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关于艾草的句子:端午诗意艾草

端午节小长假里,杭城的街巷里,特别是菜市场附近,总可以看到有人手拿一束艾草或艾草加菖蒲,将它带回家去,用以挂在门上或置放在屋里。这是古代端午民俗仍流传在当下的例证之一。

这束艾草,在古代称之为“艾人”。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 ,南朝北周人宗懔 (公元六世纪时人)在其著作《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在杭州,南宋时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三*五月》云:“杭都风俗,自初一到端午日……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又《武林旧事*卷三*端午》载:“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禬。”

端午节用艾草制成“艾人”,此“艾人”者,简单点的将艾草缚成人字形,复杂点的将艾草缚成人形、甚至着上衣冠,以此人来禳毒辟邪。此艾人,何者也?《梦梁录》中云是“天师”,即是道教人物张天师,有诗为证。南宋著名诗人陆游《重五》诗:

“叶底榴花蹙绛缯,街头初卖苑池冰。世间各自有时节,萧艾著冠称道陵。”最后一句说重五日里著冠的“艾人”被称为张道陵张天师。

又南宋项安世《重午饷菜,楚俗也。邓抚干以诗来谢,次韵答之》诗:

“大家朱书亭午时,小家艾人张天师。惟有书生最穷饿,盘中日出菜离离。”

诗中说富贵人家(大家)在端午日的亭午之时用朱砂在青罗上写帖子,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句;而贫乏之家(小家)或简单地挂个“艾人”张天师。

关于端午节的“艾人”,唐诗中似极少涉及。直至唐末五代时诗人和凝《宫词百首》诗中才有记载:

“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誇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

宋代文人应邀在端午节为皇家写帖子,帖子诗中常提到“艾人”。北宋•晏殊《端午词*其四*御阁(四首。奉圣旨进)》:

“雕盘角黍竞时宜,组绣风华奉紫闱。每日乍升丹禁晓,艾人晴影照金扉。

宋•苏轼《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五首》诗:“良辰乐事古难同,绣茧朱丝奉两宫。仁孝自应禳百沴,艾人桃印本无功。”苏轼认为人应该有仁孝之心之行,就能禳消百灾,用艾人桃印只是形式而已,本不能太当真的。

宋•杨万里《端午独酌》诗,将“艾人”拟人化了: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古代的端午日,除艾人外,还有“艾虎”——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之谓能辟邪祛秽,一般是给妇人与小孩子佩戴的。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掺艾虎》:“《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王沂公 《端五帖子》云:‘釵头艾虎辟羣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宋•王诜《失调名》词:“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蝉鬓畔。”

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词: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端午节关于艾草的句子:端午诗意艾草(1)

《诗经》插图:艾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就是用兰汤沐浴的习俗,苏轼《浣溪沙*端午》词句:“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端午节,以兰草艾草菖蒲为香草,此日又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屈原的诗歌里,也提到过艾草,不过,喜欢香草美人的屈原在诗里似乎并不待见艾草,而是将艾草放在了兰蕙香草的反面。或因他认为兰蕙高贵,遗世独立;而艾草大众,似芸芸众生。

罗愿《尔雅翼*艾》曰:“萧与艾本皆香草,古者天子挚鬯,诸侯蕙,大夫兰,士萧,庶人艾。至《离骚》则薄之,曰:‘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又曰:‘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萧艾虽非恶物,然要之,庶人所服;比之兰蕙芳草,君子所服,则有间矣。”在古人眼里,香草也分等级。

于是,在深受《楚辞》影响的后代诗歌中,艾草(或云萧艾)也常被放在幽兰芳草的对立面,被人们所鄙夷。如汉*张衡《思元赋》中讽刺他人云:“宝萧艾于重筐兮,谓兰蕙之不香。”

李白诗句:“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杜甫诗句:“拥寒败芝兰,众多盛荆杞。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

光焰万丈的李、杜之诗句中是都重兰蕙、轻萧艾的。还有宋*韩维诗句:“遂令萧艾质,唐突兰蕙姿。”也是此意。

比屈原《楚辞》更早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艾草的身影,《诗经*王风*采葛》诗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表达恋人们对心上人的切切思念之情。此诗的另一段是:“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为何以“萧草”的比兴用“三秋”,而用“艾草”之比兴用“三岁”呢?古人(罗愿)是这样解释的:“释草萧荻其字,从秋;生于春,待秋三月而成。此采萧者所以如三秋也……艾以久畜为善,孟子所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之久,畜者至三年。此采艾者,所以如三岁也。”古人的解释或有些道理,孟子也确说过“犹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也”之语。意思是若人患多年的疾病,应当用三年的艾来治。可能古人认为畜养了三年的艾草治病最佳。我倒觉得这说明,艾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而萧草,有人认为也是艾草的一种,我觉得萧大概是与艾草同科同属(菊科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茵陈之类的。萧字草下肃,肃杀为秋之特点,古人说萧字从秋,萧草从春生到秋天被肃杀,历春夏秋三季,如三秋兮,可理解为“如三季兮”。后人常用“三年(岁)艾”来表示良药。

宋•苏轼《端午帖子词*太皇太后阁》:

“令节陈诗岁岁新,从官何以寿吾君。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

宋•真德秀《端午贴子词*皇帝阁》 :

“有意苏民瘼,无心玩物华。祗求三岁艾,休进五时花。”

宋•舒邦佐《初夏》

“卢橘金珠似,杨梅火齐如。燕衔春去后,蝉噪夏阴初。

药访三年艾,心凝一束书。老身仍著病,节物最关渠。”

宋•蔡格《山居》:“大禹圣人惜寸阴,嗟我悠悠老已侵。七年病蓄三年艾,犹胜龙钟转陆沉。”

由孔子编删《诗经》知,艾草在两千五百年前就为先民们所认识与利用,它不仅是良药,而且人们还用艾草专门发明了“艾灸”的治疗方法。按《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言,艾灸之法,是地处北方的祖先们发明的:“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注〉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风寒冰冽。阴气胜也。野处乳食,北人之性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炳。故艾炳者,亦从北方来。”也就是说,艾灸之法,源于北方,是源自于北方的自然环境的特点而产生的。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人们认为艾草的属性为阳。民间甚至认为天上阳是太阳,地上阳是艾草。艾草也被称为医草,《尔雅翼*艾》曰:“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用灸百疾,故名医草。岁或多病则艾生之,亦天预备以救人尔。荆楚之俗,五月五日未鸡鸣采之。”

苏颂(北宋药物学家)曰:(艾)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叶背白,以苗短者为良。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乾陈久方可用。”

或称艾叶为纯阳之草,有趣的是甚至是它的采摘时间都很有讲究,前文记载采艾草须在三月三、五月五采,或就是为了保持艾叶的纯阳之性,三、五为阳数,故古人认为三月三、五月五为采艾的最佳日。或正是因为人们习惯于在五月五日采艾,所以顺便自然而然地也把艾草当作此日辟邪的香草了。农历三月初在我们杭州一带艾叶尚嫩小,人们一般用艾叶来制作清明团子。五月份才是艾叶长得特别茂盛的时节,此时的艾叶才能曝干制药。小时候在农村,曾看到人们将艾草晒干捆成一把把,夏日晚上乘凉的时候,点上一把艾叶,放在院子里驱赶蚊子及其他昆虫,缓缓燃烧的艾叶中挥发油的气味,闻之有可人的微香。

端午节关于艾草的句子:端午诗意艾草(2)

艾草

艾草又称冰台,汉*张华《博物志》载:“削冰令正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是我国古代人们利用透镜的原理来取火的例证。用艾(晒干的艾绒)放在冰镜的聚焦处取火,一是古人认为艾叶属阳,二是因为艾绒中富挥发油,比其他草的叶子易燃吧。

宋•周必大《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淳熙五年)》:“水晶宫阙净无尘,姑射神仙绰有真。宝录自应表万善,冰台安用结双人。”诗中的冰台应指艾草。

据《群芳谱》载:“雀欲夺燕巢,衔艾其中,燕辄去。”白居易《禽虫十二章*其十》诗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鸟兽不曾看本草,谙知药性是谁教。”

艾草的诗意,在于端阳节,也在于日常生活中,诗即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