俊所属团长刘湘,率部进驻武胜淸乡。十月,北洋军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部下,进驻烈面大淸乡。民国五年,川军第二师刘湘进驻武胜筹响。民国六年,川军第三师钟体道派连长赵恢懿在武胜淸乡。民国七年,川军第二师刘湘派营长蓝田玉入驻武胜,数月后,川军第六师师长张侠率军攻入,蓝田玉败走。民国九年,重庆江防司令余际唐与滇黔军司令胡英,两军在沿口、三溪一带激战。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31)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身处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段襄臣,为“捍卫桑梓,保全身家”,倾其财力修筑宝箴塞,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宣统三年,东塞动土,一年告成。民国二十一年,军阀割据日盛,社会再度动荡,加之段氏家族人口增加,扩建西塞,势在必行。年过花甲的段襄臣,不遗余力,率众再次大兴土木,至民国二十五年秋,全部筑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32)

在当时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据渝帆所知,像宝箴塞这样的塞堡建筑,在武胜并非独一无二。民国十九年新修的《武胜县志》记载,全县当时有寨堡250座,碉楼245座。宝箴塞及其段家大院的碉楼,属其中之一,在整个川内更是数不胜数,只不过很多古塞都没有逃过岁月的催残,大多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了。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宝箴塞三易其主。土改时,宝箴塞与县内其他塞堡一样,分给了当地农民。历经风雨变迁,开胜县内的塞堡,除宝箴塞以外,无一完整幸存。1958年,粮食部门要在农林乡(今宝箴塞乡)建粮站,万善区粮站相中了宝箴塞。当时,粮食部门用800元钱,从宝箴塞的5户农民手中,将宝箴塞收归国有,正因为如此,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宝塞。

武侯祠托孤的真实故事(蜀中一绝宝箴塞)(33)

为了拍这张照片,渝帆差点被村子里的大黄狗咬,现在想来都后怕,在此提醒大家,去的时候一定要留意。

【渝帆提示】

地址:四川省武胜县宝箴塞乡方家沟村

交通:可在武胜汽车站做6路公交到终点站即宝箴塞

门票:70元/人,20人以上团体可打八折,全日制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1.2-1.4米儿童、60-70周岁老人可享受半价。

免票:1.2米以下儿童、70周岁上老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