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肝健康管理资讯(是舆论陷阱还是新兴红利)

在新媒体语境下,注意力经济是争先抢夺的宝贵资源,但近期一个名为“护肝计划打卡群”的微信群却成为了不少人投诉的对象。

中肝健康管理资讯(是舆论陷阱还是新兴红利)(1)

网传截图

据红星新闻报道,黄女士(化名)在回家探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亲友进了一个名为“护肝计划打卡群”的微信群,该群主要活动点在湖南长沙,群里不少人发出手捧一大把营养素片的照片打卡,到了凌晨时分,仍有人在拍照打卡。

中肝健康管理资讯(是舆论陷阱还是新兴红利)(2)

网传截图

媒体报道显示,类似这样的“护肝打卡群”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打卡营销”实则借舆论渲染保健焦虑

随着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食物、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当前,“媒体加工”“平台推送”“社群营销”等加工方式已经成为保健品宣传常态,而“护肝计划打卡群”的发起者无疑具有别样的嗅觉和灵感,试图搭上流量的顺风车。

据媒体报道,“护肝打卡群”除了让群友大量使用安利产品外,还成为安利营销人员发展“下线”的新方式。梳理发现,通过微信群打卡产品可以达到一次传播,随着部分群友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可达到二次传播,而“病毒式”的人际传播会促进产品热度攀升。在众多量变积累过后,这种打卡模式设置的议程会被更多潜在客户聚焦。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护肝打卡群不只这一个。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护肝打卡群”,可以发现有不少介绍护肝打卡群及其好处的文章。换句话说,随着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发酵,产品也将被推向风口。当前,不少群众本就存在健康焦虑,经过这类商家“打卡”“晒图”保健品等放大强调后,无疑会形成一座“信息茧房”,而他们也将成为焦虑营销的对象。

消费者或陷入思维定式和“集体无意识”

报道显示,进入打卡群,需购买安利产品;在一些群内,群友每日需打卡服用11片-27片不等的营养素片/胶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营养素片的食用量远超安利推荐食用量。而在微信公众号“健康100万”的文章中,有人称参加护肝计划1个月体重降了,有人称参加3个月脂肪肝完全消失,血糖调理正常。

分析认为,这类“护肝打卡群”不仅缺乏专业人士的有序打理,而且正确科学的信息也有限。对于受众而言,接受到的信息可能是过度的、没有针对性的,甚至有些消费者会去将自己的病情对号入座,将保健品视为“救命良方”,严重时可能会延误甚至加重自己的病情。此外,通过常规性打卡服用保健品的方式很容易给消费者形成思维定式,甚至是潜在的心理压力,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形成错误的保健观念。

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官方应加强舆论引导

长远来看,“护肝打卡群”究竟是舆论陷阱还是新兴红利无疑会被长期聚焦。但无论是对于当事企业还是相关监管部门而言,这类营销方式背后涉及的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等潜在问题都是引爆舆情的风险点,一旦“魏则西事件”之类的舆情爆发,再加上恶意炒作等不确定因素,一些潜在风险可能由暗转明,衍生舆情危机。因此,建议多管齐下采取行动,防范相关风险。

经营者在进行商品宣传时应依法履行法定义务,主动披露商品的准确和真实的功效,避免夸大造势。

相关信息的发布平台应该及时监测不良风向,从源头处加强审核、辟谣机制,对违规用户及时作出相应的公开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需正视当前投诉问题,深入评估“打卡营销”的潜在风险隐患,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并加强同网信等部门合力引导,维护清朗的网络生态。此外,要做好善后处置的风险研判,避免发生舆情事件后被舆论无序追责。

有关部门应该适时发声,及时充分公开科普和权威信息,主流媒体也应及时纠偏,避免一些变异的宣传推广形成不良示范效应,维护消费者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舆情分析师飞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